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七里村北魏墓群M29发掘简报(上)

山西大同七里村北魏墓群M29发掘简报(上)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

(原载《文物》2023年第1期)

七里村北魏墓群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南郊七 里村西北处,东邻永泰南路,北接开源街(图一)。这里是御河与十里河的交汇处,地势开阔平坦,也是北魏平城时代重要的墓葬区,多年来进行过多次考古发掘。2020年8~12月,为配合基本建设,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对七里村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北魏墓86座(图二)。该墓群墓葬分布密集、排列有序,墓葬形制分为竖穴土坑墓、竖井墓道土洞墓、长斜坡墓道土洞墓和长斜坡墓道砖室墓,长斜坡墓道土洞墓根据墓室形状又可分为窄室墓、偏室墓和方室墓,共出土器物300余件,以陶罐、陶壶为主。M29为该墓群唯一一座长斜坡墓道砖室墓,保存完好,未被盗扰,除墓室壁画大部分自然脱落外,随葬器物基本保持了下葬时的位置,更为重要的是 墓室内保存有一具完整的漆木棺,是大同北魏考古中极为罕见的重要发现,而且棺内随葬的漆器、纺织品等保存较好,对于研究北魏平城时代的经济生活、丧葬习俗具有重要价值。现将M29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1]。

图二 七里村北魏墓群航拍(上为北)

图三 M29 全景(上为西)

图四 M29 平、剖面图

1. 牛骨, 2、8. 羊骨,3. 铁灯,4. 漆多子槅,5. 铜碗,6. 铜匕,7. 铜箸,9、12. 漆耳杯,10、13、14. 漆碗,11. 漆碟,15. 漆盘,16、22. 釉陶罐,17. 釉陶灯,18、19. 釉陶食盒,20、21. 釉陶壶,23. 木板,24. 幡杆,25、26. 铭旌杆,27. 兽骨,44、45. 铜铺首、衔环,46. 铜泡(其余器物出土于棺内,此图未标)

一、墓葬形制

M29位于发掘区北部偏东,为长斜坡墓道 方形单室砖墓,坐北朝南,方向196°(图三、四)。墓葬由墓道、封门、墓门、甬道、墓室五部分组成,南北总长24.1、墓底距现地表9米。墓葬用砖均为长方形青灰砖,规格相同,长30、宽14、厚5.5厘米。

墓道位于墓葬最南端。开口于表土层 下,长斜坡状,坡度约25°,残长18.6、宽1.08、北端最深处距现地表9米。墓道内填五花土,未经夯打,土质较为疏松。

封门位于甬道南侧,封砌于墓门之外,宽 1.38、残高2.1、厚0.3米。封门砖均为错缝平砌,平面呈向外的弧形,共35层,除上部四层为顺砖平砌外,其下均为丁砖平砌,砌筑不甚规整。

墓门位于封门和甬道处。墓门在甬道口 南侧加砌一层,宽1.68、残高2.53、自甬道口外凸0.3米,券顶,两侧壁及顶部砌法与甬道相同,应是统一设计和施工的。

甬道位于墓室南侧。平面呈长方形,长 1.72、宽1.08、高1.94米。两侧壁以“两顺一丁”砌法砌筑六组,自距铺地砖1.5米处起券,形成拱顶,砖缝用碎砖片填塞。铺地砖呈“人”字形平铺,与墓室铺地砖连为一体。

墓室位于甬道北侧,砌筑于近方形的土 圹内,土圹南北长3.8、东西宽3.7米。墓室平面呈弧边方形,内部南北最长处3.12、东西最宽处3.02、高2.82米,墓顶厚0.32米。四壁采用“两顺一丁”砌筑六组后,自距铺地砖1.5米处起券,再叠涩内收聚成四角攒尖顶。墓底铺地砖呈“人”字形平铺。墓室西部略偏北放置漆棺一具,未被扰动,其顶部放置铭旌杆2件、幡杆1件。墓室内南部、漆棺之前摆放有釉陶罐、壶、食盒各2件及釉陶灯1件,釉陶器上方摆放漆盘和漆多子槅各1件,漆盘内放置漆耳杯4件、漆碗3件、漆碟1件、铜碗1件、铜匕1件、铜箸1副,还发现有牛骨和羊骨;墓室东南角发现铁灯1件。

