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博湖:“暗管排盐”技术助力碱地变良田

10月10日,在博湖县塔温觉肯乡灵峰家庭农场的1000亩暗管排盐综合改良重度盐碱地示范田里,火红的辣椒挂满枝头,金黄的玉米铺满田间,农作物丰收在望。得益于盐碱治理项目实施,该农场负责人赵杰见证了显著效益。

机器正在采收玉米。

日前,记者从自治州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新疆绿洲节水抑盐灌排协同产能提升技术模式与应用”现场获悉,“巴州节水抑盐灌排协同调控技术、暗管排盐改良盐碱地技术”项目实验取得突破性成功,实现了耕地盐碱治理新突破,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现场机器在进行挖暗管。

自2023年采用新疆农业科学院暗管排盐技术,结合破障、土壤改良剂、水肥盐调控等综合技术后,所种玉米、辣椒等作物产量增加近七成。不仅耕层土壤含盐量降低,良好的排水系统还使作物播种期提前一个多月。此外,以前的明排管道被埋掉后,可耕种土地面积增加了10%,经济收益有望持续提升。

博湖盐碱地治理后,农作物生长现状。

巴州节水抑盐灌排协同调控技术、暗管排盐改良盐碱地技术项目是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总投资8000多万元,在南北疆选择4个具有典型盐碱地特点的核心示范区组织实施。博湖县项目示范区代表了靠近水源、河流下游和超量灌溉后地下水位抬升导致耕地盐碱化的类型,极具治理模式探索的代表性,因此成为该项目核心示范区之一。

研究员在给大家讲解盐碱地治理技术。

暗管排盐技术作为一种盐碱地改良技术,依据“盐随水来,盐随水走”的水盐运动规律,将排水管埋置于地表以下1至2米深度,结合灌溉淋洗,排走土壤表层盐分,达到改良盐碱地的作用,还能防止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发生次生盐渍化,从而改良盐碱土壤,提高土地资源利用,增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巴州农技推广中心土肥站站长王金国说,巴州盐碱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约七成,极大制约全州农业生产发展。自治区农科院在博湖县开展灌排协同产能提升项目,为巴州盐碱地综合利用探索总结了好做法、好经验,成效显著,为今后盐碱地综合利用树立了样板,提升了土壤质量和种植效益。

技术人员与种植户交流。

博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登录说,通过该项目实施,可改善土壤盐碱化程度,将盐碱地变为良田。由原来只能种植耐盐碱的耕地作物,变为可以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辣椒、番茄、玉米等,增加百姓收入。

据悉,博湖示范区项目将实施至2025年12月,设定盐碱改良示范区1000亩。2023年3月完成农场周边浅层地下水观测井的布设,4月完成400亩暗管排盐核心试验区的建设。由于暗管铺设能更好地排水且有破障作用,该核心试验区 2023年当年油葵亩产(湿产)达216.53公斤,相比对照未铺设暗管区实现亩增产87.47公斤,增产67.78%同时,整个示范区解决了春季农田湿度大、正常播种季无法播种的问题,核心试验区盐分由原来平均19%下降到9%左右,种植作物从油葵等短生长期作物扩展到辣椒、玉米等。改良措施实施后成效明显,通过实施暗管排盐工程,形成成熟、实用、经济的节水抑盐灌排协同产能提升技术模式,结合土壤改良、灌溉淋洗、土壤培肥等技术综合使用,达到改良盐碱地和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发生的目的,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夯实“以地适种”关键技术,为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提供技术支撑。新疆农科院研究员马晓鹏博士介绍,今年整个盐碱地种植情况良好,从以前只能种植油葵等短周期作物,到今年可以种植玉米、辣椒等生长周期较长的作物,并取得较好产量。 (记者 赵倩 通讯员 郭玉顺)

终审:胡珍强

主编:杨建设

编辑:王 峰

来源:巴州融媒体中心

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