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宰相问儿子:哪个县令最差劲?儿子说出县令之名后,县令连升6级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大明王朝的风骨,纵观历史长河,明朝是唯一一个没有纳贡、没有和亲、没有割地的封建王朝。

即便是土木堡之变下,瓦剌大军兵临城下,大明面临灭国之灾,也没有选择南迁,而是与北方少数民族决一死战,最终赢下了战争,维护了北方地区的安定,拒敌于国门之外。

朱棣当初选择迁都,一方面是为了建立曾经的政治中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实现天子守国门的诺言。

因而在明朝早期,受到君主的感染,早期的臣子也是热血高涨,于谦、三杨等名臣辈出。

今天的主角便是三杨之一的杨溥,内阁首辅之一。

杨溥曾经因为儿子的一句话便将一位底层官员连升六级,不禁令人怀疑他辅政大臣之位是怎样得来的。

四朝元老,地位崇高

杨溥此人乃是明朝四朝元老,先后历经了

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四朝

,地位崇高。

杨溥和同为三杨之一的杨荣同年中进士,并且二人中进士之时还是建文帝时期,如果说从这时期开始算起,杨溥也是历经五朝。

等到永乐初年的时候,杨溥便因为学识渊博担任了太子洗马,成为了当时皇太子朱高炽的官员,而这也为他之后进入权力中心提供了前提。

但是也正是因为其作为太子属官,也是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当时的政治斗争中心,也就是太子朱高炽和汉王朱高煦之间的斗争。

永乐十二年,朱棣北伐回京,百官迎接,唯有朱高炽来晚,

汉王朱高煦趁机从中作梗,致使朱棣大怒。

虽然最终朱高炽的皇太子之位保住了,但是东宫的官员却遭受了大难,包括杨溥、黄淮在内的官员全部被下到了狱中,随时等待发落。

此时正是朱高炽和朱高煦政治争夺最为激烈的时期,朱棣对于二人的态度模糊不清,随时都可能废除朱高炽、改立朱高煦。

因而此时东宫诸官的生死其实就是在朱棣一念之间,一旦朱高炽被废,那么这些属官的脑袋其实也就说没就没了。

而杨溥也开始了他长达十数年的牢狱之灾,最初的时候,杨溥的家人连食物都送不进去,直到后面政治斗争稍有缓和,杨溥的牢狱生活才有所改善。

但是却始终没有被放出来,即便是在牢狱之中,杨溥也并未自暴自弃,反而是更加努力地读书学习,最终在朱高炽登基之后,迎来了他的春天。

否极泰来的杨溥

福兮祸所伏,说的便是杨溥,杨溥在朱高炽登基之后便被放了出来受到了重用。

朱高炽即位第三天,杨溥便被授予翰林学士,之后朱高炽修建弘文阁,便任命杨溥掌管阁事,授予阁印。

很快又被任命为太常寺卿,此时杨溥的仕途可谓是顺风顺水,深得明宣宗朱高炽的认可。

但是奈何朱高炽英年早逝,仅仅继位十个月就去世了,其子朱瞻基继位,朱瞻基继位之后不仅没有排斥这些元老,反而更加重用。

重用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共同掌管内阁,

此时杨溥已经进入了明朝权力中心,地位崇高,深得皇帝信任。

可没想到朱瞻基同样是英年早逝,杨士奇、杨荣、杨溥成为了托孤大臣,共同辅佐新君朱祁镇。

而这一时期也是三杨权力的顶峰时期,朱瞻基去世,内阁主政的大臣统领百官,此时朱祁镇年幼,无法亲政。

而当时的太皇太后又非常地信任以杨士奇等几位老臣为代表的文臣集团,尤其是杨溥,因为早年是太子属官,太皇太后对其也是十分认可。

因而这一时期的杨溥等人进入了一个权力的高峰期,对上深得皇帝、太皇太后的信任,对下统领百官,决断国家大事。

但是此时的三杨等人年龄都比较大,先是太皇太后张氏去世,之后杨士奇、杨荣也相继离世,仅剩下杨溥。

而此时的朱祁镇年龄渐长,宠信宦官王振,致使朝政大乱,杨溥年事也高,无法执掌政务,抗衡王振。

不过杨溥还是尽量选拔可用的人才进行抗衡。

杨溥举荐贤才的特殊方法

在选拔人才中发生了一件趣事,当时杨溥的儿子从家乡来看望杨溥,一路上受到了很多官员的接待。

毕竟当时的杨溥乃是内阁首辅,是能够决定这些地方官员的升迁的,因此很多人都去巴结杨溥的儿子。

等到杨溥儿子到来之后,杨溥便问他,一路上那个地方的地方官好或者是不好。

杨溥儿子便提到了江陵县的县令范理,认为他招待不周,轻视内阁首辅的儿子。

但是杨溥知道后不仅没有惩罚范理,反而对其不断的提拔,先是向皇帝举荐任命为知府,之后又升任贵州布政使。

之后又被调往南京先后担任工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位,范理为官期清明,多有美誉。

当时的很多官员都说,范理能够得到重用,全凭的是杨溥的举荐和提拔。

杨溥之所以能够通过和儿子的一番对答,便认为范理是一个可造之才,就是因为其刚正不阿的态度。

面对首辅之子,既没有巴结,也没有袖手旁观,而是选择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

从而赢得了杨溥的好感。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杨溥这样单纯地通过一件事就认为范理是一个好官太草率了。

其实身为首辅的杨溥明白官场的恶习,一个官员能够恪守本分,已经极为难得了,事实也证明,杨溥并没有看错人。

总结

其实在三杨相继去世之后,对于他们的批评、赞美可谓是皆有。

很多人认为他们死后王振专权,最终造成土木堡之变,是三杨对于权力的把控过于强硬,乃至没有合适的人员接替,能够压制王振。

如果三杨在位之时能够适当地放权,培养一些接班人,也许就不会造成之后的惨剧了。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三杨掌权期间,明朝的发展是迅速地,政治上也是相对清明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