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印度的“假高冷”与“真孤独”,实际上是对利益的极致追求

印度干了三件轰动世界的大事

印度最近比较出彩,接连干了好几件让世界“蓦然回首”的大事。

1、作为英国最重要的原殖民地、英联邦国家,英国女王去世,英国多希望印度总理能出席女王的葬礼啊;早早就给印度总理莫迪发去了“邀请函”。

结果,莫迪拒绝出席;不但不去,还在

女王辞世当天,将新德里纪念女王祖父乔治五世的“国王大道”,改为“责任大道”。

改名字的理由是:“国王大道”是英国奴役印度的象征。

2、拜登上台后,搞了个“印太经济框架”;美国人的心思很阴险,他们就想利用这个东西为基础,搞一个“亚洲版北约”。

“印太”,印度当然很重要了,结果,印度退出“印太经济框架”,只保留观察员身份。

理由说得也很直白:没看到有什么好处。

3、9月16日,印度总理莫迪在撒马尔罕与强人普京会面。一开口就说:现在不是战争的时候。明显是在提醒普京:别打了。

普京也非常给莫迪面子,不但说自己理解印度的立场和担忧,还说:希望尽快结束战争。

印度不是联合国五常,但他对“五常”谁都不鸟,一副我行我素的样子。

而五常也明白印度的想法,但都在很多方面给印度留着面子。

印度为什么可以在世界上“特立独行”呢?

这要从印度一路走来的历史、现在所处的境地来看。

英国殖民印度时期,严重制约印度发展的两个因素都没有处理

印度是1947年独立建国的,建国后,印度还受到西方国家的扶持。

但直到今天,印度并没有成为世界影响巨大的国家,制造业短板还是十分明显。

实事求是地讲,制约印度发展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全国语言不统一;2、印度的土地是私有;3、种姓制还十分顽强地存在。

首先,印度的英语使用得比较多,但不普及,广大地区都是民族自己的语言。

英国殖民时期实际可以改变这种状况的,但英国人没有做;直到今天,印度十三亿人,用这1652种语言。

因为不管什么语言,要想在全印度推广,成为印度统一的语言,就要加大教育投入;

而英国在印度,主要是想把他变成自己的产品倾销地、廉价劳动力的来源地。

另外,教育普及了,带来的政治变化是不确定的,有可能危及英国的殖民统治。

所以,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情况下,印度全国的语言到现在还不统一。

英语、印地语等都是政府语言,但都没法让全国接受。

其次,印度的土地是私有的。

当年英国人在的时候,把印度划归“英属印度”,范围

包括现在的印度共和国、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缅甸。

英国人对印度的土地也没有兴趣,为了管理好英属印度,英国人直接把土地交给印度当地的独立土邦。

“土邦”的王公贵族和行政长官得到土地的条件是接受英王作为最高统治者。

这样做的好处是:印度很稳定地服从英国的控制;

坏处是:土地私有制固化了下来,尾大不掉。

最后,种姓制成为印度的痼疾。

实际上英国在殖民统治的时候,是可以一点点消除的,英国不是讲究“民族、自由、平等、人权”的吗?

对于印度历史上残酷的让妇女“自焚殉夫”的陋习,英国人可以强烈地压制了下来;现在,除了印度偏僻的农村,这种现象几乎没有了。

而种姓制和自焚都是差不多的陋习,英国人却保留了下来,因为英国人一方面觉得这东西挺好的,直接让自己在印度成为人上人。

另一方面,英国人正好可以利用这种制度,对印度各个阶层加以区别对待,让每个阶层都为自己服务。英国不但利用种姓制,还利用宗教矛盾。

现在,印度要发展,就要克服这几个主要因素。

因为提高劳动力素质,主要在教育;但语言都不统一,怎么搞?

另外,土地是私人的,国家管不了;

当国家要引进工业的时候,没有土地建工厂;

要改善基础设施修路架桥的时候,也没有土地。

比如日本帮印度修的高铁,现在搞得一地鸡毛,主要原因是征地困难。

印度独立的时候,尼赫鲁的确想搞一次“土改”,但“土改”计划一推出,就遭到地主们的反对。

印度地主都是贵族、富翁,在议会、媒体有很大的力量。

他们到处鼓噪北方的威胁,挑动印度的民粹主义,硬生生把尼赫鲁架到注定失败的战场上。

战争失败后,尼赫鲁身败名裂、黯然下台。

总之,印度的硬伤是明显的,这与英国人当年的政策有关。

虽然印度现在还是个英联邦国家,但在印度民族主义者眼里,英国当年的奴役是痛苦的记忆。

简明的印度历史

从历史看,印度就没有真正统一过。

在印度次大陆,印度就是许多土邦组成的一个大杂烩,土邦之间的兼并时常发生。

曾经的印度文明在中间被莫名其妙地打断,直到后来雅利安人的入侵,开始了印度文化的新走向;

