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的一大矛盾点,就是梁山内部招安与反招安的斗争,而且看似非常的激烈。
而其中反对招安的代表人物,就是宋江的结拜兄弟行者武松,他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招安的。
然而武松可是水浒里,第一个提出落草后招安的人,并且对招安也是充满了期待。
那第一个提出招安的人,为什么又是第一个反对招安呢?武松为什么会这样“精神分裂”呢?
1、走投无路提出落草招安
武松作为第一个提出招安的人,肯定是有他自己的原因和难处的,肯定不是一拍脑门就想到的。
说到底就是自身形势决定的。
那时候的武松刚刚血溅鸳鸯楼,不但将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三人干掉,关键还把张都监家给灭门了。
这可是绝对的大案要案,要知道水浒里杀人肯定是要偿命的,哪怕你杀的是该杀之人,如同潘金莲、西门庆这样的案犯,以及牛二这样的地痞无赖。
如果没有得到官府的授权而自己动手,到头来是不可能无罪释放的,而只能以命抵命被判决的。
哪怕是花钱托关系运作,顶天了也是刺配流放的命。
武松为兄报仇被刺配孟州,杨志怒杀牛二被刺配大名府,哪怕是十恶不赦也得让官府动手,而不能自作主张的“替天行道”。
所以武松在孟州劳改期间,居然干出了灭门的大案,只要抓住肯定逃不过一死;关键这还不是普通的灭门案。
张都监可是孟州的武官都监,要知道他可是朝廷命官啊,尤其是张团练也是武官团练使,俩朝廷命官被人给干掉了,这对于朝廷来说还像话吗?
出这事孟州知府离撤职就不远了。
所以案发后孟州知府也异常震惊,动用巨大的人力物力对武松进行追捕,这是水浒里少有的动真格的通缉。
“知府看罢,便差人把住孟州四门,点起军兵并缉捕人员,城中坊厢里正,逐一排门搜捉凶人武松。”
封锁孟州城后开始对武松挖地三尺的围捕。
“城里闭门三日,家至户到,逐一挨查,五家一连,十家一保,那里不去搜寻。知府押了文书,委官下该管地面,各乡,各保,各都,各村,尽要排家搜捉,缉捕凶首。写了武松乡贯、年甲、貌相、模样,画影图形,出三千贯信赏钱。如有人知得武松下落,赴州告报,随文给赏;如有人藏匿犯人在家宿食者,事发到官,与犯人同罪。遍行邻近州府,一同缉捕。”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孟州知府抓到武松就算作罢,抓不到乌纱帽肯定要被摘了,闹不好还得被问责缉拿下狱。
以至于吓得张青都不敢再留武松,只好推荐他去附近的二龙山落草,毕竟官府不至于去二龙山抓人。
走投无路的武松表示愿意落草。
“今日既是杀了人,事发了没潜身处,此为最妙。”
注意武松是被迫落草为寇的,但凡他有能够藏身的地方,他绝不会选择落草为寇这种下策。
就像当初清河县“打杀”人后,第一时间跑到柴进家避难一样。
虽然水浒里把落草的好汉当作主角,但作者从来没说过落草多有前途,正常人也不会对落草为寇向往。
那些对落草为寇充满向往的人,甚至觉得落草为寇才是最好出路的人,只能说心智幼稚到一定程度了。
但武松是心智正常的人,所以对落草为寇不感兴趣,远没有哭着喊着要当草寇的“觉悟”,只不过是找个避难所而已。
武松自己心里知道得很清楚:
“只是武松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因此发心,只是投二龙山落草避难。”
武松犯得是十恶不赦的重罪,大赦天下都没有他份的那种,那就只能跑到二龙山申请庇护了。
此时的武松对落草为寇没多少感情,只是把落草当成保命的手段,以及日后跳槽的筹码而已。
所以他提出了先落草再招安的计划:
“只是由兄弟投二龙山去了罢。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这个时候的武松对于名声是很看重的,对于落草为寇多少是有点排斥的,所以他希望日后通过招安赦罪洗白。
符合当前危急形势下武松对自己人生的规划:
毕竟没有人愿意当一辈子的强盗,也没有人能够当一辈子的强盗。
2、习惯落草又排斥招安
凡事就怕“习惯”俩字。
没有落草时的武松,对于落草为寇是有点排斥的,毕竟他那时候还顶着打虎英雄的名号,比较重视“清白身家”的名节。
就像他被张青手下捕获后,心里想着被他们不明不白地干掉,还不如去官府投案自首,伸头一刀还像个英雄好汉的样子。
“却撞在横死神手里,死得没了分晓。早知如此时,不若去孟州府里首告了,便吃一刀一剐,却也留得一个清名于世。”
可要说落草为寇就等于毁了一世清名。
哪怕是中二少年的史进,但凡有去关西投奔师父王进的可能,打死史进都不愿意在少华山落草。
原因也是不愿意毁了自己的清白身家:
“我是个清白好汉,如何肯把父母遗体来点污了?你劝我落草,再也休题。”
所以无论是作为武将的秦明、呼延灼等人,还是富豪如卢俊义、李应等人,以及如萧让、金大坚等底层人,不是刀架在脖子上要他们命。
没人会哭着喊着要落草为寇的。
所以武松此时对落草心怀芥蒂是能够理解的,他当然希望落草为寇后被朝廷招安,洗清罪名哪怕接着混迹于社会底层,那也是符合武松所思所想的。
但是等到武松真的落草二龙山后,其实他就会发现落草为寇其实挺爽的,因为他能够画地为牢的自由自在了。
武松上山后成为二龙山的第三位头领,手底下不但有四个小头领可以指挥,还有千儿八百的人马愿意为自己效命。
完全不用考虑赚钱吃饭的事,因为小喽啰打家劫舍捞的钱,可以保证武松顿顿有好酒好肉;而且完全不用考虑负责阴谋的人际关系,因为他是二龙山的第三大头领,鲁智深和杨志也没有千方百计地要害他,甚至还能跟他惺惺相惜;关键完全不用再看人脸色了,除了鲁智深和杨志就数他最大,手底下的小头领和喽啰都得听他铺排。
还有比这更爽的事吗?
