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警示】"禁区"变"网红":违规冒险游,责任谁来担?

近日,哀牢山因网络博主发布的夜宿野营视频而迅速蹿红,一时间成为热门“网红景区”。然而,这一原本被视为“禁区”的地方,因其独特的原始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以及未经充分开发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引发了广泛关注与争议。尤其是国庆期间,大量游客涌入哀牢山进行“野游”,无视相关部门的禁止令,使得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对此,应急管理部明确要求加强“野景区”监管,严防违规冒险进入。那么,面对这种现象,法律如何界定各方责任,又该如何有效预防和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

一、法律法规对“野游”行为的约束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我国《旅游法》明确规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同时,《自然保护区条例》对自然保护区内不同区域(如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管理要求作出了详细规定,禁止或限制无关人员进入,特别是核心区,通常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除非获得特别许可并遵循严格的管理规定。

二、擅自闯入“禁区”的法律责任

对于擅自闯入哀牢山等自然保护区未开放区域的行为,根据《自然保护区条例》等相关法规,相关管理部门有权进行处罚。例如,楚雄州辖区规定,擅自闯入保护区最高将面临罚款5000元的行政处罚。此外,如果“野游”行为导致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损害,甚至发生人身伤亡事故,行为人还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甚至触犯《刑法》规定的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过失致人死亡罪等,面临刑事追责。

三、景区及社交媒体平台的责任边界

尽管游客应对自身的冒险行为负责,但这并不意味着景区及社交媒体平台可以置身事外。根据《侵权责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景区管理者对其管理范围内的设施设备、安全警示、应急救援等方面负有安全保障义务。若因管理疏忽导致游客在已开放区域遭受损害,景区可能需要承担相应责任。而对于“野生网红打卡点”的推荐者,如网络博主、社交媒体平台等,如果他们在推广过程中未能充分揭示风险,甚至刻意误导公众,也可能构成侵权责任,尤其是当这些推荐直接诱发了游客的冒险行为并导致损害发生时。

四、强化监管与风险提示,提升公众法律意识

面对“野游”热潮,政府监管部门应加大对“野景区”、网红打卡点的安全警示宣传和流动巡查力度,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惩处。同时,景区应进一步完善安全设施,强化安全教育,提高游客风险防范意识。社交媒体平台则应建立健全内容审核机制,对推荐“野游”地点的帖子进行严格审查,要求发布者明确标注风险提示,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内容及时下架处理。

五、游客自我保护与法律责任认知

作为游客,应充分认识到“野游”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切勿盲目跟风,追求刺激。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应详细了解当地法律法规及景区规定,避免涉足禁止或限制进入的区域。参与户外活动时,应做好充分准备,携带必要的装备,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遇到危险情况及时求救。

综上所述,面对“野游”热,法律不仅对擅自闯入“禁区”的行为进行约束与处罚,同时也要求景区、社交媒体平台乃至游客自身各尽其责,共同维护旅游安全与生态环境。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享受大自然馈赠的同时,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禁区”回归其应有的宁静与神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作者声明:本文包含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