评论

施展:无真相时代的世情书与备忘录——评刘阳子《谎言后备厢》 | 特约评论

刘阳子《谎言后备厢》,《当代长篇小说选刊》2024年3期

刘阳子:谎言后备厢|新刊预览

刘阳子:当痛苦的欢乐不再为人称道 |《谎言后备厢》创作谈

贾想:北京与漫长的告别——关于《谎言后备厢》 | 特约评论

无真相时代的世情书与备忘录

——评刘阳子《谎言后备厢》

文|施展

二〇〇三年北京,十八岁青年小刘在父亲相送下赴京求学。吃罢簋街火锅,父子一别十五年。少年在时代机缘下涉足互联网行业,随后进入广告传媒领域。北京城千奇百怪,各行业鱼龙交杂,他长年穿梭其中、随波逐流,似乎摸清了世路人情与经商门路。借着资本的诱惑与人性的弱点,他开始靠话术赚“骗子卖给疯子赚傻子的钱”,在风险中博取收益,于说谎里消磨岁月,浑浑噩噩地来到中年。从学子到骗子,从小刘到老刘,这位生意人与时代并行的谎言人生,俨然流露出独具新意的世情色彩与寓言意味。

在《谎言后备厢》中,老刘、老杜合伙经营一家广告公司,主业为赚取娱乐产业项目的中间差价。多年来,这些人撒下一个个大谎小谎,以话术套资源,拿信用做赌注,游刃在家庭和商业社会间,周旋于情感与经济关系里。对于老刘,谎言既是赖以谋生的拿手好戏,也不啻为一门奥妙高深的哲学。为此,他能略施小计招徕大学生志愿者、单凭舌战搞定上百万合同单,甚至发明骗术哲学:“骗子之光是月亮式的,先收集别人的光,再反射出滤镜美化后的版本。如果一个人能上骗子的当,是因为他看到了一个比真实好得多的自己。”虽说刘、杜二人的欺世行径并不光彩,难免招致正人君子侧目,但人性的善恶、现实的真伪,本就难一言尽诉。经由这个出人意表的故事,作者刘阳子真正要突显的是,语言与社会的微妙关系、言说与实践的辩证法则,以及两者生发的连锁反应与未知结果。

事实证明,欺人者终难自欺。刘老板遭人背叛以后,经济危机一触即发。一无所有的他,不得不正视一地狼藉:停摆的项目、待结的尾款、离婚的阴影、高额的房贷、情人的失踪、偷表的寻仇……面对重重难关,一向弄虚作假的老刘动了真格。小说急转直下,故事重新开始。为推进未完的工作进展,他不惜贷出唯一房本,勉力维系运营;为解救情人陈如倩,他甚至赌上身家性命,智斗黑恶势力;为铲清罪恶的权色交易,他执意设局抗争,最终胜天半子。从商场、情场到战场的轮番激战,回顾老刘前后言行的对照反差,相关情节在引人注目之余,还牵引出文本之下的潜在结构和复调思维。在多重视野的比较里,小说内外的隐性声音被陡然激活,迂回展现出语言和心理、现实之间千丝万缕的谜魅关系。

可以说,故事最精彩之处,恰是为人不齿的“谎言”,即主人公炉火纯青的说谎技术(或艺术)。小说中,老刘终日奔波于经济人事,目睹人心、行业与城市的跌宕起伏,每当危机降临之际,他常以亦真亦假的说话本事,巧妙应付各类人等,以致瞒天过海、转危机为转机。这让人不禁感慨“谎言”无中生有的能量、以虚击实的效用,而有心人不免推敲其中细节的悖谬诡谲:金融权贵夸夸其谈收获无数追捧,小微企业开诚布公却落得一败涂地;被栽赃者死于非命,嫁祸之人安然无恙;言不由衷的表演成为社交潜规则,自由表达时常引发误会非议……照理说,真话与谎言原本南辕北辙,但两者为何在现实情境中浑然难辨?怎会酝酿出天差地别的效果?谁是真?谁是假?谁是对?谁是错?再难分清。循此疑问,刘阳子笔下铤而走险的“谎言”叙事,终于绽放奇特魅力。

《谎言后备厢》前半部写中年浪子的玩世不恭与潦倒失意,文笔诙谐又夹杂讽刺、调侃和感伤,颇有弦外之音;后半部聚焦主人公等人在挣扎中实现救赎的刺激冒险与心路变幻,构成了叙事思想的重要转折。相形之下,小说结构的显隐对比,要求我们重新思考标题的内在深意——“谎言”与“后备厢”。作者经由人心向背的“谎言”叩问人情物理、讲述时代境况,传递出人与社会及时代的对话转变。他以虚构纪事、借谎言发言的书写方式,一面抛开对人性一厢情愿的想象,一面以现实情境倒逼我们重新审视真理和谎言、诚实与虚伪的距离,并试图为当代的言说困境与生存难题,做出更为复杂的文学描述。

有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自古至今,虚言妄语几时销声匿迹?老刘的撒谎经历无不验证:一旦面对纷繁驳杂的现实情景,相对于坦诚朴素的真话,导向情绪价值或经济实利的谎言,反而更受欢迎。尤其在唯利是图的商业时代,在场面、规矩和秩序中,人我关系的本质不外乎尔虞我诈的话语共谋。上到跨国集团的礼仪和利益,下至柴米油盐的人心与人性,概莫能外。如是观之,社会上之所以普遍存在“谎言”,远不止于维系人情世故的主客需要,它还是现代人赖以生存的必要之恶。这种写作构思,与其说以小见大地摹写时代众生相,毋宁说作者揭示了社会意识的转折异变与民众生活的心理真实。