武松在阳谷县混上都头的时候,手底下也就几十个士兵而已,而是凡事都要听县令的指点,武松就是个工具人而已。
哪有在二龙山落草来得快活啊?
当然落草的快活仅限于山寨头领,小喽啰们是不配享受快活的,小喽啰就是山寨里被压寨盘剥的对象而已。
所以武松干嘛要期望招安啊?招安后能有当土皇帝爽吗?
就算后来跳槽到梁山了,武松照样是福利待遇非常优厚,没人会跟他过不去的难为他,甚至还都得捧着他。
那招安的事自然就甩到脑后了。
所以在重阳节的菊花会上,当宋江很直白地提出要招安后,心态已经发生变化的武松,当然要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了。
“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却冷了弟兄们的心。”
可见宋江平时私底下没少提过招安,只不过不是正式场合武松也没反对过,但现在招安的事摆到桌面上了。
那武松自然也有发言反对的权利和必要。
其实招安这事未必冷了弟兄们的心,毕竟绝大多数的头领和喽啰们,是非常愿意接受招安洗白的。
但这纯属是冷了武松的心而已,毕竟武松现在对落草为寇的生活很满意,为了自己的快活生活当然要反对啊。
招安是符合梁山绝大多数头领和喽啰利益的事,只不过有一小撮头领过于顽固不开窍而已,正常人是不会愿意当一辈子强盗的。
只不过此时武松的屁股决定闹大,所以他第一个跳出来投了反对票。
3、武松对于招安并不是很排斥
尽管武松对于招安不乐意,但他也不是坚定的反招安分子,因为他很快就被宋江给“镇压”了。
在武松打响反对招安的第一枪后,李逵立马起身附和表示响应,甚至情绪激动之下还掀翻了桌子。
这让宋江非常的气愤,立马准备处决李逵杀鸡儆猴,宋江绝对不是做样子,他是真的想用李逵服众!
在李逵被众头领保下之后,宋江开始对武松进行教诲:
“兄弟,你也是个晓事的人,我主张招安,要改邪归正,为国家臣子,如何便冷了众人的心?”
我想要通过招安洗白梁山,摘掉梁山草寇的骂名换个身份,甚至还能换个一官半职当国家臣子,难道我这么做有啥错吗?
为兄弟找个好的前程怎么就冷了他们的心?
武松对于宋江的阐述和反问,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和反驳,所以一时间武松竟然也哑口无言。
总不能说是我想接着逍遥自在,然后不允许其他头领和兄弟洗白吧?他可以这么想那是不能这么说!
所以武松也想不出冠冕堂皇的话来回怼。
最后还是鲁智深出来帮腔,说朝廷上都是奸臣当道懵逼皇帝,与其招安还不如直接散伙云云。
但武松则始终没有再进行回复,大概率是被宋江武力威慑加招安前程,给说服心里是愿意赞同的。
比较明显的就是武松在招安后,并没有整天摸鱼消极怠工,反而是在征辽和征方腊时表现突出。
立下的功劳也并不比其他战将低,甚至还被敌将包道乙砍掉了胳膊。
如果武松真的是意志坚定,就算不能改变招安的最终结果,他全程摸鱼没有多大问题吧,宋江也不至于为此干掉他吧?
李应从上山一直摸鱼到征方腊结束,宋江不照样没有为难过他吗?啥时候逼他非得上阵出力了?
所以武松其实并不是真的排除招安,只能说内心里更愿意接受落草的快活,但真的招安了他也不会誓死反对。
平定方腊后之所以不愿回京受封,也是因为断掉胳膊成为废人,情愿放弃战功留在六和寺出家,而不是对朝廷视为寇仇。
“小弟今已残疾,不愿赴京朝觐。尽将身边金银赏赐,都纳此六和寺中,陪堂公用。”
所以无论武松是赞同招安,还是愿意落草为寇,其实都是跟他所处的形势决定的,他的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
是非常灵活多变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