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家民:为什么收藏古籍的群体较少有国宝帮?

在古玩收藏这片神秘而充满诱惑的领域中,有一个特殊群体如幽灵般徘徊,他们便是“国宝帮”。这个群体以其独特而又令人费解的理念与行为,成为古玩市场中一道奇异却又暗藏重重危机的独特“风景”。

“国宝帮”的收藏理念执着得近乎偏执,自信得几近盲目。他们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积累,却囤积了大量的赝品。仿佛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漩涡,在古玩的世界里迷失了方向。他们的行为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每一种行为都像是一场充满风险的冒险,而这场冒险的结局,往往是令人叹息的悲剧。

其中逛地摊便是“国宝帮”常见行为之一。不少人天真地幻想能够在地摊上“捡漏”,觅得真正的“国宝”。然而,实际情况是,地摊上的货物早已被精明的商家反复筛选了无数次,所剩之物大多是残破的日用品以及赝品。例如有一位老先生,从书本中习得一些古玉真假的辨别知识后,便每逢周六周日都雷打不动地前往地摊寻觅宝物。一旦看到与博物馆藏品相似的物品,便毫不犹豫地花费几千甚至上万元将其买下。一年下来,他竟能在地摊上买到数十件所谓的“国宝级精品”。可一旦地摊上出现相同的物品时,他却固执地不肯相信自己所买的是赝品。

信游商同样是“国宝帮”容易掉入的陷阱。在古玩市场中,常常会有主动搭讪的游商。这些游商兜售的普遍是高仿品,由于鉴定难度较大,所以他们允许买家先鉴定再付款。一旦第一次交易成功,买家便容易放松警惕。倘若此时还得到其他玩家的认可,那么就会陷入更大的骗局之中,进而不断投入巨资进行购买。在90年代后期,有一位民营企业家,因沉迷于收藏,前后投资6000万元购买了几百件所谓的古玉。最后却发现地摊上有一模一样的物品只卖几百元,这时他才恍然大悟自己上了当。

编故事则是常见的欺骗手段。卖家为了证明假货是真的,常常会编造各种故事。而真正的古玩行家在收购古玩时,只注重验证器物的真伪、品相以及年代,绝不会听信任何故事。比如有一位藏友的元青花瓷器,经过多位退休专家以及科技检测机构鉴定都被认定为国宝级藏品,然而却被国内外知名拍卖企业拒收,最后被实战型专家鉴定为赝品。

“国宝帮”大致由三类人群组成。第一类是初入收藏界便被骗的“菜鸟”。他们对收藏只是一知半解,容易听信他人之言,将赝品当作国宝高价买下。实际上他们是受害者,但却为了面子而坚持自己的“国宝”是真的。第二类是沉浸在自己逻辑中的“傻根”。他们有一定的文物基础,但因入行后所见多为赝品,从而限制了自己的眼界格局。攒了一屋子“国宝”却浑然不知,对自己藏品的估值远远高于市场判断。第三类是设套敛财的收割“猎手”。他们并不关注收藏本身,而是伺机寻找容易被坑骗的收藏者。

最近看了一个短视频,讲的是国宝帮们的崩溃时刻,很有意思,推荐大家都看看,但是其中有一个点可能是大多数观看者没有注意到的,就是这些情绪崩溃的国宝帮里,没有一个是收藏古籍善本的。按理说,古籍善本价格不高,真伪容易辨别,造假困难,应该是收藏者的首选啊,那 为什么收藏古籍的群体较少有国宝帮呢?

我想这是因为古籍收藏群体通常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学术背景,他们对历史、文化、文献学等领域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这些人在收藏古籍时,更注重古籍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于藏品的选择有着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的眼光。他们会通过对古籍内容的研究、版本的比较等方式来判断其价值,而不是盲目追求所谓的 “国宝” 级藏品。

而“国宝帮” 成员大多缺乏基本的专业常识和系统的理论学习,他们的收藏理念往往是不切实际的,过于追求藏品的经济价值和所谓的 “珍稀程度”,而忽略了文物本身的历史文化内涵。这种浮躁的心态和浅薄的文化素养与古籍收藏群体的专业精神和学术追求背道而驰,因此 “国宝帮” 很难融入古籍收藏领域。

古籍收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研究和传承文化遗产,收藏者希望通过收藏古籍来保存历史文献、传承文化精神。他们对于古籍的价值判断更多地基于其对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而不是单纯的经济价值。因此,古籍收藏者更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收集、整理和研究古籍,而不是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 “国宝” 级藏品。“国宝帮” 的收藏目的往往不是出于对文物的热爱和文化的传承,而是为了追求名利和经济利益。他们通过宣扬自己拥有 “国宝” 级藏品来吸引关注、提高自己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并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将所谓的 “藏品” 变现。这种功利性的收藏目的与古籍收藏的价值取向完全不同,所以 “国宝帮” 在古籍收藏领域很难找到立足之地。

“国宝帮”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收藏路径不正确是重要因素之一。“国宝帮”成员大多缺乏专业常识,不具备业界的规制,盲目地相信能够在地摊或古玩店捡到“国宝重器”。部分专家撰写的古玩书籍阐述模式存在问题,简单地列出几个特征就做出“排他性”定论,很容易误导读者。一些人因为爱好在古玩市场淘货,由于水平不够常常打眼。此时若有“同道中人”说他们收藏的是真品,便会在情感上认同对方为知己,相互吹捧。久而久之,对自己藏品是真品的信心越来越强,从而形成了一种不以科学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的情感联盟。此外,利益链条的驱动也使得“国宝帮”不断壮大。这就如同一场赝品的击鼓传花游戏,最早打眼的人给刚入行的新人洗脑,当新人对歪曲的收藏理论深信不疑时,“国宝”的故事便一级一级地流传下去。有的“国宝帮”还通过征集、媒体宣传、专家站台等方式试图洗白藏品,甚至将藏品和博物馆换成土地资源。

“国宝帮”的存在对国家经济文化发展危害极大。把赝品当作国宝,会使人逐渐丧失对文化艺术的审美能力和判断力,经济财产也会蒙受巨大损失。他们的行为不仅影响个人,还会扰乱古玩市场的秩序,让真正的收藏者难以辨别真伪,阻碍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对于远离“国宝帮”,收藏家自身要保持理智的收藏心态,切不可鬼迷心窍、草率冲动和自欺欺人。要持续积累可靠经验,提高鉴赏能力,养成反思的习惯,不断否定和确立,直至接近真实。从社会层面来讲,对于那些因想参与文化、想发财而误入歧途的“国宝帮”成员可以适度宽容,但对于“说谎的国宝帮”必须坚决批判。专家应认真阐述每一时期古玩的主要特征,大量出版真实信息,为收藏者提供正确的入门途径。当前,鉴定方式仍以传统文物鉴定为首选,科技鉴定虽有理论优势,但存在现实弊端,一般很少对外鉴定。

“国宝帮”作为古玩市场中的畸形群体,反映了古玩收藏领域的混乱和无序。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危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治理,共同维护古玩市场的健康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