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黄伯云!打破美国技术封锁,让中国实力领先世界

新中国于1949年10月1日向全世界宣告了自己的“独立宣言”,让世界认识到一个崭新的中国、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但是,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现在“强起来”可以说经历了数十年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西方的封锁包围、苏联的恶化仇视之下,中国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夹缝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黄伯云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凭着自己的满腔热忱和赤子之心,在“变乱”的环境中坚持学习,在多种多样的“名利”面前坚守初心,在艰难苛刻的科研环境中,将中国的航天工程推向世界前列。

山窝窝里走出的院士——幼年求学、壮年留学的黄伯云

黄伯云于1945年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小山村,农村的土壤和环境赋予了他吃苦耐劳、迎难而上的优良品性。他的求学生涯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发展,而这段壮阔的历史在黄伯云心中扎下了爱国爱党爱家的心,同时也让黄伯云知道了新中国建立之初科技发展的落后!

黄伯云凭借惊人的毅力和后天的不懈努力,为了完成建设祖国科技的梦想,在19岁时考入中南大学前身之一的中南矿冶学院冶金系,并在毕业后留校任教。但是,或许是应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古话,刚刚取得教职的黄伯云就遭受了十年“文革”的考验。

在此期间,他无法完成正常的科研工作,更不用说出国访问,就这样,黄伯云的工作被迫中断了十年之久。但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发正工作的陆续开展中,黄伯云也得以重新回到科研岗位进行研究。

然而,中断了十年之久的工作并不是说说就能恢复的。本就薄弱的航空材料科技,十年间中断研究,想去国外学习参观更是天荒夜谈,国外的器材采购回国却是“破铜烂铁”。黄伯云带领团队用着紧张的科研经费进行探索,却依旧以失败告终,翻阅外国文献也以“没有访问权限”或“不允许访问”为结局。

黄伯云团队此时几乎陷入了“报国无门”的“绝境”。

也许是老天要弥补他这么多年的坚持,黄伯云在恢复科研工作不久,就等到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1980年,随着改革开放工作的开展,邓小平同志积极鼓励高校教师出国访问交流,将外国先进的技术和观念引进国内的高校科研中,黄伯云就是乘着这阵“东风”,前往美国进行留学交流。

黄伯云很清楚,他在美国的目的就是学习新技术和新成果,然后建设祖国!

在留学期间他便直言:

“希望我们这些人能够学成归来建设祖国,是留学不是学留。”

抱着要学成归国,弥补科技短板的他,在美国留学期间便养成了“三快两慢”的习惯,走路快、吃饭快、说话快;开会能慢则慢,乘坐飞机火车能慢则慢。这一能省一点时间算一点的习惯,使得黄伯云能比其他人多出时间钻研科学技术。

在美国6年期间,他顺利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发表了震惊美国乃至世界学术界的科研论文、科研成果十余篇,并被邀请在美国著名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田纳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我的根在中国”——力拒诱惑,学成归国的黄伯云

1980年,作为公派留学生的黄伯云来到美国,为了照顾家人,他将妻子儿女都搬往美国居住。在此期间,黄伯云不仅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科研工作,而且给妻子找到了工作,也解决了女儿在美国的上学问题。

黄伯云因为优秀的科研成绩,在美国大学里待遇优渥。八十年代,作为博士后就有数千美元一个月的待遇,而且就在他科研期间,无数的美国企业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希望他能为他们的企业提供科技支持,并愿意给他优厚的薪资待遇。

但是,黄伯云在面对这些日趋增加的名利诱惑时,他没有动摇,他说

“我的根在中国,我应该回到生我养我的土地上去,为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服务,那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

因此,1986年,在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后,黄伯云毅然而然拒绝了美国各大名企的邀请,回到当时不管是科研环境还是生活环境都远不如美国的祖国。

但是,回国后面临的问题依旧严峻。首先在生活上,从在美国的两辆名牌汽车变成两辆国产自行车;每月数千美元的工资,变成每月30元,这些问题对黄伯云来说并不重要,但是对于家庭生活却至关重要。其次,因为黄伯云自己是公费出国留学,但是他的妻女却不是,回国之后,最为头疼的就是解决妻女的落户问题,这也给黄伯云带来了不少麻烦。

