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唐诗故事丨剑外忽传收蓟北——叛乱结束的前后

剑外忽传收蓟北

——叛乱结束的前后

唐肃宗急于平定叛乱,觉得自己的军力不行,尤其是骑兵不如叛军。于是不顾后果,向当时的回纥借兵。回纥怀仁可汗派儿子叶护率骑兵四千余人来助战。唐肃宗居然和回纥兵订下这种条约:“攻克长安、洛阳时,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这等于说唐朝廷只要土地,城内其他一切回纥兵都可抢走。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九月,唐军元帅李俶(唐肃宗的太子,后来的唐代宗)、副元帅郭子仪率军十五万,包括回纥骑兵,自凤翔出发,在长安城西大破叛军,收复了长安。叶护要按条约在长安城内大抢掠,元帅李 考虑自己将来要在长安当皇帝,现在让回纥兵抢掠,将永远挨人民的咒骂。于是跪在叶护马前,求他到洛阳再践约,叶护勉强答应,下令回兵不准进城,长安人民才免除一场大难。

可是洛阳的百姓遭了殃。半个多月后,唐军攻克洛阳时,回纥兵在全城大抢三天还不罢休,洛阳百姓们又凑了一万匹送给他们,才算结束这场灾难。此后,回纥兵没有被遣送回去,而是让他们留住在沙苑(今陕西大荔县南)。可以想象强悍的回纥兵,把当地糟塌得不成样子。

诗人杜甫,对于向回纥借兵,是有看法的,尤其对于让他们留在内地骚扰百姓,更是反对。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诗人对此事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留花门》

留花门

杜甫

花门天骄子,饱肉气勇决。

高秋马肥健,挟矢射汉月。

自古以为患,诗人厌薄伐。

修德使其来,羁 固不绝。

胡为倾国至,出入暗金阙。

中原有驱除,隐忍用此物。

公主歌黄鹄,君王指白日。

连云屯左辅,百里见积雪。

长戟鸟休飞,哀笳曙幽咽。

田家最恐惧,麦倒桑枝折。

沙苑临清渭,泉香草丰洁。

渡河不用船,千骑常撇烈。

胡尘逾太行,杂种抵京室。

花门既须留,原野转萧瑟。

这首诗题中“花门”是唐代回纥的别称。诗的意思是:回纥兵是天之骄子,喂饱肉后勇敢矫捷非凡。一到秋日天高马肥,经常在有月光时侵扰边境。自古以来就是边疆上的祸患,远在周朝时,诗人就记下了对他们的征伐。天子采用怀柔政策对待他们,不停地对他们联系笼络。为什么一下来了这么多十兵,出人时马驰的灰尘遮暗了长安的宫阙。是因为中原要平定叛乱,所以不得已用这种外族的军队。皇帝将幼女宁国公主嫁回纥可汗,博得了回指日效忠的誓言。回骑兵多如连云,驻扎在都城的左旁,那白衣白帽加上白旗,远望如雪覆盖百里。他们打猎时鸟也休想飞逃,胡一早就鸣呜地悲鸣。农民最害怕他们,马队一来麦子踏平桑枝断折。沙苑在渭河边上,泉水香甜牧草茂盛。渡河也不用船只,骑在马上趟水而过。叛军又南下进攻了,胡人史思明西进到洛阳:可回纥兵还留在原地,既不去打仗,反而四出骚扰农桑,使原野一片凄凉。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九月,即唐军在城大败后半年,史思明又派军由范阳(今北京市西南)南下,唐朝廷内朝政被宦官李辅国、皇后张良娣把持,无法抵抗,十月洛阳又被叛军攻陷。

据说史思明原来并不识字,忽然喜欢吟诗,而且每写一首,都要在他所占领的范围内传送张贴。有一次,史思明在洛阳见樱桃熟了,准备送一些给他的大儿子怀王史朝义和宰相周赞,于是吟诗一首,命左右用彩笺书写如下:

樱桃子诗

史思明

樱桃一笼子,半赤一半黄。

一半与怀王,一半与周贽。

诗写成后,左右纷纷赞美,这时有一位小吏龙潭说:“这首诗好得很,如果把第三句和第四句对调一下,使之押韵,那就好极了。”史思明一听大怒,说:“韵是什么东西!岂能让我的儿子在周贽之下。”史思明在取得一些胜利后,逐渐变得喜怒无常,残忍好杀,部下小有不如意,动辄灭族,弄得人心煌煌。同时,他又偏爱小儿子史朝清,一次酒后曾对部将表示有机会要除掉大儿子史朝义,立史朝清为太子。史朝义听说后,既愤恨又害怕,正好他又连打了好几个败仗,史思明说要用军法处置他。这样,父子二人矛盾激化到顶点。

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三月,史朝义联络了史思明的一些部将发动政变,杀了史思明,自立为大燕皇帝。可是,河北一带的安史旧将不听他的号令,这样一来,叛军的败亡是指日可待了。

可是,在唐朝廷内,情况也不妙。原来是大宦官李辅国勾结肃宗皇后张良娣专权。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张、李发生矛盾,张皇后阴谋杀李辅国,但事机不密,反被李辅国率兵人宫,将藏在肃宗卧室内的张皇后强行拖出,肃宗当时正病危,经此惊吓,立即毙命。李辅国遂将张皇后及其党羽都杀掉,拥太子即位,是为代宗。李辅国勾结另一大宦官程元振把持了全部朝政。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十月,唐代宗任命长子李适(音括)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又派宦官向回纥借兵。回纥登里可汗亲自率兵前来,在会见时,可汗狂妄的要李适对他行跪拜的君臣大礼。李适是太子,未来的皇帝,随从的官员力争不同意。回纥可汗竟然下令鞭打这些力争的官员各一百下,说李适年幼无知,免其行礼。被打的官员们受了重伤,当晚就死去了二人。李适回到唐军大营后,唐军听说此事愤怒已极,要求发兵攻打回纥,李适认为安史叛军尚未消灭,因此没有同意。唐朝廷受了这种侮辱,照样还要用回纥兵。

