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桥】通驷桥

泉州古桥

泉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编

通驷桥

通驷桥简介

通驷桥位于德化县浔中镇北部的龙翰村一组与二、三组的结合处,建于元代泰定元年(1324年),至今已有698年之久,桥高8米、长11.7米、宽3.22米。是德化县迄今已知保留最完整、最古老的单拱卵石块砌筑的石拱桥之一,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桥上,背向城关的桥头下,一棵根系发达、主干粗壮、枝繁叶茂、树冠庞大、树身伸往城关方向且覆盖着整座桥的大樟树,相传是当年建桥时栽种的。硕大的樟树根已伸入桥身中间,把原本平坦的桥面挤成拱状形,构成树根与桥身石块盘根错节、互为一体的奇观。庞大茂密的树冠如一把巨大的绿色凉伞,将整座桥遮掩得密不透风,给人造成桥在树林中的错觉。朝向城关的桥头竖立着一块石碑,碑正中刻有“通驷桥”三个大字。左右两侧刻有建桥者姓名和建桥年代等字样,“泰定甲子仲春”“望日詹子定立”十二个字,清晰可见。这是德化县目前发现的唯一由个人独资兴建的桥梁。

通驷桥的造桥历史

据龙翰村甘氏族谱载,甘氏祖先系“洪武拨军”(即当年朱元璋平定天下以后,奉诏就地就近卸甲屯田的部队),受命到龙翰屯田的时间是1371年。也就是说,当年富家詹氏慷慨解囊、捐资建造“通驷桥”的时间,比甘氏祖先到当时龙翰(史称上翰,清代时隶属新化里,民国时称龙岸,隶属锦福乡)开基立业还早47年。这为探讨龙翰村在甘氏祖先于此垦荒屯田以前的人文历史提供了一定的线索,对其它姓氏的村民曾经耕耘种植、繁衍生息在龙翰土地上的史实提供了佐证。

通驷桥的“口头传说”

龙翰老一辈乡亲曾经讲述过有关“通驷桥”的一个口头传说:道是古时出钱造拱桥的有钱人叫詹子定,平时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一生捐钱造了3座桥(龙翰通驷桥是其中之一);他在出资建造“通驷桥”时,在附近埋了许多白银,以供后人将来重修之用。埋银的地点至今无人知晓,只有一个谜语流传在民间。这个谜语的谜面是:“人字头,八字脚,大(埋、藏)银三棺材。”说是谁能猜对谜底,那谁就能找到那些银元(敬请注意,那可是重修通驷桥的款项)。

(郑瑞龙供稿 张泉春摄影)

来源:泉州市政协文史资料新三十四辑《泉州古桥》

编辑/陈丽卿

责编/陈小华

编审/谢伯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