然而,最重要的是,相比于美国,祖国当时的科研环境太过恶劣。科研实验室要从头建设,科研材料要从国外进口,科研技术要自己摸索。

虽然我们已经改革开放,但是由于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上的对立,本国技术并不允许传至中国。加之,国民经济刚刚开始恢复发展,黄伯云团队一年的经费用尽仍然有数亿的漏洞。这些问题,都可以说给黄伯云的科研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黄伯云自然也知道这些阻碍和困难,但是他始终坚定,学习的知识、研究的科学技术应该为国家生产力服务,而且自己出国留学本身就是国家公费支持,更应当将所有的才智用于国家建设。

他屡屡提及

“我们搞科学研究,就是要满足国家的重大需求,解决国家的重大问题,要把我们所有优秀的科学研究成果,都转化为生产力”

,以此来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因此,在黄伯云心中,推动国家科技发展,弥补技术短板的心愿逐渐清晰起来。

“做科学研究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当你攻破一个又一个难题时,甭提多有成就感了。”——艰苦科研,终出硕果的黄伯云

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一直受制于外国技术,其中有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

炭/炭航空刹车片

说到这,我们就不得不说道说道新中国初期航空工程和技术的极大漏洞。

大家或许都知道,新中国建立时的开国大典上,因为飞机数量和飞行员数量都有限,只能让仅有的几架飞机在天安门上空飞行两次。从此以后,毛泽东主席下定决心,不管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还是为了国防安全,都必须发展起自己的航空事业。

但是,

这一努力就是五十多年

,先是中苏友好时的支持,中苏关系破裂后,只能要靠自己。然而,对于当时的新中国来说太过困难,一没有相应的技术,而没有原材料,使得中国的航空工程数十年来被人“掐脖子”,根本不可能实现独立自主。

黄伯云在看到这样的情形后,回国之后暗下决心,一定要弥补技术短板。他的着眼点很快就放在了飞机的一个核心技术——炭/炭航空刹车片上。

所谓炭/炭航空刹车片其实就是飞机的刹车

,飞机的起降和滑行都离不开安装在飞机轮子里面的刹车片,国际上通用的航空刹车片有金属盘和炭炭盘两种。

而和金属盘相比,

炭炭盘重量轻、性能好、耐高温、寿命长,被称为“黑色的金子”

,但我国全部依赖进口,不仅价格高,而且受制于人,“卡脖子”的隐患很大。

黄伯云就从此入手,首先想从西方国家进口现成做好的“炭炭盘”,抽丝剥茧,研究其内部结构和组成要素。然而,即使黄伯云留美期间积累了大量人脉,但是对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这一技术如果被中国攻克,就意味着他们的垄断地位不复存在,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垄断中国中国庞大的市场。

因此,他们拒绝黄伯云提出的参观工厂的申请,卖给他的配件也全都是损坏的。这可让黄伯云一时陷入为难之中。

“炭炭盘”的大小和精度是原工厂钢铁制“刹车”的数千分之一

,仅相对于人类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左右,更加之“炭炭盘”的材料“碳”是一种分子结构,并不像钢铁一般看得见、摸得着,就当时的国内研发技术而言,在没有外国技术支持和原件研究的情况下,是基本不可能完成的。

但是,黄伯云并不气馁,既然外国资本不允许我们学习他们的技术,那么我们就走自己的发展之路,做出有中国特色的“炭炭盘”。

在刚开始的时候,整个团队确实没有研究的方向,在一年之内屡次碰壁。可是,黄伯云并不放弃,他说:

“大家同事多年,结下了深厚感情,科学研究不可能没有失败,但失败了不能轻易放弃,而且要‘死马也当活马医’,找到病症,对症下药,我不会走回头路,我干定了一个项目,就是将自己这条老命搭进去,也要干成”。

黄伯云根据自己回国后的课题研究“高性能碳/碳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为基础,带领团队从新的领域和道路出发,重头开始研究“炭炭盘”。即使后期经费紧缺,黄伯云也从不放弃,用自己的工资发动整个团队咬牙坚持。

终于在经过了数百次,乃至数千次的失败后,黄伯云终于带领他的科研团队研发出了属于中国自己的“炭/炭航空刹车片”,他们的技术并没有借鉴西方盛极一时的研发途径,而是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不仅效能好,成本还低,

