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经济支撑战争,而后战争破坏经济,这是一个循环怪圈,以晋阳为例

纵观中国古代史,从某种意义而言,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战争史。当一个新王朝在建立初始,必然会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扶持经济发展,继之王位传承,皇帝专权,腐败滋生,制约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经济停滞、衰退、民不聊生,随之而来的便是农民起义、外族入侵、统治集团内讧分裂,再次出现战争,而后政权更迭,全国统一,休养生息,经济复苏,如此周而复始。

以晋阳为例,古代发生在太原地区的大型战事就达五十次之多,战争对经济的破坏之频之重由此可见。

古代晋阳城的出现,是当时战争防卫之需要。早年董安于修建晋阳时,深谋远虑,建筑宫饰墙垣的材料可造弓箭上的箭杆,铜柱可造箭镞。公元前497年,赵襄子遵父遗言退保晋阳时,晋阳城府库足、仓廪实、城郭全,他又听从家臣张孟谈建议,发用董安于“

筑垣之狄蒿,建室之铜柱”,打造弓箭,解决了武器不足的困难。

可以说,此时之晋阳,经过尹铎治理,政化犹存,百姓亲附,这也正是智伯瑶率智、韩、魏三家联军围困晋阳一年多仍未能攻克的原因。智伯最后恼羞成怒水灌晋阳,而晋阳“

城不浸者三版”,也就是说晋阳不但有不低于水面六尺的高度,而且内外城墙经过长时间的浸泡却不垮塌,城高墙固超过一般想象。

晋阳城的建造布局是十分特别的,宫城建在城市的中北部,平面布局为三城相连的“品”字形或者两城并列的“吕”字形,城墙高而厚,而且为了使其坚固,在墙基下铺垫石块,墙体夯土中立木椽并灌浇米浆。史载晋公在新田遇乱而退守固宫,赵鞅、赵无恤两次奔保晋阳,这样的城防能坚持数月乃至数年不被攻破,其坚固程度显而易见。在宫城南侧,一般为手工业区和生活区,这就是所谓的“市”,这种前城后市的格局,开创了中国都城建造格局的先河,时至今日,晋阳城富丽堂皇的宗庙虽已不可寻,但晋阳遗址大型的夯土和石砌的台基仍然随处可见,这证明了文献中记载的晋灵公“

厚敛以雕墙”是可信的,这样的理念不可能不体现在晋阳的营建上,而这为赵简子取得晋阳之战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战争历来遗祸甚烈,而晋阳之战却给当地人民留下一笔可继承的遗产。智伯水淹晋阳,无意中却开创了晋阳发达的水利灌溉。郦道元《

水经注》记载:“

昔智伯之遏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水分二派,北渎即智氏故渠地。”智伯渠的灌溉农田之功,润泽当地两千余年,一直持续至今。

到西晋末年,刘琨光复晋阳,据城而守,也是先在恢复经济上作努力,组织民众“

剪除荆棘,收葬枯骸,造府朝,建市狱,寇盗互来掩袭,恒以城门为战场”。在其治理下,“

百姓买盾以耕,属革建而耨,流人稍复,鸡犬之声复相接矣”。而到刘琨守晋阳的最后一年,也正是因为鲜卑拓跋氏的内乱,拓跋部的部将箕澹、卫雄等,联合做人质的刘琨之子刘遵,鼓动晋人及乌桓人三万多家来投,刘琨军势再次大振,才有了再战之力。

隋末并州总管杨谅举“

晋阳之甲”反叛,他的底气来自并州乃天下精兵处,得据并州,足以抗衡天下,而其父隋文帝曾诏许他在并州立五炉造钱,积累了很强的实力,故而杨谅之乱一时响应者竟多达十七州之多,虽然最终叛乱被杨素平息,但战事看似平息,其实并未真正结束。隋炀帝追究杨谅余党,晋阳一地被诛杀流放的多达二十万户人家,可见战争对于平民百姓来说,从来都不是好东西。

而李渊、李世民父子晋阳起兵,大唐王朝兴起即为经济支撑战争之例。617年,晋阳留守李渊及其子李世民从晋阳起兵灭隋,建立了唐朝,由于晋阳是李唐的创业之所,又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军事重地,所以李唐历来对晋阳无比重视,故对晋阳多次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唐朝的晋阳城是当时国内的第三大城市,与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

