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关注
我发现大家有个错误观念,以为南怀瑾是个学佛打坐搞修道的人,想跟他学一点修身养性,如不能成仙成佛,也至少祛病延年。这个观念错了,不是这样一回事。……
大家真的要学,就千万不要认为这一套是长生不老之学,什么健康长寿、成仙成佛,不要存这个希望。我活到九十多岁,一辈子都在找,也没有看到过仙佛。那么有没有这回事啊?有,但是找不到。
仙佛之道在哪里?今天正式告诉大家。我的著作很多,大家要学修养身心,重点是两本书,请诸位听清楚,一本是《论语别裁》,讲圣贤做人、做事业的行为。书名叫作“别裁”,是我客气谦虚,也是诚恳真话;我不一定懂得中国圣人之道的传统,不过是把我所了解的解释出来,其中有许多解释与古人不同,有的地方推翻了古人,很大胆,因此叫作“别裁”,特别的个人心得。譬如一块好的布,裁缝把它一块一块裁剪了,重新兜拢来做成衣服。我在序言里也讲到,我不是圣贤,只是以个人见解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做人做事是这样的。 所以你不管学佛修道,先读懂了《论语别裁》,才知道什么叫修行。
现在有个流行的名称叫“粉丝”,据说外面我有很多粉丝,其实都是假的,他们自欺欺人,我也自欺欺人,他们连《论语别裁》都没有好好看过,好好研究过。因为我这一本书出来,之后外面讲《论语》的多起来了,各个大学都开始讲《论语》,我也很高兴。 《论语》真正是讲圣贤做人做事的修养之道,也就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内圣外王之道。孔子是中国的圣人,在印度讲就是佛菩萨,在外国就叫作先知,在道家叫作神仙。可是儒家的传统上,只把大成至圣孔子看作是一个人,不必加上神秘外衣,他就是一个人。
《论语别裁》是我很重要的一本书,另一本非常重要的是《原本大学微言》。诸位如果说对我很相信,请问《原本大学微言》读过吗?不要说读过,翻过吗?看得懂吗?要问打坐修行修养之道,《原本大学微言》开宗明义都讲到了。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现在我们正式研究《大学》第一段的四句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文就是这样简化。如果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这种古文,就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简体文。把人类的意识思想、言语,经过浓缩,变成文字,但永远保存意识思想的原有成分,留之久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古文。……
过去所讲的《大学》一书中有“三纲八目”的说法。是哪个“三纲”?是哪个“八目”呢?
答案是这样的:《大学》书中首先提出的“明德”、“亲民”、“至善”,便是三纲。不是古代传统文化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那八目呢?
答案是《大学》后面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实,对于《大学》一书,指出有“三纲”之说,也不尽然!事实俱在,如说《大学》一书的纲目,应该说它有“四纲”、“七证”、“八目”才对。
那么,“四纲”是什么呢?就是在“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上,一个最重要的前提“道”字,也可说是大学之道的“大道”。详细的理由,待我们慢慢地“明辨”。但可先从“以经注经”的原则去探讨,只要从《大学》开头两段本文中,就可看出来事实俱在。本文中不是明明白白地写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吗?所以“大道”或道,才是首纲。
那么,为什么又特别提出“七证”呢?因为《大学》本文,在“四纲”以后,跟着就提出有七个求证大道与明德的学问程序,也可说它是求证大道的学养步骤。如果你高兴要说它是七步学养的功夫,也未尝不可。这就是“知、止、定、静、安、虑、得”。这就是《大学》学问的纲要所在。过此以后,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目”,才是“亲民”的实际学问和修养。
也可以说,初由“大道”到“明明德”,是每个人自立自修的学问。也就是宋儒理学们冒用庄子学说,作为自已广告的“内圣外王(用)”之说的内圣之学,也可以说是内明之学。再由“明明德”到“亲民”,才算做到真正“修、齐、治、平”的功德,便是自立而立人,自利而利他的“外王(用)”之致用。但无论是自立的“内明”,或立人之道的“外用”,都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才算是人伦大道的完成。
了解了这些预备学识以后,我们再来用白话文的方式,试着简单地直译《大学》首先的四句书看看。
“大学的道,首先在明白明德的修养,然后才能深入民间做亲民的工作,达到极其圆满的至善境界。”
当然啰!这样直译了《大学》的原文,无论怎样说,已经是隔夜油炒饭,肯定不是原来的本味了!况且对这四句书的四个句子的内涵,也是隔靴搔痒,始终抓不到重点。因此还要一点一点、一层一层来抽丝剥茧再加研究。
既然知道用白话文直译古文的内涵,毕竟似是而非,完全不是那个味道,那只有用孔门所教治学的方法,所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来抉择它,也就是现代所说用分析、归纳的方法来研究了。
——《原本大学微言》
微信号:qianmuyuzgwh
新浪微博:钱穆与中国文化
敬请关注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
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敬请关注 本人制作另一公众号: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