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咸丰登基后曾国藩上一道奏折指出了清朝选拔人才的大问题

“自道光中叶以来,朝士风气专尚浮华,小楷则工益求工,试律则巧益求巧。翰、詹最优之途,莫如两书房行走,而保荐之时,但求工于小楷者。阁部最优之途,莫如军机处行走,而保送之时,但取工于小楷者。……

今日之翰、詹,即异日之督抚、司道也,甫脱乎小楷、试律之间,即与以兵、刑、钱、谷之任,又岂可但观其举止便捷、语言圆妙而不深究其真学真识乎?”

上面这段话,摘自晚清时期一道著名的奏疏——《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上疏的时间,是在咸丰元年(1851年)。文章的作者也很出名,是后来创立湘军的关键人物,晚清一代名臣曾国藩,而他在当时的职位,是礼部右侍郎。

在这份奏疏中,曾国藩提到了朝廷风气中存在的三个问题,让咸丰皇帝要多加注意,以“预防流弊”。

但实际上,曾国藩自己都说,很多问题是自道光中叶以来,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的。流弊已深,早就谈不上预防,曾国藩用委婉的说法,其实是希望咸丰能够及时采取改革措施,刮骨疗毒,改变朝士多年来的颓丧之气。否则风气继续沉沦,想要挽回,将会遇到越来越大的阻力。

曾国藩所提到问题中的一点,是科举考试中存在务虚不务实的现象。

衡文取士,是抡才大典,立国的基石。何以言之?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不是金矿,不是能源,而是人才。自古以来,人才兴盛之邦,即便地处贫瘠弹丸之地,也可称雄一方;而人才零落之国,就算建立在油田上,也只会沦为他人案板上的肥肉而已。

曾国藩是道光十八年(1838年)的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从翰林院毕业之后,十年间曾国藩累迁检讨、侍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曾国藩这一路官途,起点刚好就是道光中叶,他自身就是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场考试走过来的。曾国藩身在局中,对其中的弊病自然有切身体会。

朝廷选拔人才,只看谁写的书法比较美观,谁用的辞藻比较华丽,而文章策论的内容,却几乎不在考察的范围。如此一来,士子们整日钻营的,就是怎么把书法练好,写一手乌、方、光、大的馆阁体字。为官所必备的经世济用的真知,则鲜有人问津。

这样下去,结果将是朝堂被一群浮华讨巧的伪知识分子所占据,真正办事的人才要么被排挤出权力中枢,要么事事被人掣肘。皇帝身边官员的素质,决定了政府的效率,若这里面大多都是庸臣,则行政效率之低下,便可想而知了。

有朋友可能会问,曾国藩既然早就知道这些弊端,为何不早点提出来?

记得我们之前提到,道光一朝自曹振镛秉政以来,言路被阻遏,曾国藩即便想指出问题,奏折也到不了道光的案头。而咸丰登基之初,新帝上任三把火,有罢黜庸臣,下诏求言等开明举措,曾国藩这才壮着胆子,上了这么一道措辞有些激烈和直白的奏折。

咸丰皇帝看了曾国藩的奏疏后,评了八个字:“迂腐欠通,言尚可取。”咸丰对曾国藩的忧虑并不以为然。

不过,曾国藩的意见虽然并没有被完全采纳,但却直接揭露了一直存在但没人敢说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引起当朝者的警惕。后来曾国藩得到大用,畅行其志后,为国发掘和培育人才,也一度挽回了清王朝衰败的局面,开启了历时三十年的“同光中兴”时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