印度土著文化与雅利安文化融合,出现了以“吠陀文化”为代表的印度文化。

雅利安人是来自中亚的白人游牧民族,也有人说是来自欧洲;现在的欧洲人几乎都是雅利安人的后裔。

不管怎么样,雅利安人来到印度以后,他们看不起黑瘦黑瘦的印度土著达罗毗荼人,“种姓制度”应运而生,这种制度最主要的功能是“种族隔离、生殖隔离”,防止白人被“混血窜种”。

现在的印度西北部,有大量的印度雅利安纯种白人,他们的种姓很高,不与种族以外的人通婚。

我的老师翟先生去过印度,回来感叹:印度白人姑娘真漂亮。

雅利安人在印度扎下根以后,不断南迁,在印度河、恒河流域建立了很多政权。

随后,就是印度的“北方十六雄国争霸”时期、孔雀帝国统一印度、贵霜王朝部分的统治、笈多帝国再次统一;

经过中世纪混乱,南印度崛起,加上伊斯兰教进入印度,与本土的印度教分庭抗礼。

印度在11世纪迎来了中亚突阙人的大举入侵;印度本土最英勇善战的南部拉其普特人被杀得差点灭种。

总之,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的,而中世纪的印度是混乱血腥的。很多欧洲人逃离黑暗的欧洲,也给中亚和印度带来变化。

而印度大陆内部经过乱战,来到“四国争霸”时期。

蒙古人征服全世界的过程中,要不是印度实在是太热了,那个瘸腿的帖木儿早就把印度给统治了。

最后,帖木儿的六世孙巴布尔不怕炎热,征服了印度,建立了“伊斯兰化和突厥化的蒙古帝国”——莫卧儿帝国。

可能是水土不服的原因,莫卧儿帝国在印度一直磕磕绊绊的,每一次朝代更迭,都是儿子打老子夺得政权。

新上台的君主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容与慈湲,争取更多的支持,不断实行民族融合与宗教政策宽松。

民族融合、宗教宽松并没有错,但后续的政策不到位,这在种姓制根深蒂固、教派矛盾尖锐对立的印度,不可避免造成混乱,让王朝的控制了逐渐变弱。

大航海时代开启以后,葡萄牙人、荷兰人、法国人、英国人纷纷来到印度淘金。经过一番争斗,英国人笑到了最后。

印度这时候已经一盘散沙,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就打垮了莫卧儿帝国;东印度公司把印度献给了英国维多利亚女王;

英国也顺势废黜了莫卧儿王朝,直接把印度全境至于英国女王的统治之下。

维多利亚女王在英国只能是国王,但在印度,她是皇帝,所以又叫“印度女皇”。

英国统治印度时期,全部的印度国土是历史上最大的,没有任何一个印度的王朝能达到英国女王统治范围的一半。

当时的印度包括现在的印度共和国、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缅甸、尼泊尔、不丹和被印度吞并了的锡金。

建国后不长时间,印度就丢掉大好局面

二战结束后,世界上的“非殖民化浪潮”是英国准许印度独立的主要原因;但印度人坚持认为,是他们拿被人用大棍子抽死也不反抗的“非暴力”精神感动了英国人。

独立之时,印度国内的“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势同水火。

印度教把牛当祖宗一样供着,伊斯兰教只吃牛肉、天天吃牛肉,想想也知道,他们怎么可能处得好。

就这样,印度的印度教主要在现在的印度共和国,印度的穆斯林主要在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以前叫东巴基斯坦),印度被一分为二。

独立后的印度一直对国家被一分为二耿耿于怀,他们时不时打一下巴基斯坦,想把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弄回来。

除此以外,印度当时的国际环境非常不错。

因为地处印度次大陆,南部直面印度洋、北面是欧亚大陆结合部、西边是世界油库中东、向东是南亚,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苏联、美国变着花样地拉拢印度。

关系好得互相喂食

而刚独立的印度也在尼赫鲁的领导下搞得有声有色,他们提出“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得到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拥护。

