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揽史说
编辑|星揽史说
现已发现的都兰及其周围的吐蕃墓达上千座,墓群延伸至黄河及长江上游的果洛、玉树,甚至阿尔金山以北的米兰等地区,部分大墓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遭到马步芳工兵有组织的盗掘和破坏。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许新国研究员作为领队,长期指挥和参与了都兰吐蕃墓葬的发掘工作,出土了一大批精美的丝绸、金银器、铜器、漆器、古藏文木简牍等珍贵文物。
许多专家认为以都兰为中心的吐蕃墓群是继敦煌、吐鲁番考古发现以后,中国西部乃至亚洲腹地最大的考古发现。
都兰古墓群的分布及考古情况介绍
都兰县吐蕃墓群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东南隅的都兰县的7个乡和2个镇,即夏日哈乡、热水乡、香加乡、巴隆乡、沟里乡、宗加乡、诺木洪乡及察汗乌苏镇、夏日德镇。
古墓群总数已达2000座以上。其中位于都兰县察汗乌苏镇东南约10公里的热水古墓群是吐蕃时期最重要的一处文化遗存,也是青藏高原北部吐蕃墓葬最为集中的地区。它分布于察汗乌苏河两岸,北岸有160余座。
以热水偕微一号大墓为中心沿山麓向两翼呈长条状分布,自西到东延伸约3公里。南岸墓地与热水偕微一号大墓隔河相对,有墓葬30余座。
热水古墓群背依热水大山,面临察汗乌苏河,依山傍水,是一块风水宝地。
古墓群的考古情况介绍上个世纪50年代初,老一辈考古工作者在都兰县英德尔羊场旧场部和香加的科肖图发现了古墓群。1957年12月13日,青海省政府将两处墓群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青海省文物局考古工作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身)曾在热水沟北岸发掘过2座吐蕃古墓,自西向东分别被称作偕微“一号大墓”和“公主墓”。
“公主墓”又称偕微“二号大墓”。
标记为偕微“TM1号墓”和偕微“QM1号墓”。其后发掘的墓葬按其顺序依次命名。1983年和1996年,都兰古墓群被国家文物局先后评定为“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和“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996年,国务院将都兰热水墓群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7至9月,在美国企业家罗杰伟先生(RogerE.Covery)创办的唐研究基金会的资助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青海省文物考古所联合在都兰热水沟南岸发掘了四座大、中型墓葬。
依次命名为都兰吐蕃一号墓、都兰吐蕃二号墓、都兰吐蕃三号墓、都兰吐蕃四号墓,于2005年出版了考古发掘报告书《都兰吐蕃墓》。
该书对墓葬的形制、随葬器物、藏文木简和碑文、出土的道符、出土人骨进行了考古研究与文化解读。
1982以来,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热水乡偕微草场的80余古墓群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一大批精美的丝绸、金银器、铜器、漆器、古藏文木简牍等珍贵文物。
古墓的年代研究
据考古专家介绍,树轮年代学(Dendrochronolo-gy)是目前考古定年中最精确的定年方法,可以精确到年,甚至季节。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邵雪梅等的《柴达木盆地东北部3500年树轮定年年表的初步建立》利用树轮年代学方法为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古墓中的椁木进行交叉定年。
她认为属于同种气候类型的德令哈、乌兰、都兰等柴达木盆地东部的祁连圆柏树与古墓中的椁木属于同一树种,因此通过对都兰最早的活树、死树和古墓里的椁木样本的窄轮信息的对比研究,将距今最近椁木样本定年为793年。
除树轮定年外,许多专家从出土碑铭、陶器、古藏文的字体、丝织品的技法及纹样等方面鉴定都兰古墓年代约为8世纪中期。
中央民族大学王尧先生的《青海都兰新出吐蕃文汇释》考释证明吐蕃一号墓主为名叫“甲贡”的尚论思结桑,死于757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齐东方教授根据出土文物将墓葬年代确定为8世纪中晚期。
格桑本研究员根据墓葬形制将封土石室墓为主流的墓葬群的大体年代划定为7至9世纪。
王尧和陈践先生的对偕微十号墓出土的11只古藏文木简进行的考释和东噶·洛桑赤列先生对偕微六号墓出土的古藏文木牍的考释。
都认为木牍从字体、书写风格和文字结构都为9世纪藏文改革前的作品。许新国研究员根据出土丝制品的技法与纹样,及出土古藏文木牍断定墓葬年代为8世纪中叶。
古墓的特征研究
在都兰吐蕃古墓的发掘中,偕微一号大墓被考古学家认为是最惊人的发现,它也是所有古墓中最为壮观的一座墓葬。
许新国研究员在他的《吐蕃墓的墓上祭祀建筑问题》对其形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偕微一号大墓为梯形双复斗形封土,叠压在下层自然山体形成的梯形平台之上。其北部与自然山岩相连,南部凸出山外,南宽北窄。
