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惠山泥韵 敷彩生花——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南仙

王南仙,1941年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无锡惠山泥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从艺60余年,致力于惠山传统泥人的全面复制、修复与创作。作品风格简洁明快,洗练清丽,尤擅表现戏曲人物的手捏戏文彩塑技法,对人物面相的描绘十分精致。其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工艺美术展览并获奖,被中国工艺美术馆、南京博物院等机构收藏。代表作品有《水斗》《团阿福》《和合二仙》等。

王南仙、龚琦泥塑艺术工作室坐落于江苏无锡惠山古镇绣嶂街11号,这里是“元代四大家”之一倪瓒的祠堂,居室静雅,竹石掩映,曾经的琴舫而今被改为泥塑艺术工作室。工作室是无锡惠山泥人彩塑领域的代表人物王南仙与儿子龚琦共同创办的。惠山地区祠堂林立,运河流芳,白墙黛瓦与山林野趣孕育了古镇雅致清幽的江南韵味。历史于此沉淀,非遗亦在此赓续着乡土民间的文化记忆。

美自土中来

王南仙、龚琦泥塑艺术工作室内摆满了造型各异的惠山泥人——憨态可掬的彩塑阿福、机警灵动的生肖动物、身姿绰约的戏文人物,市井与梨园角色争相上演。王南仙深知,惠山泥人的魅力在于本真的民俗特质,“留住惠山泥人的根”,方能架构起连接民族传统与现代审美的桥梁,在传统韵味的基础上创造出观照时代的审美样态。

王南仙、龚琦泥塑作品《和合二仙》

惠山泥人最早见于明代张岱所著散文集《陶庵梦忆》,在惠山地区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其早期造型多为神佛、人像及各类动物,以祈福纳祥的喜庆题材为主,如团阿福、小花囡、蚕猫等,形象圆浑质朴,色彩鲜艳明快,民俗气息浓郁,习称“粗货”。其后,随着昆曲、京剧在无锡地区流行开来,惠山出现了以表现戏曲人物为题材的“手捏戏文”泥人类型,亦不乏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题材。与“粗货”相比,手捏戏文人物形态玲珑秀美,小生俊朗,花旦娇俏,装饰工致考究,捏塑、彩绘皆趋于写实化、精致化,因而习称“细货”。

王南仙、龚琦泥塑作品《团阿福》

据王南仙介绍,惠山泥人使用的泥料取自惠山东北坡山脚下,质地细腻润泽,干而不裂。龚琦形容,惠山泥人的精华之处在于“美自土中来,美自民间来”。这是一门真正在惠山土生土长、富于深厚乡土特质的工艺品类。同样生活在惠山这片土地的王南仙出身于泥人世家,因而对惠山泥人的情感更为深切。小时候,王南仙的外公与父亲在寄畅园附近各自经营着一家耍货泥人店,外婆擅做阿福,母亲则专绘戏文。面如满月、怀抱瑞兽、笑脸盈盈的阿福与阿喜,底板上装有四个轮子、可以牵拉玩耍的张仙送子……家里大大小小的泥人成了她童年的重要记忆。

王南仙、龚琦泥塑作品《珍珠塔》

20世纪50年代,惠山泥人面临失传的局面。江苏省文化厅为了抢救惠山泥人工艺,在无锡成立了江苏省惠山泥塑彩绘训练班,面向社会公开招生。正是在这一时期,王南仙进入训练班开始正式学习泥人彩塑技艺。她系统学习了雕塑、色彩、素描、图案、国画、戏曲理论等课程,在一年的基础夯实后,她被分配到彩塑组,跟随虞仁金学习,后师从彩绘技艺精湛的陈毓秀专攻彩绘。王南仙承袭师业,在惠山泥人彩塑一途薪火相传,用泥土凝固瞬间,以敷彩激活生命,将丰沛而细腻的情感全部倾注于泥人之中,延续着江南水乡的泥韵芬芳。

王南仙、龚琦泥塑作品《对鸡》

戏文饰丽彩

惠山泥人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泥坯捏塑决定了泥人的整体样貌,彩绘则赋予了泥人鲜活的生命力,使其神采奕奕、活灵活现,意趣盎然。惠山泥人色彩以青、蓝、绿为主,色调明艳,花纹秀丽,具有传统民间文化特色和江南水乡神韵。“红搭绿,一块玉;黄搭绿,自相宜;蓝搭绿,清里静;红搭黄,亮旺旺;蓝搭黄,柔中醒……”惠山泥塑艺人有着一套自己的用色心得,使作品色彩纯净、和谐。