一时之间中国不仅成为继美、英、法之后第四个能自主研发“炭/炭航空刹车片”的国家

,而且因为我们的技术效能更高,也为各国所更愿意接纳的学习。

正是黄伯云的努力,让他在2005年研发出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这一研究成果并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弥补了该奖从1999年到2005年6年空缺的时间,也是凭借这一奖项,黄伯云获得了当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要想建设好国家,人才不可或缺”——高风亮节,不争校长,只求培养学生的黄伯云。

黄伯云回国后,不仅致力于科研开发,更注重人才培养,毕竟只有将后辈培养好,中国的科学技术才能源源不断地发展起来。因此,他归国后,毅然决然回到自己的母校中南工业大学执教,更是成为该校的校长。

当时湖南省的大学中,湖南大学属于最前列,其次如中南工业大学、湘潭医学院(湖南医科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紧随其后,中南工业大学更是因为有了黄伯云等一众海归学者跻身于全国重点大学之列。

然而,在九十年代院校大调整的潮流中,湖北有武汉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南京有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北京有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这样“双核心”的大学布局,并且都成为了“211”工程、“985”工程重点院校。

湖南省也想仿照这样的布局,合并省内高校的资源力量,建设“双核心”的高校布局,进而推动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国家教育拨款的高效利用。

在合并计划拟定时期,

湖南省政府和长沙市都希望湖南大学和湘潭医学院(湖南医科大学)、湖南农业大学能够合并

,成为湖南省最强的综合性高校,并且能和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学校比肩。

但是,现实却给他们出了难题,湖南大学拒绝了这一提议,他们认为合并医学院和农业大学会改变学校现有的学科格局。最终湖南大学决定在现有学科基础上,适当加强和延伸热门学科(即合并了湖南财经学院和计算机专科学校)。

但是,这样一来曾经被誉为“北协和、南湘雅”的原卫生部直属高校湘潭医学院(湖南医科大学)和湖南农业大学则处境尴尬,他们可能不得不面临交予地方管理的窘境,这样的话,湖南省就缺少了强有力的医学院校和农学院校,学生发展也受到了很大局限。

就在此时,身为中南工业大学校长的黄伯云提出,可以由中南工业大学与湘潭医学院合并。这一提议很快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他们在讨论了中南工业大学和湘潭医学院,以及另外一所高校长沙铁道学院的情况,认为三校之间布局接近,且专业优势互补,可以形成“1+1+1>3”的良好局面,因此在仔细规划之后决定三校合并成为

中南大学

为了让三校合并更加顺利,让湘潭医学院的师生更容易接受此次调整,黄伯云主动提出不担任校长,由湖南医科大学原校长胡冬煦担任新组建的中南大学首任校长,而合并的主体中南工业大学原校长黄伯云则担任中南大学常务副校长。

正是由于黄伯云的高风亮节,三校合并十分顺利,师生之间相处融洽。

2002年11月,黄伯云在师生、领导的一致认可和提名之下,成为中南大学的第二任校长,并且是中南大学校史上最重要的一位校长,正是在他的领导下,中南大学的科研发展、人才培养有了质的提升,成为“985”工程重点院校,并在很多领域略胜湖南大学一筹。

黄伯云在新中国百废待新的时候,就立下了要为祖国科研工作奉献力量的远大志向,这种志向是金钱、名利所不能动摇的。正是这种精神和觉悟,让他能甘愿放弃美国名校执教的机会,放弃美国知名企业开出的天价薪酬,回到当时仍然相对落后的祖国,并克服千难险阻,突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科学技术的“严防死守”,创造出属于中国人的“奇迹”。

也正是黄伯云将国家利益、国家未来置于自己的个人利益、个人荣辱之上,他才能做出高风亮节、辞让校长的先进事迹,让中南大学得到了最大的发展。

可以说,

黄伯云对于祖国和人民来说,是一个值得大力颂扬和学习的榜样!

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拍着胸脯说:“我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而不会被别人质疑,因为他确确实实做到了!

因为黄伯云,中国突破了技术漏洞,中国在航空制动材料领域的国际地位变了

;但是,这其中不变的,是一位赤子几十年如一日对祖国执着的情怀!

他总说,每完成一次梦想,把它们照进现实,就是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我们国家这么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是无数个“黄伯云”共同创造出来的!

他们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点一滴将我们国家的许多领域建设了起来,让我们的国家慢慢壮大起来。对于这些“黄伯云”们,我们应当永远铭记和敬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