二、葬具及人骨

M29葬具为漆棺一具,保存 较好,由盖板和棺身两部分组成,整体呈前宽后窄、前高后低的梯形,通长2.25、宽0.53~0.95、高0.93~1.58米(图五~九)。棺外通体髹黑漆,盖板四边和棺口部装饰朱红色条带。棺外装设铜铺首衔环6枚,锈蚀严重,其中前后挡板各1枚、东西侧板各2枚;装饰铜泡钉27枚,其中盖板7枚(东4枚、西3枚)、东西侧板各10枚(南6枚、北4枚)。

图五 M29 漆棺平、剖面及棺内器物分布图

28、30~32、34. 陶罐, 29、33. 陶壶,35、37、38、41. 漆耳杯,36、39. 漆碗,40. 漆盘,42. 木器,43. 木托架,47. 银簪

图六 M29 漆棺前端

图七 M29 漆棺后端

图八 M29 漆棺侧面

图九 M29 漆棺棺内情况

图一〇 M29 漆棺盖板顶面

图一一 M29 漆棺盖板底面

盖板平面呈“圭”形,前宽 后窄,长2.25、宽0.53~0.95、厚0.12~0.15米(图一〇、一一)。盖板外髹黑漆,边饰朱红色窄条带,南端开三角形榫口,用于和前挡板卯合。盖板内髹红漆,南端装设方形、圆形铜饰各1件,中部靠近圆形铜饰一侧以6枚铜钉作勺形图案并以3枚铜钉作线形图案,中部另一侧以6枚铜钉作长方形图案,可能为星象图。

棺身平面呈梯形,前宽后 窄、前高后低。可分为两侧板、前后挡板、托架及托板、底座等部分。两侧板长2.14、高0.6~1.05、厚0.14米,前挡板高1.04~1.1、宽0.58~0.59、厚0.1米,后挡板高0.59~0.61、宽0.26~0.28、厚0.1米。托板及托架置于底板上部,长1.88、宽0.23~0.53、高0.3、托板厚约0.07、立板厚0.04米。底座是在底板四周安装木板围合而成,长2.14、宽0.5~0.88、高0.23~0.3米(含底板),侧板厚0.12、前后挡板厚0.08米。底座下部安装两个滚轴,便于将漆棺移动到墓室内的预定位置,滚轴长0.42~0.67、直径0.15米。

图一二 M29 漆棺内人骨放置情况

图一三 M29漆棺内人骨头部风帽

图一四 M29漆棺内纺织品局部

图一五 M29漆棺内纺织品局部

图一六 M29漆棺内纺织品局部

图一七 M29漆棺内纺织品局部

托板之上安放人骨一具,头向南(图一二)。人骨整体用纺织品包裹,头戴黑色风帽(图一三)。 从开棺前进行的X-探伤拍摄可知,墓主头部有银簪1件,下颌戴下颌托1件,颈部及胸前可能为玻璃或金属类串饰,详细情况尚不明确,待实验室考古清理后另行报道。纺织品糟朽严重,目前可辨的面料品种主要有平纹绢、四经绞素罗、平纹纱、锁针刺绣等,局部可见繁复的连珠纹、“山”字纹等刺绣图案(图一四~一七)。

托板之下、棺底板之上放置有陶罐、陶壶、 漆盘、漆碗、漆耳杯等随葬器物,另有黍、榛子、无花果、枣等植物遗存,以黍的数量最多,均平铺于棺底,黍铺于棺底南部,榛子、无花果、枣等铺于棺底北部(图一八~二一)。

图一八 M29漆棺内底板上的植物遗存(黍)

图一九 M29漆棺内底板上的植物遗存(无花果)

图二〇 M29漆棺内底板上的植物遗存(枣核)

图二一 M29漆棺内底板上的植物遗存(榛子)

~~~未完待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