王南仙、龚琦泥塑作品《水斗》

王南仙总结,惠山泥人彩塑以“新、清、齐、爆”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即要注重笔力新鲜、清爽、整齐、准确,色彩饱满、丰盈、亮丽、鲜明,遵循“远看颜色近看花”的绘制原则,讲究层次协调分明,注重对人物神态和性格的塑造。创作时,一般先将胚体磨光、擦光、糊尺、涂粉、擦红,再进行细节的绘制和上色,具体有拓、涂、勾、点、掸、晕、刷之“彩绘七法”。艺人不仅要掌握彩绘人物的精髓,对各种传统图案纹样也需谙熟于心。半笔头是王南仙的运笔绝活,颜料只蘸到毛笔头的一半,勾画细巧轻盈。彩绘完成后,艺人一般还会使用丝棉布、绢布、色纸、彩珠等材料,制成冠饰、胡须、令旗、披风、折扇等附件,装饰在人物身上,使其形象更加生动逼真。

王南仙、龚琦泥塑作品《关公》

王南仙认为,一件人物彩塑创作成功的关键在于“开相”,即对面目神情的精细刻画,如张飞是蝴蝶脸,要画得“弹眼落睛”;关羽则要画红脸凤眼,寥寥几笔即可勾勒出人物的神韵。创作手捏戏文,不仅需要泥塑、彩绘技艺娴熟,还要熟知戏曲范式与故事情节,充分揣摩人物心理,在深入体察理解的基础上觅得神意。王南仙指出,“创作一定要有充分的生活积累,须吃透题材的内涵和特点后再动手”,应根据创作场景和需求的不同而进行差异化、个性化的表达。

王南仙、龚琦泥塑作品《穆桂英》

王南仙笔下的戏文人物总是鲜活而灵动的:钟馗头戴高冠,怒目圆睁,抬腿持剑,威而不凶;穆桂英披挂上阵,刚柔并济,既有巾帼英雄的英气,又有女性形象的柔美;杨贵妃半醉半醒的朦胧醉态与高力士诚惶诚恐的迎合姿态形成鲜明的对比,服饰华美,面目传神。王南仙一笔一画的描摹,将戏曲中的经典场景定格并重新演绎,其作品构思隽妙,格调文雅,色彩杂而不乱、艳而不俗,风格明朗而不失清丽。

王南仙、龚琦泥塑作品《八仙过海》

传承亦未歇

传承,是对传统的敬重和对情怀的守护。年逾八十的王南仙与喻湘涟是惠山泥人领域的“黄金搭档”,二人一塑一彩,珠联璧合,合作抢救、修复、创作了大量传统惠山泥塑作品,如《贵妃醉酒》《钟馗嫁妹》《霸王别姬》《醉打山门》等,并对惠山泥人做了一次“技法层面的整理、分析、归纳”。这种塑、彩分工的合作方式在惠山泥人行业由来已久,二人的师父蒋子贤和陈毓秀就曾是长期合作的搭档。喻湘涟同样出身于泥人世家,喻、王二人沿袭传统,延续情谊,携手传承。惜喻湘涟于2023年秋作古,余王南仙仍坚守如斯。

王南仙、龚琦泥塑作品《蚕猫》

“惠山泥人不能脱离生活,建立在生活功能之上的文化内涵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王南仙坚信,惠山泥人根植于乡土,也终将回归乡土,回归生活。其创办的泥塑艺术工作室时常举办惠山泥人研学体验、乡土技艺进校园、乡土大师进课堂、“技”忆公益课堂等活动,依托学校与社会渠道展示、传播和弘扬惠山泥人文化。她和儿子龚琦都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可以静下心来,感受惠山泥人创作的乐趣,继而喜欢并且学习惠山泥人这一传统技艺”。

王南仙、龚琦泥塑作品《小花囡》

泥土无形而心有形,惠山人对泥土的眷恋涵养了惠山泥人明快质雅、俊秀传神的特征。泥土与人始终有着最紧密的关系。滋养万物的泥土在王南仙手中被赋予了朴质的情感、珍贵的记忆与乡土的特质,因而具有了恒久的艺术生命。王南仙用一生的时间锲而不舍地追求泥人彩塑的至高境界,探究民俗传统与当代生活共生共荣的有效路径,她恳切道:“我想尽可能多地完成一些富有意义和价值的作品,以留存于世。”

END

2.银行转账

户名:瑰宝传承(北京)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开户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北京上地支行

3.邮局汇款

征稿启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