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天价床垫骗局:消费陷阱、虚假宣传,老年人为何成为猎物?

【导语】:近年来,关于“天价床垫”欺诈消费者的新闻层出不穷,它们打着包治百病的旗号,利用各种营销手段,将价格远超实际价值的产品推向老年人群体。近期,“可喜安”事件再次引发公众关注,一款仅适用于辅助治疗的电位温热治疗仪竟被炒至2万元的“天价”,其背后的营销策略和行业黑幕令人震惊。本文将深度剖析这一现象,揭示“天价床垫”为何能屡禁不止,以及我们该如何保护老年人免受此类消费陷阱的侵害。

一、天价床垫:老套路的新包装

  1. 虚假宣传,夸大疗效

“天价床垫”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俘获大批老年消费者的心,关键在于其精心编织的“健康神话”。如“可喜安”事件所示,商家往往以“包治百病”的口号为诱饵,宣称产品具有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甚至癌症等各类疾病的神奇功效。这种肆无忌惮的虚假宣传,严重误导了缺乏医学知识的老年消费者,使其陷入对健康产品的盲目崇拜。

  1. 温情攻势,情感绑架

商家还善于运用情感战术,通过组织免费体验、赠送小礼品等活动,营造温馨友好的氛围,拉近与老年人的距离。在建立初步信任后,销售人员开始打“亲情牌”,以关心老人健康为由,频繁上门嘘寒问暖,甚至比子女更“贴心”。这种过度的情感投入,使不少老年人在心理上产生依赖,进而对高价产品产生购买冲动。

  1. 洗脑营销,制造恐慌

在销售过程中,商家还会采用封闭式讲座、专家授课等形式,对老年人进行密集的“洗脑”。他们渲染疾病威胁,夸大不使用其产品的后果,制造健康恐慌,使老年人在心理压力下被迫接受高价购买建议。此外,利用“限时优惠”、“名额有限”等紧迫感营销手法,进一步催促老年人快速决策,导致他们在未经充分思考和比较的情况下匆忙购买。

二、屡禁不止:监管之困与市场之乱

  1. 监管滞后,处罚力度不足

面对“天价床垫”乱象,虽然监管部门已多次出手整治,但效果并不显著。原因在于,一方面,此类违法行为隐蔽性强,取证困难;另一方面,现行法律法规对虚假宣传、欺诈销售的处罚力度相对较轻,违法成本较低,难以形成有效震慑。此外,跨区域、线上线下交织的销售模式也加大了监管难度。

  1. 信息不对称,消费者维权难

老年人往往缺乏获取准确信息的渠道,对新型骗术识别能力较弱,加之部分老年人法律意识淡薄,遭遇欺诈后往往选择忍气吞声。即使有消费者意识到被骗并试图维权,也可能面临举证困难、诉讼周期长、赔偿金额低等问题,导致许多案件最终不了了之。

三、破局之道:多方共治,守护银发消费权益

  1. 强化监管,严惩违法行为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天价床垫”等老年消费陷阱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一方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细化虚假宣传、欺诈销售的认定标准和处罚规定;另一方面,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监管,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监管效能。

  1. 普及知识,提升消费者辨别能力

社会各界应共同开展面向老年人的消费教育活动,通过社区讲座、公益广告、网络课程等方式,普及消费维权知识,揭露常见诈骗手法,提升老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同时,鼓励子女、亲友加强对老年人的关爱与沟通,及时发现并制止可能的消费陷阱。

  1. 畅通渠道,简化维权流程

建立便捷高效的消费投诉和维权机制,简化老年人的投诉程序,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确保受损权益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同时,加大对成功案例的宣传力度,树立依法维权的正面典型,提振消费者信心。

总结,面对“天价床垫”这类消费陷阱,我们必须认识到,打击和防范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课题。只有各方携手共治,才能真正斩断伸向老年人钱包的黑手,还银发消费市场一片净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作者声明:本文包含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