三京”,李白曾誉其为“

襟四塞之要冲,控无原之都邑”的雄藩重镇。

唐朝实现全国统一后,在三百年的历史中,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也出现了一个文化蓬勃发展的高峰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到开元、天宝年间臻于鼎盛。及至757年,李光弼据晋阳城血战安史叛军,最后取得决定性胜利,也正是唐朝政府之前对晋阳城的悉心经营所致,其后,马燧出镇晋阳,而成“

骊汾环城”之盛景。

宋初晋阳城被毁即为战争破坏经济之例。冷兵器时代,战争中人的作用尤其重要,当时北汉疆域很小,仅有晋阳周边并、汾、代、辽等十州之地而已,土地贫瘠,人口单薄,就这样穷弱的北汉,却经历四主,击败过周世宗,击垮过宋太祖,可谓是声名赫赫,直到最后被宋太宗灭亡。期间北汉的人口一再减少,除死于战争外,更多的却是来自于战争中人口的被迫迁移。

954年,周世宗柴荣攻晋阳不下,退兵之际却裹挟走北汉臣民十多万于河南,使本来地狭人稀的北汉政权在兵源和粮源上陷入更大的困难。赵匡胤亲伐北汉失败,遂裹挟晋阳城外忻、代两州境内一万余户百姓班师而去,经此一役,北汉实力大为削弱,更加凋敝不堪。死后宋军再围晋阳,却因赵匡胤在“

烛影斧声”的千古疑案中驾崩,继位的宋太宗为了稳定朝廷局势,遂下诏罢河东之师,宋军退兵时又掳掠四五万晋阳居民于黄河以南。

979年,赵光义认为时机成熟,决定再攻北汉,宋朝当时的实力正如曹彬所言:“

国家兵甲精锐,人心欣戴,若行吊伐,如摧枯拉朽耳。”反过来再看北汉困守晋阳城,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城内仅剩35220民户,3万士卒,未战而胜败可见。宋军数十万控弦之士列阵于晋阳城外,一个多月里箭矢昼夜不息飞往晋阳城,城头飞集的箭羽如同刺猬一般。北汉国主刘继元派人以十钱一支的价格向百姓回收的可用箭只就多达百万之数,从这就可以看出晋阳城的攻城难度之高。故而攻破晋阳后,赵光义“

幸晋阳城北,御沙河门楼,遣使分部徙居民于新并州,尽焚其庐舍。”其时“

万炬皆发,官寺民舍,一日尽毁,民老幼趋城门不及,焚死者甚众。”第二年四月,又“

诏壅汾河、晋祠水灌晋阳,堕其故城。”赵光义之行为,不仅毁灭了晋阳城了千年文化,更是打击了晋阳一地的经济,以至于后来金兵入侵,晋阳居然没有可维持战争之粮。

俗话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战争的背后经济实力的较量主要体现在粮食。在晋阳抗金保卫战中,作为守城一方,为了坚持长期抗敌,王亶他们对城中存粮实行了军事官制部分贫富,均按人头每日限量供应。粘罕率领的金兵对晋阳城前后九次大型攻城,围困晋阳城更是长达八个多月,城中存粮断绝,守军甚至饿的连武器都拿不起来。《

封氏编年》记载了当时的惨状。

三军先食牛马骡,次烹弓弩筋甲;百姓煮浮萍树皮糠秕草芥以充腹次,即妻男将毙,虽慈父义夫无不亲食其肉,不暇相易,恐斤两轻重人之不等也。”

此事在另外一本《

传信录》得到了验证:“

救兵不至,粮食既尽,杀老弱饷军。”这不由让我想起了张巡守睢阳。断了粮草,战争最终无法继续下去,城破之后金兵屠城报复,在饥饿中残存的百姓几乎被屠戮一空,晋阳成为一片废墟。

时移世易。没过多少年,金人成了守城一方,而蒙古人成了攻城一方。金朝末年,在木华黎的带领下,蒙古军直达晋阳城下,在发起攻势之前,首先想到的是断绝晋阳城的粮道。守城的一方乌古论德升虽知晋阳城向来不容易被攻破,但同时也知道粮食的重要性,所以在稳固晋阳城防的同时,多次率兵出城迎战,成功恢复了粮道,面对一场不得不打的战争,为了鼓舞军民的士气,他将家中的金银悉数赏赐给手下的将士们,希望大家能够同仇敌忾,共保太原城。经济的力量对于一场战争的支持,于此可见一斑。

结语

老子有言:“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是经济支撑了战争,而战争却又破坏了经济。因而我们可以看出,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和平的环境,经济难以发展,而战争带来破坏,和平带来的却是繁荣。

参考资料:《

太原府志》、《

吕氏春秋》、《

北齐书》、《

太原史话》、《

山西通志》等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