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曾庆伟谈吃:盐,食肴之将(二)

曾庆伟谈吃

盐,食肴之将

(二)

作者:曾庆伟

我们知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直离不开对盐的依赖。早期,“茹毛饮血”的先祖们受限于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只能被动地从大自然中获取食盐(譬如野生动物的血液中含有盐分,自然盐泉等)来满足生存的需要。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古人发明了从大自然中获取食盐的加工技术,于是先民对食盐的获取渐渐有了主动权。

人类何以与盐有脱离不开的依赖关系呢?

首先,因为盐与维持人类的生存和生命健康有直接的牵联。 对这种物与人的关系,田秋野、周维亮先生在《中华盐业史》中有过精辟的阐述,兹录如下:

盐为人类维持生命之必需食品,不可一日或缺。至吾人每日究竟摄取盐量若干?据科学家之研究,每日需要食盐二十公分,除各项食物中含有一部分外,皆须取给于食盐,绝无可以替代之物,因世界上咸味物品,只有食盐一种,吾人每日不食米麦,尚可取杂量充饥,如缺乏食盐,却无他物可以替代。 至其在生理上之特殊功用,举其大者,共有四端:

(一)维持胃液中盐酸成分之常度。人之胃液分泌,为消化过程中重要功能之一,胃液之成分如失常度,即可发生消化不良等症。胃液中含有盐酸千分之四,胃液之消化作用及杀菌作用,全系于此;而此项盐酸之所由成,则纯恃日常所食之盐。

(二)调节血液之碱度。人体血液在正常生理情形之下,常发生之碱性反应,但同时发生酸性之机会甚多。例如各种养分被氧化时,即发生酸性之二氧化碳;当肌肉运动时,葡萄糖即分解乳酸,含有硫磷之蛋白质于氧化时,亦能发生少量之硫酸与磷酸。此等酸性物质之产生既能连续而来,故欲维持血液中碱性反应,至为困难,所幸血液中之钠离子,具有碱性反应,由其调节作用,足以维持血液之碱度,此钠离子大半由于所食之盐而来。

(三)维持心脏之跳动。人体心脏之跳动,统辖于中枢神经,而由血液中之无机盐类调节之。通常人体汁液中至少含盐百分之零点六至零点九,方可维持心脏之正常活动。至血液之成分中,则恒含盐起因是分之六十至七十。

(四)维持肌肉之感应力。在人类肌肉中常含有相当分量之无机盐类,其作用乃在维持肌肉之正常反应。如缺少此项盐类,肌肉反应力即难敏活,而感动作乏力。 『1』

上述这段话,能够说明食盐对人类生理是如何重要。客观上讲,人类的生存,实际上一直仰依仗着食盐日复一日从不间断的补给。

其次,盐不仅与人类个体生命的关系紧密,而且还对古代先民初始形成群居聚落的生活形态、氏族集团及形成民族文化有重要影响。对此,任乃强先生在《说盐》中有所阐述:

人类有火,有石器,有食物之后,虽无追求食盐之意识,但在偶得咸水可饮,或岩盐可吮之处,必相与密集以依之。从而容易发展成为原始的群落,又从而形成为氏族集团及民族文化。苟非有如此,或其它类此具有吸引力之自然条件,人各散漫生活,漂流不聚,则不可能有突出先进之文化集团。是故,上古文化最先形成之地区,则必为自然产盐之地区,或给盐便利之地区。此语起码适用于石器时代以前之人类社会。 『2』

上面所引的这段话,说明远古时代人们的聚集,“盐的吸引作用”是其重要原因。在先祖们由一个个独自的个体走向群落、氏族集团的发展过程中,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粘合作用,进而对形成民族文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华夏文明之所以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绝不是偶然的,古代文献和现代考古地质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盐资源从古至今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有非常广泛的分布,而这,正是这两个流域能成为华夏文明源头的重要基础条件。

《中国楚菜图志》

曾庆伟 主编

(由长江出版社出版)

当当网有售

出版时间:2023年1月

《荆楚味道》

曾庆伟 著

(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当当网有售

出版时间:2020年6月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旗舰店可直接购买)

作 家

曾庆伟:作家、文化学者,武汉炎黄文化研究会美食文化委员会主任、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特聘教授、湖北楚菜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专家、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专家。已出版《荆楚味道》《味蕾上的乡情》《楚天谈吃》《武汉味道》《武昌老味道》等著述多部。

声明

部分图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请联系。

●楚菜绽放│楚菜大厨教你做:猪肝糊,美味养生羹汤,鲜香滑嫩,暖心暖胃家常菜!

●楚菜绽放│大鱼大肉吃多了!你需要给肠胃减减负!厨师长送你百合脆青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