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的观音造像演变
晋代 铜观音立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早在东汉时期,佛教就开始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时期,观音造型为男性,面部丰满、眼大而凸、眉长而平、鼻深高隆与额齐平、耳长齐肩、头戴宝冠,宝冠上主要是花髻,是贵族富人的装饰,此外还有发髻冠,化佛冠,冠两旁装饰犹如翅膀的宝僧,袒上身,颈部有悬铃的圆领式,胸部挂璎珞和作为两蛇形的饰具两臂着钏,下着羊肠大裙。
到了隋唐时期观音造型按其艺术风格和造型样式可以分为早晚两期:(1)隋到唐初阶段观音造型面部丰圆适中,方额突出,依然以男性形象为主,但开始逐渐演化出女性形象,发冠样式有低花瓣式、高发髻,宝冠上还有双带下飘,身上的璎珞精细复杂,有的代替披帛,有的披帛仍至脚部再交叉上卷,有的披帛还由两肩下垂横于胸腹之间两道,但是仍可以看出裙带如绅的样子,这时雕刻技法也由南北朝晚期的直平刀法发展为向下凹入的新圆刀法来表现衣纹。
北周或隋代石雕观音立像 波士顿美术馆藏
北齐—隋 贴金彩绘石雕观音菩萨立像 青州市博物馆藏
隋代 观世音菩萨立像
唐代石雕十一面观音菩萨残像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收藏
唐代铜鎏金观音立像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唐代铜鎏金十一面观音立像
(2)到了盛唐时期,观音造型是饱满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成就是更加明显的走向世俗化,因此,更进一步的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繁荣。观音造型的温和与妩媚充满着青春的活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完美。观音日益女性化,面部圆深、眉弯而长、细目、着宝冠式高髻,具有少女或少妇的面相特征。
北宋彩绘木雕观音坐像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收藏
宋代木雕水月观音像 荷兰国立博物馆藏
到了宋代,观音造型在唐代的基础上,服饰上较唐代复杂,在面部刻画上,人物颊额丰圆适宜、面容婉丽、戴珠光宝气的花冠俨然像一种世俗贵妇人的形象。这时的观音造型已发展到圆熟的境界,其动作表现及服饰都自然生动流畅,充满迷人的艺术魅力。
辽代木雕水月观音像 美国纳尔逊博物馆藏
大同下华严寺 合掌露齿菩萨立像
到了辽代,观音造型从整体风格看,基本上是继承盛唐时期的观音造型:头戴宝冠、面相丰满适中、眉毛弯长、颈挂璎珞、体态婀娜、神态自然、比例适度、俨然是淑女化身,肌体和服饰都具有其应有的重量感。
金代彩绘木雕菩萨立像
金代木雕水月观音坐像
金代木雕彩绘漆金观音像
到了金代,从整体造型上看,它也承袭了宋代以及辽代的风格,但是金代观音造型与宋辽两代有不同点,如金代观音造型,一般多显得造型繁琐,并表现出一种颓萎气息,虽然在形象上,仍保持有传统的写实风格,但对于服饰衣褶的处理略显得繁复。
元代观音坐像 弗利尔美术馆藏
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
到了元代,观音造型多数为赤裸,仅有简单的璎珞、臂钏等装饰,这类密教造型多数形象是细腰,面相上鼻高且直,唇较薄,两颊较瘦,在造型上接近印度形式;但与唐代观音造型也有某种继承关系,衣纹质感不足、繁缛琐碎、面部缺乏内心传神的联系,总的来看已流露出形式化的衰退迹象。
明代木雕菩萨坐像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平遥双林寺明代彩塑观音像
明朝初年观音菩萨坐像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繁峙公主寺明代彩塑水月观音像
明代的观音造型不仅继承宋代的造型,更与盛唐时期的观音造型有些接近,观音头戴花冠、面相丰腴、衣纹随着身体动势凸起凹入真实性很强;衣纹组合疏密有致、线条舒展,更能衬托出观音丰满的体态。明代观音像感人的艺术魅力,还表现在她们不仅是世俗化了的女性,而且塑造的是中国封建时代美女的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清早期“石叟”款铜嵌银丝观音像
