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自隋唐以后,朝廷选拔官员实行的是科举制度。到了宋朝的时候,科举制度更加完善,几乎所有的官员都是天子门生。但只要是选拔,就有入选和落选之人。这些名落孙山的人有的因为怀才不遇,干脆转行;有的因为一腔抱负无法施展而抑郁而终;但还有一部分人,他们因为多次落榜而愤世嫉俗。
“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这首诗的作者叫做张元,生于北宋时期。但是有趣的是,张元身为宋朝人,却是西夏国相。虽然张元这个名字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就是这么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因为屡试不第,便对宋朝怀恨在心,最后还亲自引狼入室,斩杀数万同袍。
▲张元剧照
01
张元,北宋永兴军路华州华阴县人。一开始,张元和众多金榜题名的人一样,数十年来寒窗苦读,只为一朝高中。但张元参加多次考试,但不知是什么缘故,总是屡试不第。多次考试无果之后,张元的心态就发生了变化,他认为这不是他没有才华,而是因为皇帝昏庸、奸臣当道。自己的才华无法得到展现的结果。因此他怨恨当朝皇帝、大臣,甚至是社会。
屡试不第之后,张元觉得自己应该另谋高就——于是他选择了西北党项。张元认为是因为自己在宋朝,所以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既然如此,他就去宋朝的对头党项吧。一来可以展现自己的才华,二来也可以“大仇得报”。
▲李元昊剧照
当得知李元昊在西北称帝的消息时,张元便决定前往西北投靠党项。因为此时的党项和宋朝正在交战,李元昊肯定急需人才,于是张元便和自己的好友吴昊一起前往西北。吴昊的遭遇和张元很相似,他们同样认为自己是满腹才华,却屡试不第。所以二人均认为自己在西北一定有用武之地,一定能够干一番大事业。
就这样,两位宋朝人来到了西北党项,初到西北的张元和吴昊却依然不受重视。这一天,张元和吴昊在酒楼饮酒消愁。离开之前,张元在酒楼的墙上留下了一句话“张元吴昊来饮此楼”。不久之后张元和吴昊就因为这句话得见李元昊。
▲李元昊画像
02
原来张元在九楼墙上留下的话被巡逻的士兵看见了,他们认为这句诗冒犯了李元昊的名讳,所以将他们二人逮捕。由于事关国主,这件事被层层上报,张元和吴昊二人就被押解到了李元昊的面前。
李元昊对他们二人进行了审问,张元回答的极为大胆,他说李元昊连自己姓什么都不在乎,还纠结名字干什么!张元此话一出,众人皆惊,认为张元和吴昊必死无疑,但谁知李元昊却提起了兴趣。原来李元昊本身并不姓李,他本姓拓跋,“李”姓是唐朝的时候唐朝皇帝赏赐的姓氏。而到了宋的时候,李元昊又被赏赐姓赵。所以张元所说确是事实。
▲西夏军队雕像
经此一问,李元昊觉得张元是个可用之才。于是不仅将张元、吴昊释放,并且还将两人带在身边做军事顾问。李元昊本是一个暴脾气的人,张元敢在李元昊面前大不敬,理应被碎尸万段,抛尸荒野。但李元昊自己有自己的考量。果然,在他后面在对宋的多次战争中,张元和吴昊在其中起了极大的助力。
03
例如1041年的时候,北宋因为不堪党项所扰,便出兵讨伐西夏。宋军来势汹汹,然而张元却建议李元昊诱敌深入,拉长宋军的补给线,李元昊依言所行。于是宋军被李元昊一路引至好水川,之后他埋藏在此的10万西夏大军,顿时把宋军杀了个片甲不留,一时间尸山成堆,血流成河。初战告捷,李元昊便率部乘胜追击,杀掉宋军及农夫,总计7万余人。
▲好水川之战画像
对于这场战役的胜利,张元是志得意满,认为自己的才华终于得到了认可。就在张元以为李元昊会长驱直入,直入帝都的时候。李元昊却见好就收,与宋朝签订了协议,双方协商休战。没能一举攻破北宋都城,令张元内心耿耿于怀。再加上西夏与北宋停战之后,他的利用价值也没了,待遇是肉眼可见地下降,最终张元只得在异国他乡郁郁而终。
张元和吴昊的做法让宋朝的人意识到了文人叛国的可怕性,于是当时的皇帝宋仁宗便对科举制度做出了改变——只要是中了进士的一律给予进士出身,成绩不太乐观的则赏赐同进士出身。
▲宋仁宗画像
结语
时隔多年后,宁夏西吉县的一个农民在农田中发现大量尸骨,其厚度更是高达两米,并且均有刀砍、箭射的痕迹。前来勘察的专家学者大为惊讶,原来好水川之战的宋军遗骸竟埋藏于此,不由感慨:“如果文人做了汉奸,能量之大,简直难以想象,真是国家的灾难。”
参考资料:
《宋夏好水川之战主战场遗址再考证》
《宋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