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根尘接触的当下 || 观身空寂,明见佛性

一者知心体,体性清净,体与佛同;二者知心用,用生法宝,起作恒寂,万惑皆如;三者常觉不停,觉心在前,觉法无相;四者常观身空寂,内外通同,入身于法界之中,未曾有碍;五者守一不移,动静常住,能令学者,明见佛性,早入定门。

“略而言之,凡有五种”,“心即是佛”可以从五个方面认知、体证。

一是要“知心体”。我们的心,与佛同体,所谓“体性清净,体与佛同”。好比一面镜子或者一颗摩尼宝珠,它本身具有光明,只是因为尘埃所覆,光明不现,但它所具有的光明,与已经出尘的摩尼宝珠和镜子的光明无二无别,只要把尘埃拭去,光明就能显现。如果它本身没有光明,再怎样揩抹它,也现不出光明来。我们一定要相信众生的心体,清净无染,体与佛同。相信有这件事,就能对于佛法,特别是对于禅,有正确的见地,有此见地才有可能达到这种境界。

“二者知心用,用生法宝,起作恒寂,万惑皆如。”先是要“知心体”,然后要“知心用”。心体虽然是清净的,如果不在用上体现心体的清净,那也没用。所谓“用生法宝”,就是要起正知见,法宝就是正知见。能够起正知见,心体才能恒寂。恒寂就是永远清净,没有妄想,没有分别。“万惑皆如”,用正知见了知心的作用之时,一切的烦恼业障与真如之体就是无二无别的。

“三者常觉不停。觉心在前,觉法无相。”能够“用生法宝”,就能“常觉不停”。“常觉不停”这句话非常重要。就是要念兹在兹,时时起觉照,没有片刻失照。时时刻刻觉心在前,时时刻刻知道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而且“觉法无相”,同时又没有执著。有相就会执著,无相就不执著。没有执著就与真如相应,有执著就与妄想相应。

“四者观身空寂,内外通同,入身于法界之中,未曾有碍。”般若正见的观照力,是要用在观察五蕴身心的空寂无我。人有六根,内六根和外六尘相接触,中间产生六识的分别作用,然后由六识的分别,引生种种烦恼障与所知障。如果我们能够“观身空寂”,不生起六识的作用,也就是六根在接触六尘的时候不起分别心,就能直接接触到诸法的实相。一有分别,就不是诸法的实相,就是名言概念。在“观身空寂”的时候,要求做到“内外通同”。内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外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内外都要空寂。如果用内在的六根执取外界万事万物六尘,就会产生见、闻、觉、知(视觉为“见”,听觉为“闻”,嗅觉、味觉、触觉统称为“觉”,知觉为“知”)六识。如果六根不产生对六尘的执著,就不会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知觉的分别作用。六识就是分别心的表现,分别心表现出来,就成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知觉的个别作用,如果离开了六识分别心,六个识就合为一个识,内六根和外六尘就成为一个整体,不再有六和一、内和外的分别。这种境界,就是“内外通同”。打七的目的,就是要让六个识停止活动,在面对六尘的时候不起分别。 要达到根尘相对不起分别,就要“舍识用根”。所谓“舍识用根”,是指六根只是接触六尘,不产生执著分别心。如果产生了分别执著,生起了识的作用,那就是舍根用识,不是舍识用根了。在“识”没有转成智慧的时候,“识”是分别,是妄想,有了妄想就会起惑造业。能够“舍识用根”,功夫久了深了,就能够“内外通同”,六识合成一识,心和万物成为一个整体,自与他、心和境、能与所的界限就会被打破,这种境界,就是“入身于法界之中,未曾有碍”。法界是什么呢?法界就是实相。入身于法界之中,就是“根”直接接触到诸法实相。能够接触诸法实相,一切障碍就都没有了。要达到这个目的,最后一条是关键。

“五者守一不移”,就是要用守一的功夫,不要改变。“动静常住,能令学者明见佛性,早入定门。”前面讲的四条:知心体,知心用,常觉不停,观身空寂,是在用功的不同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怎样才能达到这些目标呢?“守一不移”是关键。看住此心,管住此心,守住此心,不要朝三暮四,要专一不移,要行一行三昧。守一不移实际上就是一行三昧的具体应用。能够守一不移,动静常住,动也好静也好,都能守一不移,“能令学者明见佛性,早入定门”。明见了佛性才能够入定门

本文节选自《双峰禅话》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观照自己身心的实相,对自己的一举一动念念分明,分分秒秒在在处处提起正见、安住正念、观照当下,这便是生活禅。

——净慧长老开示生活禅法

觉悟人生 奉献人生 善用其心 善待一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