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取得瞩目成绩。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土壤风险得到有效管控。清洁能源快速发展,新能源产业链辐射带动作用增强,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2013年至2023年,我国以年均3.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1%,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2023年,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6.4%,比2012年提高11.9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绿色低碳转型取得重大成就并进入攻坚阶段。绿色产业展现出勃勃生机,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
生态文明建设成绩瞩目,绿色低碳转型步伐稳健
久久为功,谋划长远大计。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性的认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谋划开展一系列具有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我国生态文明之路越走越笃定、越走越宽广。
生态文明建设从无到有,环境保护力度前所未有。20世纪50年代,在全球环境保护运动尚未兴起之时,我国开启治理黄河工程、荆江分洪工程、官厅水库工程等水利工程建设,建立起第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区。1973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生态环境保护开始摆上国家重要议事日程,1979年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标志着环境保护工作步入法制轨道。此后,经济高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一段时间内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对此,党和国家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环保认识之深、力度之大前所未有。2022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9014亿元,而20世纪80年代初期每年仅有25亿元至30亿元;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强,全国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重达18%,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正在加紧布局建设。
“双碳”承诺彰显大国担当,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作出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2023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比2012年下降超过35%。能源技术革命深入推进,清洁能源较快发展,目前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生产供应系统。绿色生产力加快形成,逐渐成为经济新增长点。2023年,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链蓬勃发展。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中国更加宜居。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一份蓝天永驻、绿水长流、青山常在的生态答卷铺展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2023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6年下降28.6%,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提高21.6个百分点。城乡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升。2022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3.0%,比2000年提高14.8个百分点。
碳达峰碳中和稳妥推进,各领域含绿量全面提升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
碳达峰碳中和稳妥推进。“十四五”开局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国家相继出台《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两个重要文件,构建了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2023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与上年持平。
能源结构持续调整。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从1980年的72.2%下降至2023年的55.3%。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从1980年的7.1%上升至2023年的26.4%。2023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再创新高,为15.2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比重达到52%。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由1980年的69.5%提升至2022年的73.2%。
绿色交通运输快速发展。“十三五”时期,我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多的国家。“十四五”以来,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长迅猛。2023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2041万辆,比“十三五”期末增长3.1倍。
锁定“双碳”目标,蓝色海岸披“绿”生金。在全国港航领域,山东港口率先发布《绿色低碳港口“十四五”规划》,编制《“智慧绿色港”综合能源规划》《“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全局性、系统性、分步骤,推动整体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山东港口从2019年成立便确立了建设“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战略定位,五年来,不断统筹谋划、积极探索,取得阶段性成效。9月24日,在山东港口青岛港QQCTU创客基地,工程师张鹏向中国工业报记者介绍,为促进智慧绿色港口建设,解决传统桥吊存在的作业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等问题,其团队充分总结轨道吊自动化改造经验,创新了船型扫描等7项技术,完成了两台桥吊自主改造工作,开创了传统集装箱码头岸桥自主改造的先河。项目的成功实施标志着山东港口传统集装箱码头全场景自动化升级获得重大突破。
根据《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的两个阶段目标,到2030年,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增强。到203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取得显著进展,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新能源产业方兴未艾,制造业绿色化加速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产业布局不断优化,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稳步增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快速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
装备制造业引领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7%,2023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3.6%,比2012年提高5.4个百分点。
高技术制造业支撑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3%,2023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5.7%,比2012年提高6.3个百分点。
绿色建筑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绿色建筑快速发展,建筑节能改造有序推进。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超110亿平方米,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超过303亿平方米,节能建筑占城镇民用建筑面积比例超过64%。
新能源产业加速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等“新三样”相关产品产量增长较快,2023年同比分别增长30.3%、54.0%、22.8%。可再生能源相关设备产品高速生产,2023年水轮发电机组、风力发电机组、充电桩等绿色能源相关产品同比分别增长35.3%、28.7%、36.9%。
航空发动机产业绿色化发展提速。《2024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当前航空发动机绿色化发展主要分为两个技术路线:一是以多电、混合动力、全电等为代表的航空电气化技术。二是以氢能、可持续航空燃料(SAF)为代表的可持续能源技术。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要求从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三个方面进行重点改革。其核心目标在于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制度体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力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通过制度、科技、文化等系列创新,破除绿色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正为绿色生产力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为构建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审核:余早早
责编:左宗鑫
编辑:杨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