三年之后,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在云安(今四川云阳县)旅居,听说回纥和吐蕃联合入侵,大军临近长安。回想起唐朝廷过去使用回兵所受的侮辱,写了下面这首五律:

遣愤

杜甫

闻道花门将,论功未尽归。

自从收帝里,谁复总戎机。

蜂虿终怀毒,雷霆可震威。

莫令鞭血地,再湿汉臣衣。

此诗的意思是:听说回纥领兵的头目们没全回去,还留下一些在长安论功争赏。自从收复长安后,不让有大功又有将才的郭子仪当统帅,反而任用那个只会害人的宦官鱼朝恩。回纥兵虽然帮我们打过仗,可毕竟像蜂蝎一样有着毒刺。使用得当可以增加我军的威力,处置不当时反而要遭受祸殃。三年前回纥可汗鞭打唐臣血流满地的惨剧,再也不能让它重演了。

宝应元年十月,唐军再度攻克洛阳。对于洛阳一带人民这是一次更大的浩劫。不仅回纥兵烧杀掳掠达十几天,连唐朝廷的所谓官军,认为洛阳一带是贼境,也放纵士兵大抢财物。老百姓连衣裳也被抢光,只得穿纸糊的衣服遮身。

唐诗人戎昱,在路过洛阳时,写了两首五言古诗《苦哉行》,记述了他所见到的战乱后的惨状和感慨。

苦哉行五首(选二)

戎显

(一)

彼鼠侵我厨,纵狸授梁肉。

鼠虽为君除,狸食自须足。

冀雪大国耻,翻是大国辱。

膻腥逼绮罗,砖瓦杂珠玉。

登楼非骋望,目笑是心哭。

何意天乐中,至今奏胡曲。

(二)

官军收洛阳,家住洛阳里。

夫婿与兄弟,目前见伤死。

吞声不许哭,还遣衣罗绮。

上马随匈奴,数秋黄尘里。

生为名家女,死作塞垣鬼。

乡国无还期,天津哭流水。

《苦哉行》第一首说的是作者在洛阳所见现象和感慨,意思是:老鼠侵人我的厨房(鼠指安史),用好饭和肉喂狸猫(指回纥),让它捉老鼠。老鼠虽然消灭了,狸猫可得让它吃饱。本来是想洗雪国家的大耻辱,没想到反而使国家蒙受奇耻大辱。浑身腥膻的回纥兵抢掳了身着绮罗的妇女,房屋烧成瓦砾堆,珠玉夹杂其中。登上高楼眺望,见到的是回纥兵的狂笑,我却在暗中哭泣。为什么,为什么中国自己有精兵良将不用,反要借用那些残害百姓的胡兵啊!(诗最后两句直译是为何在中国的音乐中,偏要演奏胡人的曲子呢?)

《苦哉行》第二首写的是一个被回纥兵披去的妇女的悲惨遭遇。诗的意思是:官军收复洛阳,我家住洛阳里。眼看着丈夫与兄弟,死在回纥兵的手下。在威逼下,忍住泪水不许哭,还要穿上罗绮衣服使人高兴。在马上随着这帮胡兵到处迁移几年一直在黄尘里奔波。我本是正派人家的女儿,可现在却要做塞外的野鬼了。家乡啊!是再也回不去了,我的眼泪,像洛阳天津桥下的流水,哪会有完毕的时候。

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缢而死。叛军在河北的余部投降。经过八年之后,安史之乱才算在表面上结束了。诗人杜甫当时住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听见这个消息后,惊喜交集,在极其兴奋的心情中写成了下面这首著名的七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此诗的意思是:在剑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剑门以南称剑外,即今四川,蓟北泛指唐时幽州、蓟州一带,位于今河北北部,为安史叛军老巢所在),刚听见后激动得泪水湿了衣襟。看着我的妻儿,所有忧愁都抛到九霄云外,胡乱地收拾诗书,简直欣喜若狂。白天里放声高歌开怀痛饮,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正好返回故乡。真想马上乘船由巴峡穿过巫峡(巴峡泛指四川境内的长江峡谷,巫峡为长江三峡之一,位于四川巫山县东),一直到襄阳再奔向洛阳的家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看来是诗人在极其兴奋欣喜的心情下,一气呵成的。全诗读来流畅欢快,诗人的感情跃然纸上,使我们好像还看见一千多年前老诗人热情奔放振笔疾书的情景。此诗作为七律,有三联对仗,除了第三、四两句和五、六两句各为一联外,最后两句也对仗,用了四个地名,但对得工稳自然,充分显示出了老杜诗艺的高超。

诗人杜甫一生遭遇坎坷,多半在艰难困苦中生活,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却并不因为自己境遇不顺而减弱。在他的诗作中,大多数都是情调低沉,意境悲苦或有所讽喻的。只有很少数的作品表现了欢快的情绪。上面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历来被称为老杜生平第一快诗,即杜甫写的一首最欢快的诗歌。的确,在杜甫诗集中,很难再看到诗人的这种欣喜欲狂的情景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