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古代的这三首诗词,大气磅礴,隔着纸张都透出满满肃杀之气!

"杀气"何也?一曰凶恶之气势;二曰阴森肃杀之寒气;三曰军旅杀伐之气氛。徜徉在浩瀚无垠的诗海中,持一颗敬畏之心,存一丝慰藉之情,去找寻那最具"杀气"的一首诗。

一曰凶恶之势

《荀子·天论》:"君子不为小人之汹汹也辍其行。"即声势盛大的样子,来势凶猛;样子凶猛。打开诗集,细细品读,在历史的长河中探索,在盛世与乱世的往事中查询,终于李太白一首《侠客行》映入眼帘:

《荀子·天论》:"君子不为小人之汹汹也辍其行。"即声势盛大的样子,来势凶猛;样子凶猛。打开诗集,细细品读,在历史的长河中探索,在盛世与乱世的往事中查询,终于李太白一首《侠客行》映入眼帘:

剑客太白书写此诗是对自我的真实写照,一如既往地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然而快意恩仇的江湖背后,我反倒更喜欢那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他们的武艺盖世,十步可斩杀一人,千里之行,无人可挡。他们为人仗义行侠,事成之后,连个姓名也不肯留下)。而其中单凭一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就能感受到剑客对于行不义之事,做不义之人此举的憎恶;持锋利之剑,斩鼠辈小人,表现出剑客独特的豪迈气概与洒脱情怀。然而褪去这种侠客固有的气质,这句诗所表现出来的杀气还是折煞众人的。十步杀一人的背后,暗指其高超的武艺,千里不留行更是着重突出其杀气腾腾,无人可挡的气势。如此一来,凶恶之势的杀气足矣。

二曰阴寒之气

《后汉书·鲁恭传》:"自三月以来,阴寒不暖,物当化变而不被和气。"顾名思义,霜降之时,隆冬之季,春雪初化天,天寒地冻,折胶堕指,而这类都只能算得上是中原评判的标准。可曾想八月初至,而漫天飞雪寒风刺骨的场景?这就是阴寒之气,来自西域的杀气——岑参笔下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通看全诗,写阴寒之气而不提一个"阴"字或者"寒"字,但是通过诗人笔下所描绘的意境就已经将众多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使得纵用那狐皮袍保暖的人也感受到寒气侵肤,更何况是那些还穿着铁甲的都护呢?单从衣着的对比就不难看出大雪过后的严寒之气。一望无际的沙漠都结了一层冰,万里墨纸也将天空遮蔽得严严实实,黄昏之时,一场洋洋洒洒的大雪再次落下,被冰冻的红旗再也无法在风中摇曳。这里,诗人二次写"雪",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一静一动之间,更是将雪后的寒冷表现的淋漓尽致。

总的来讲,这首诗可能不是写雪景、寒冷之势的最佳候选。但是岑参却将他眼下所见的八月边塞雪景描写的出神入化,雪景的构造所体现的不同于中原寒冷的杀气,也并不见得比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要差。所以在阴寒之气这一块,我还是更青睐于这首诗。

三曰沙场之死

严格意义上讲,这才是大家最想看到的,实实在在的杀气,就如《前汉书平话》:"战尘郁郁;杀气腾腾;遮笼四野;蔽塞五方。"这种军旅征程,奋勇杀敌的气概。回望历史的战争年代,这种军旅诗并不少见,从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到王翰的《凉州词二首》;从辛弃疾的《如梦令·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到岳飞的《满江红·写怀》;从王昌龄"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破敌决心到曹松"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战争惨烈,都无不体现着战场的残酷,透露着战争的杀气。而这些军旅战争诗(词)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便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岳飞的《满江红·写怀》了。

这首词总的来看是描写的是岳飞渴望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一片赤胆忠心。但是细细品来,这首词却也是杀气重重,上片抒写作者对中原重陷敌手的悲愤,对局势前功尽弃的痛惜,而正是这种当时无可奈何的境遇才激发了他内心的杀气,一股"犯我中原者,虽远必诛"的杀气(严格来讲,岳飞当时的军事行动并不算抵御外族侵略,这场旷日持久的金人南下汉人反击活动,归根结底只是中华大地上两个民族的冲突)。下片则是直接突出描写作者在战场的一些构想行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同样抛去爱国的情怀,再看一次也不难发现这些场面过于血腥残暴,远远超越杀气。在我看来是沙场杀敌表现杀气的经典代表。

古代诗词犹如万丈星河浩瀚无垠,已知的文化我们尚且无法完全领略,更何况诸多的有待探索之物。鄙人文学浅陋,以上不过是自己的主观意见罢了,正真的"杀气"还望诸君细细品读后发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