封土由黄土、灰沙石、砾石、巨石等堆积而成,遗迹由穿木(柏木)、混凝夯筑墙、石砌圈墙、墙外房基、动物陪葬墓、十字形陪葬墓等组成。墓葬南平地上有由马沟、牛坑、沟坑组成的组合陪葬献祭遗迹。
许新国研究员认为偕微一号大墓的形制结构、附属遗迹以及空间分布,都与古藏文文献及汉文史料记载的吐蕃丧葬仪轨相吻合。
齐东方教授也指出以柏木筑成墓室是都兰吐蕃墓葬形制的重要特征。
格桑本研究员对吐蕃时期的墓葬形制作了深入分析。他认为尽管吐蕃时期有石棺葬、偏室洞穴墓以及封土石室墓等多种墓葬形制并存,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封土石室墓占据了主导地位,代表吐蕃时期古墓的主流,体现一种时代特征和民族特点。
都兰古墓群亦为这种封土石室墓为主流的墓葬群,在文化元素上与西藏古墓一致,大体年代亦可断定为7至8世纪,唯一的区别仅体现在地域差异特征之上。
出土文物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的论文《都兰吐蕃墓葬群》对热水南岸的四座墓葬的形制、出土文物及年代做了全面详细的介绍。
他指出墓葬的重要特征是以柏木筑成墓室,出土织物大多数产自中原,也有带有浓厚的外来风格。他认为墓葬年代相当于8世纪中晚期,墓主人应是吐蕃贵族。热水南岸4座墓的发掘。
初步探明了吐蕃人的丧葬习俗和随葬品特色,出土器物对探讨吐蕃人的信仰以及与中原、中亚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古墓结构完全一样,若属异文化,则不会有同样材料、工艺及结构。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说“四神”意味着四方的保护神,属于藏族文化。
西藏社会科学院巴桑旺堆研究员也在会议上就实地调查的心得做了重点发言,他说通过先前拜读相关专家的文章及此次实地考察,无论从墓葬的形制、葬俗,更重要的是出土的木简、藏文石刻都说明热水墓葬为吐蕃墓葬,毋庸置疑。
他还特别指出都兰县博物馆收藏的棺版画中绘有戴着“拉图”(lhathod)缠布帽子的人物与敦煌的藏王出行图中的装束几乎一样,此外指出穿有大翻领的人物服饰与11世纪的阿里地区的服饰相吻合。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吉美桑珠研究员根据他多年在故宫博物院、西藏的布达拉宫、四川博物馆等处进行的藏族文物鉴定经验,
认为都兰古墓出土的文物与他在近几年鉴定的吐蕃文物有很多共性,故此都兰墓群无疑是吐蕃墓群。
西北民族大学英加布副教授就都兰古墓周边的山神信仰与古墓中出土的石刻“偕微”一词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山神和氏族祖先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将一个丰功业绩的祖先奉为山神而崇拜和祭祀的事实在藏区广泛存在。
世居偕微一号大墓所在地的日安部落与今黄南热贡和巴颜部族,在历史上一同供奉过藏区唯一以鹿命名过的山神—阿尼夏吾。今日安部落最大的土著山神阿尼瓦吾的坐骑也为一只神鹿。“偕微”作为吐蕃时期的氏族祖先,在当地文化信仰中得以体现。
古墓的墓主身份研究
都兰古墓墓主身份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学界对墓主人的身份计有吐蕃说、吐谷浑说、吐蕃控制下的吐谷浑邦国说。
持吐蕃说的学者从人骨线粒体DNA技术、古藏文文献考释等方法对都兰墓葬群的墓主身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的崔银秋、段然慧、周慧、朱泓等利用自然科学人骨线粒体DNA技术对都兰热水乡偕微草场南岸的四座大、中型墓葬中的古人骨进行了实验。
结果显示“热水河南岸墓葬人骨的3个线粒体DNA序列分散在现代藏族人群的序列中,未形成独立的分支,由此推定这3个古代序列应属亚洲谱系,与现代的藏族人群比较接近。
宗喀·漾正冈布教授与他的博士生英加布、刘铁程等结合出土藏文碑刻、古藏文木简及古今地名,首次确定了热水河南岸吐蕃三号墓墓主人的身份。
他们认为吐蕃三号墓墓主身份为“论赤偕微噶”,即属“偕微”氏族的“论”一级的官员,兼备“赤”身份的吐蕃大贵族。该氏族以“鹿”为氏族标识,其发源地应为吐蕃邦国“吉若羌恩”,热水河谷地是该家族的氏族根据地之一,都兰热水古墓群可能与“偕微”氏族有密切的关系。
结语
青海民族大学恰嘎·旦正教授也对都兰热水南岸吐蕃三号墓出土的碑文进行了分析,他赞同宗喀教授的观点,即“偕微”为吐蕃时期的一位大臣的姓氏,但他认为碑文应排序为“论偕微赤噶”,意为“偕微大臣的宝座”。尽管两位专家在碑文的排序上有些出入,但一致认为都兰热水南岸吐蕃三号墓墓主身份为“论”一级的,以“偕微”为姓氏的吐蕃大臣。
参考文献:
[1]次旺。浅谈吐蕃时期的历史古迹文化资源及其价值[J].西藏研究,2016(02):33-42.
[2]三木才。关于“苯神血祭”仪轨与都兰吐蕃古墓——吐蕃殡葬文化研究系列之一[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1(03):48-50.
[3]旺堆次仁。墨竹工卡县吐蕃古墓初探[J].西藏研究,1992(04):168-169.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