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 五口通商前仅一地开外洋贸易 华商忠实履合约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政府签署《南京条约》及其后续之《五口通商章程》,开放上海、广州、福州、厦门、宁波等为对外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商”。是为外国人在华租地通商之始。五大商埠成为清末中国对外贸易重要商埠,西方各国的货品及思想、学术、科技、经济制度等文化开始自此五处传入中国,也促进这些地区的繁荣。

五口通商之前,清朝政府仅开放广州一地可与外洋贸易。

而本洋、鹰洋等外国银圆也很早就成为中外交易的主要媒介;中国机制币肇始时,型制也受其影响,故我对早期华洋贸易往来有所关注。某次翻阅资料时,发现有当时双方往来“没有书面协议和签字,也无须盖印合誓证”,却“从未发生过故意破坏合约的事件”;“行商方面是很忠实很认真地履行合约”等...的记载。随即根据其注明引述之出处购得英文版及中文译本(《广州番鬼录》,The 'Fan Kwae' at Canton,1882年出版),特摘录若干与对此有兴趣的同好分享。

约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及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左右,两张描绘广州十三行外贸易特区的丹麦、西班牙、美国、瑞典、英国、荷兰夷馆的油画。维基百科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两广总督杨琳关于十三行的奏折。广州市国家档案馆

《广州番鬼录》作者:威廉·亨特(WilliamC. Hunter,1812年—1891年),美国商人。曾先后在中国生活四十年,是一位中国通。

亨特于十三岁(1825年)时便前往广州美国商号工作,随即被派至马六甲的英华书院(Anglo-Chinese College at Malacca,该校创办于1818年,1843年迁香港,为香港现存学校中历史最久的)学习中文两年,可能是最早系统性学习中文的美国人。回到广州后于1829年起进入美商洋行工作,1842年退休后前往澳门。他也是第一艘进入中国水域的美国蒸汽船“美达”(Midas)号的船东之一。1844年他回到美国。稍后又回到中国在广州、澳门、香港等地居住了二十年。期间,他还创办了亨特洋行。晚年赴法国定居,1891年逝世。

亨特将其在中国的见闻整理为《广州番鬼录》(The 'Fan Kwae' at Canton,1882年)与《旧中国杂记》(Bitsof Old China,1885年)出版。1954年,两书的部分内容翻译为中文,收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后来,广东人民出版社于1992年、1993年先后出版了两书的中文全译本。

原版 (网路截图)

双方往来“没有书面协议和签字,也无须盖印合誓证”,却“从未发生过故意破坏合约的事件”。“行商方面是很忠实很认真地履行合约”...

台湾繁体字版

《广州番鬼录》(The'Fan Kwae' at Canton)

相关内容原文。英文重印版,纯文字无配图

香港汇丰银行收藏有关描述当时场景及生活情况之图册集《番鬼图》,1987年由Spink& Sons 出版

Fan Kwae Pictures:

Paintings & Drawings By George Chinnery & Other Artists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Hongkong &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Tillotson G H R

Publishedby Spink & Sons, London, 1987

以上

请参考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