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系列邮票隔十年才发一次,集邮者的等待被当成游戏!

近年来,中国邮政在编制纪特邮票发行计划时,开始有意识地增加系列邮票的比重,并且在延续既有系列邮票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的选题。

这种操作乍一看似乎让邮票发行工作变得更加系统性,然而,事实证明,系列邮票的选题和发行流程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了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集邮者的体验和信心。

系列邮票的“统一”在哪里?

系列邮票本应具有统一的设计和主题,然而实际操作中,却时常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举例来说,《中国现代科学家》系列邮票自1988年开始发行,前五组均为40mm×30mm的横式票幅,保持了一定的统一性。

然而,第六组邮票突然改为30mm×50mm的竖式篇幅,完全打破了之前的整体风格。

这种设计上的变化,给集邮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不满。

不仅如此,类似的问题在《中国古镇》、《中国古代文学家》、《成语故事》等系列邮票中也屡见不鲜,导致整个系列的外观缺乏统一性,影响了邮票的美观和收藏价值。

试想一下,如果一名集邮者辛苦收集了多个系列邮票,却发现其中某几组的设计风格截然不同,这种不连贯性无疑会让人感到沮丧和失望。

这难道不是对集邮者的不尊重吗?邮票设计者和发行者难道不应该更加关注细节,保持系列邮票的统一性吗?

枚数不一致,邮票发行似乎成了“随心所欲”的游戏

除了票幅的不统一,系列邮票的枚数不一致也成了另一个让集邮者头疼的问题。

以《中国古镇》系列邮票为例,第一组邮票包含8枚,第二组减少到6枚,第三组更是仅有4枚。

这样的递减趋势让人不禁怀疑,邮政部门是否在随意决定邮票的发行数量,而完全忽视了集邮者的期待和需求。

想象一下,一个系列邮票的第一组有8枚,集邮者满心欢喜地期待第二组、第三组的发行,然而邮政部门却在之后的发行中逐渐减少邮票数量,甚至最终让这个系列草草收尾。

这种做法不仅打击了集邮者的积极性,更让人质疑邮政部门的规划能力。

系列邮票的发行本应体现出一定的规划性和连续性,而不是让人感觉像是一场毫无规则的游戏。

另外,欢迎大家点击下方的名片,关注 邮币收藏者公众号,我们会在上面提供更聚焦的集邮信息。

等待无期,集邮者的热情被一点点消磨

最让人心寒的是,系列邮票的发行周期过于随意,甚至长达几十年。

举个例子,《猛禽》邮票的第一组在1987年发行,而第二组却直到2014年才面世,两组邮票之间竟相隔了27年之久。

对于老一辈的集邮者来说,这种漫长的等待不仅令人无奈,更让他们感到自己的热情和期待被无情地消耗。

再看看《中国现代音乐家》系列邮票,2012年发行了第一组,至今依然没有后续,这种无头无尾的发行方式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邮票发行日期的随意改变,特别是系列邮票的长时间拖延,已经成为了集邮者的噩梦。

许多集邮者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去收集一个系列的邮票,却不得不面对发行周期的不确定性和无尽的等待。

这种情况让人不禁怀疑,邮政部门是否真的关心集邮者的感受,是否尊重他们的付出和热情?

集邮市场的未来何在?

系列邮票的选题和发行机制中暴露的问题不仅影响了集邮者的体验,还对整个集邮市场产生了不利影响。

如今,许多集邮者对系列邮票的发行感到失望,甚至选择放弃收集,这无疑会削弱集邮市场的活力和吸引力。

如果邮政部门不能及时调整发行策略,解决这些问题,集邮市场的未来将会变得更加黯淡。

集邮是一项需要热情、耐心和恒心的活动,而邮票的发行则是集邮文化的核心。

如果邮政部门在系列邮票的选题和发行上不能做到系统性和一致性,不能尊重集邮者的热情和付出,这种冷漠的态度只会让集邮文化走向衰落。

对于集邮者来说,他们不仅需要一枚枚精美的邮票,更需要的是一种尊重和理解。

我们不禁要问:邮政部门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关心集邮者的需求?什么时候才能在发行系列邮票时做到规划系统、统一设计、连续发行?

希望在未来,我们能看到更多令人满意的系列邮票发行,也希望邮政部门能真正理解并尊重集邮者的热情和期待。

让我们一起期待,集邮市场能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另外,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右下角点赞和点在看支持我哦!

社群:各类收藏群 | 各省收藏群 | 热门收藏群 | 专业钱币群 | 专业集邮群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