“万隆会议”之后,印度如同第三世界国家的领袖。

有了国际声望,又受到世界两强的青睐,尼赫鲁干什么都有劲,他准备在印度搞“土地改革”,同时发展工业。

前面说了,印度土地是私有的,掌握土地的都是印度贵族和原殖民地政府高官;这些人能量巨大,利用掌握的媒体,挑起来印度的民粹,把印度推到战争之中。

战争的原因是复杂的,尼赫鲁由开始的反对到后来的同意,也是受到外部力量的怂恿。

结果,1962年的战争,印度惨败,尼赫鲁黯然下台。

印度的大好局面就这么断送了,第三世界国家也看不起他。

因为这场战争本就是印度不讲道理,再加上印度军队如此垃圾,怎么让人信服。

随后的印度政府再也没有人有尼赫鲁的威望和实力,印度的改革推不动了。

好在美苏两霸在“冷战”,印度位置重要,奇货可居;历届印度政府就在美苏之间左右横跳,两边通吃,赚点便宜。

苏联解体后,印度实际上慌得一逼

冷战时期,印度能赚便宜,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局势。

美国希望控制中亚,但苏联的力量太大,所以美国加大了对巴基斯坦的帮助,顺便对印度也维持一个比较好的关系。

苏联的边境已经到了阿富汗北边,跨过阿富汗就是巴基斯坦、印度。

通往印度洋一直是俄罗斯的梦想,所以,苏联对印度的拉拢是不计成本、不遗余力。

北边大国发展了核武器,印度也要搞,就搞成了,苏联的因素不得不考虑。

为了平衡印度的核武器,巴基斯坦也搞了出来。怎么搞的?不知道,反正不是苏联帮助的。

在美苏的争相拉拢之下,印度成了一个“香饽饽”;在错综复杂的中亚、南亚关系中,印度成为一个特殊的存在。

1975年,印度吞并了锡金,世界上居然很安静,不可思议吧。

1991年12月,苏联突然解体,印度一下子慌神了。

因为他本来就是在两边横跳吃“地缘红利”的,现在突然少了一极,这让印度下一步怎么走。

印度人安静了好几年,不过他们很快发现:没有了苏联,美国还有别的对手,只要美国为霸权“奋斗”不止,印度的价值就一直存在。

美国也指明了两大对手:俄罗斯和东方大国。

印度发观自己可以延续以前的做法。

印度这高调的怼英、怼美、怼俄,是“假高冷”与“真孤独”的同时作用

怼英国:

印度在英国曾经的殖民体系中是最重要的,英国人谓之为“皇冠上最宝贵的珍珠”。

英国女王去世,当然会给莫迪发邀请,但莫迪拒绝出席女王的葬礼。

莫迪的拒绝一方面反映了英国影响力的进一步衰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印度民族主义的要求。

印度如果没有一个浓厚的民族主义氛围,国家是很容易分裂的。

没有主体民族、许多的地方利益和民族矛盾、强势的地方政府和弱势的中央政权、等等,很多的因素,使得印度很容易分裂。

美国CIA高官曾经说过:我只要打一通电话,印度就会分裂。

怼美国:

印度宣布退出“印太经济框架”,对美国是一个打击,因为没有印度的印太就不是“印太”。

当然,摄于美国的霸道,印度人留了个小口子:以观察员的身份留在里面。

印度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美国给得不多。

现在的美国也不是以前那样,能真金白银地付出;拜登现在搞的一切几乎都是在抢劫世界财富,对亚洲,他们暂时没有抢已经不错了。

这一点印度人有切身体会,前几年搞了好几次事,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收益,本来就很恼火;这一次美国人又想拉着印度一起围堵大国,印度不干了。

印度人说了原因:

看不到有什么好处

。实际上就是说给美国人听的:

先给钱

当然,印度的退出,俄罗斯很高兴,大国也会高兴;让这两个大家伙高兴,肯定没有坏处。

怼俄罗斯:

这一点就有点玄妙了,在好不容易才开的“峰会”上,印度总理当面说了普京:现在已经不是战争的时候了。搞得普京只好解释:理解你们,会尽快结束。

这一次,印度起码展现了以下几点:

1、谁这时候谁普京几句,美国都高兴。

所以,莫迪刚说完,美国国务卿就发推,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也对冲了印度退出“印太经济框架”的影响;

2、印度是俄罗斯能源的大买家,尽管美国反对也买,因为这里有巨大的利益。

买了能源就是对俄罗斯的支持;说一句俄罗斯,普京肯定理解。

毕竟印度是顶着压力的,这是有战略成本的。

所以,在价格上、结算方式上、其他方面的支援上,俄罗斯是不是该有所表示呢?

3、印度加入“上合”,是俄罗斯极力拉进来的。

俄罗斯的目的很明显:拉个铁杆朋友进来,对冲影响,不让自己在这个组织中失去“重要影响”。

另一个大国当然同意,把朋友搞得多多的,这是我们的文化。

但同时把巴基斯坦也拉进来,这是一种平衡手段。

所以,当年印巴这两个“世仇”手拉手进来了,成为世界一景。

在开会时,莫迪向普京说这些话,当然有在“组织内”的意义。并且莫迪还很拽。

总之,这几次的表现,的确让世界看到印度“高冷”的样子;但他的“高冷”是假的。

因为他们希望以“高冷”来维护自己的稳定、以“高冷”来得到自己更多的利益;这种操作从冷战到现在还在进行着。

而隐藏在“假高冷”后面的,是深深的“孤独”,这种孤独是真的。

印度次大陆本来就是一个孤独的大陆,大陆上的人总想越过障碍与世界接触;

但英国的殖民统治,让印度成为英国的附庸,没有自己的角色,

孤独!

脱离了殖民主义独立,印度由于既得利益集团和民粹主义,失去了第三世界领导地位,沦为美苏两霸的工具,这不符合印度人的“大婆罗多”,

孤独!

印度有着十三亿人口,最近国家的经济总量超过了英国,成为世界第五。这样的国家在世界多极化的过程中,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不管印度靠近哪一方,对另一方来说都不是件好事。所以,印度的表现也是实力的展示。

他们向世界各国传话:

不要小看我!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