清 寿山石雕持卷观音像
清 黄杨木雕如意观音像
到了清代,观音造型也比明代更接近世俗,清代观音造型主要特征:颊丰额满、额部平板有一种被绷紧的感觉,双眉细长、鼻高且直、宽肩细腰、服饰多为当时的装饰,在技法处理上,衣纹表现极为真实,服饰贴体,显得较为轻柔,衣纹随着动态自然流畅,真实感很强。
民国 粉彩观音像
民国 德化窑观音坐像
民国沉香木雕观音立像
鸦片战争到解放前旧中国这是个社会大动荡时期,由于外敌入侵,内战迭起、内忧外患,中国的工艺美术逐渐萎缩,陷入了萧条阶段。
当代 袁师永清刀木雕观音立像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工艺美术全面复苏,旧社会失传的手艺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观音造型主要继承唐宋时期的艺术风格,新一代工艺美术大师赋予了新的特色,作品思想性、情节性更加突出,注重人物传神,强调观音造型比例、结构的准确性,身段形体优美,追求内心刻画和精神气质,衣纹符合人体内在的结构变化,工艺雕刻也融入了现代美学元素,从解剖透视入手,分面塑造形体,从而使作品更有了符合现代审美观点的生动性。
以上部分来源|旃檀精舍
从佛教初次传入中国开始,在近2000年的时光里,佛、菩萨、罗汉、天王、力士、飞天……这些佛教世界的鲜明形象,构成了我们对佛教信仰与艺术世界的最初印象。
伴随时间和空间的流动,这些或悲悯、或安详的形象,早就与佛教经典和佛教故事一起,散布在每一处有寺院和信徒的地方。
库木吐喇石窟穹顶 图源:豆瓣@汤扬最爱阿根廷
在这漫长的时间中,佛教艺术早就跨越了地域、文字、风俗文化的差异,成为了中国艺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此,我们曾推出了一系列以佛教石窟和造像艺术为主题的课程, 深入探寻其营造、演变、传承之间的秘密。
点击页尾原文链接跳转,了解更多佛教课程
但是,至今为止,我们还很少对佛教艺术中单一的人物形象进行深挖,解读一尊尊经典造像背后信仰的根本来源。
而我们今天隆重推出的课程《中国菩萨》,正是一堂向大家系统讲授佛教文化里菩萨 的课程。
菩萨,全称“菩提萨埵”,梵文Bodhisattva音译,意译为觉有情。
菩提意即觉悟,萨埵意为有情或众生,菩萨以智上求菩提,以悲下化众生,是大乘佛教“自觉觉他”精神的核心代表,也是中国人心中最熟悉的佛教人物形象。
分布于各个石窟与寺庙的菩萨像
自魏晋以来,菩萨便在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形成了我们熟知的 弥勒、观音、文殊、普贤、地藏等著名的菩萨信仰。
这一信仰深深的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到文学、艺术、哲学多方面,历代文人都喜为菩萨赋诗,历代画家与雕塑家都热衷于创作丰富多样的菩萨形象, 也由此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文化遗产。
宋 牧溪 观音图
即使菩萨随处可见,菩萨信仰深入人心,且影响中国文化艺术千年之久。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面对众多菩萨依然有着傻傻分不清的困惑; 当走进一座寺院/参观博物馆时,面对一尊尊经典的菩萨形象时,顿感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欣赏。
佛教菩萨到底有多少种?如何区分?怎么欣赏?
有哪些经典形象不得不看?
什么是菩萨道场?有哪些菩萨道场?
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弥勒、观音、普贤、文殊、地藏……
这些菩萨背后有哪些不得不知的佛教文化?
“西方三圣”、“三大士”、“华严三圣”
是怎样的组合?
菩萨信仰都有哪些重要的经典?
这些经典又是怎样翻译或创作的呢?
那些著名的菩萨造像和文物藏品
又分布在哪些寺院和各地的博物馆呢?
……
华严三圣 图源/资阳大众网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艺旅文化特邀三大导师
孙英刚、黄阳兴、常青
8堂课,1000分钟超长课时
从背景知识到艺术形象,
从历史演进到经典解读,
带你读懂中国菩萨。
- 福利:首课公益 -
本次课程首课:
《中国汉传菩萨艺术的历史演变与谱系》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