相对于此,作者念兹在兹的“后备厢”同样耐人寻味。假如谎言始于精打细算的心计,终为达成利己利他之目的,那么谎言的影响就不只限于谋求利益,它还可为他人创造幸福。但矛盾的是,人与谎言的关联,好比汽车后备厢衍生的繁复意义。它是置物的空间,也是密锁的黑箱、时间的胶囊。人或许心知肚明、或许秘而不宣、或许无法见光。毕竟,后备厢容纳了种种被有意无意被隐瞒遮蔽的存在。每一次新的开封,都意味着不确定的代价与结局。这个神秘的后备厢,不难让人想到或生或死、非生非死的薛定谔之猫,以及勾魂夺魄、福祸难辨的潘多拉之盒。

通过上述关键词统摄的时代忧患,刘阳子的用心远大于此。相较于剖析真相与谎言的二律背反关系,或者谈论有关真假的是非原则与责任意识,《谎言后备厢》意在抒写的是人性或时代对谎言爱恨交织的暧昧态度,包括人类社会离不开谎言的根本事实。诚然,真言无价,撒谎有理。孰优孰劣?难以定论。我以为,评价这部作品的尺度,不在于伦理的辩证,关键是时代的批判。某种意义上,谎言虽诞生于复杂的人性欲望,但今日真假难分的世情,难道不同样让语言和真相无所归依吗?刘阳子奉谎言之名,发出时代前端的疑惑:时代若无真相的话,我们该怎样与谎言相处?

摆荡在生活和灵魂的两极之间,终究存在无法回避或处理的现实问题,造成不言而喻的说谎或沉默。然而,某些真相必须用最独特的方式予以诉说,诚如老刘检点半生的自问所言:“我对自己的父母、妻子、女儿都没负责,难道还指望我为其他什么事情负责吗?”字里行间,我们得以了解他不可告人的愧疚。在充斥谎言的年代,人已习惯欺人自欺。这位骗子清醒坦诚的心灵写照,反而让我们心有戚戚焉。假如实话并不刺耳,谎言怎来所谓的善意?

与此同时,纵然小说千回百转,终归要落实到生命的关怀。前途迷茫的时刻,老刘驾车行遍北京各地,艰难寻找出路。从东三环街道角落,到京郊外盘山公路,从闹市的典当商行,到大亨的私人豪宅。一路走来,兜兜转转,他蓦然惊觉,昔年憧憬的北京城已然黯淡,自家后备厢早被谎言塞满……从西郊的星空望向霓虹的都市,看见城市与自我的变化、遇见时光和年代的消逝,这注定是一场漫长的告别,也是一次迟到的对话......因此,老刘“在路上”更新的北京经验,让小说的怀旧姿态有了恍然若失的怅惘,平添出几份想象的乡愁。在沉默的记忆深处,那一个日夜相伴且相隔不远,似曾相识但恍若隔世的北京,始终萦绕心头。曾几何时,北京是包容热闹、开放大气的所在,现如今“它想把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一段程序,一段代码,我甚至觉得……它恨我们住在其中的每一个人”。老刘谈论北京的语气充满调侃,其实自有悲悯的底蕴。质言之,即便是真理道义铺天盖地,人间也该容得下嬉笑怒骂的声音。

小说通过老刘横跨危机始末的行动见闻,书写了当代中国发生剧烈转向的历史痕迹。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犹如驶入高速公路,人们只争朝夕的创富步伐何等迅捷,唯恐错失任何好处,但到头来还是被科技抄了后路。从行业腾飞到金融泡沫,从后备厢的谎言到无真相的现在,何尝不是人心与命运在时代单行道上相碰撞的结果?从大数据爆炸到元宇宙兴起,各类媒介资讯轻薄短快又稍纵即逝,阅过如春梦无痕;新闻舆论真假众说纷纭且莫衷一是,真相似云山雾绕。人机共生、万物互联,造就了人与谎言相伴而生的混沌。这一切仿佛不曾存在,这一切仿佛无所不在。或许,我们最深信不疑的事情,恰恰是最该怀疑的东西。

在创作实践中,刘阳子从声音投身文字叙事,艰难传达了小人物希望世界更好的努力,终究无所谓成败的无力感。小说临近结尾时,老刘等人苦苦等候的新闻报道中,没有水落石出的真相,只有一言带过的结果。整件事的来龙去脉,被媒体发言覆盖抹除。结果自然是天下太平,仿佛从来没事发生。在此面前,小说家讲故事的虚构功夫,不过小巫见大巫罢了。

二〇二二年北京,小说在某一深夜悄然而止,作者与主人公在黑暗中言默无声。小说的高潮就是反高潮,一如谎言的真相即为无真相。《谎言后备厢》徐徐落幕,现实却以声东击西的方式,留下了挥之不去的余响:当痛苦的快乐不再为人称道,人性必然陷入平和之背的渊蔽;当真诚的谎言化作难料的寓言,历史恐将成为不堪回首的黑洞。事实已昭示我们,谎言与真相永远此起彼落,未来还蛰伏着不可测的危机与不可逆的凶险。无真相时代,什么是我们不该忘记的?什么是我们应该记得的?在历史的失语时刻,刘阳子开启被时间尘封的记忆后备厢,写下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时代的世情书,也是未来的备忘录。

本刊特约评论

施展,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有文艺评论发表于《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等。

稿件初审:郑世琳(实习)

稿件复审:徐晨亮

稿件终审:李红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