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到哪去?这是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哲学终极问题。以此命题看待中国历史问题可谓相得益彰,两千年前的楚人面临着不知何处归属的难题,放在新世纪来看,仍是我们需要攻破的课题。
先楚文化是我们历史上灿烂光辉的绚丽章节,然而后世对于楚人文化的了解却大为模糊,对于《清华史》竹简的再研究,使我们逐渐揭开了先楚的绚丽面纱。
楚人何为轩辕后裔?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喾、颛顼高阳。司马迁在《史记》里明确说明,楚人是芈姓季连之后。
2008年,清华大学对于新收录的战国简书进行整理,这是考察中国历史的大事件,几千枚战国简书价值非凡,可作为中国先秦史的佐证与补充。
清华简《楚居》曾被多为专家学者进行释读,开头便提及季连,《清华简·楚居》:季连初降于隈山,抵于穴穷,前出于乔山。宅处爰波,逆上汌水,见盘庚之子,处于方山。
竹简上记载,楚人祖居为“祝融之墟”,楚人是祝融之后,所以季连“ 初降于隈山” 必在祝融之墟附近。
据此,历史学家以及相关学者进行合理推测,楚人迁徙的路线是从河南出发,向西南至淅川一带,再南下到荆山附近的丘陵平原结合部。
楚人先祖穿越大别山,山莽莽、水茫茫,从黄河流域翻越至长江流域,跋山涉水,向周边地区扩散自己的势力,楚人先祖虽经历了数不清的跋涉历史,但从未忘记自己的根源所在,关于祖先的历史遗留,他们从未马虎,烙印在心中。
楚人何以蛮夷自居?
《史记·楚世家》: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曰:“ 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我们上文讲过,楚人是正宗的轩辕后代,那为何要以蛮夷之人自居呢?
从历史上来看,这也多经一波三折之事,鬻熊投靠周文王,熊绎被周成王封为子爵,楚国真正成为了周的诸侯国。
但是,周文王逝世之后,周武王进行诸侯国分封时,却并没有楚国的一席之地,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楚国没有得到周武王的分封,就不能以诸侯国的身份自处。
后来的楚国又居于荒芜之地,贫寒至极,甚至于连祭祀所用的牛都没有,在当时周人的眼中,楚人基本被视为蛮夷,所以楚君熊渠说,我身处蛮夷之地,自是不能和中原之地的诸侯首领称号一样。
此外,熊渠还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册封为王,这在当时实属是大不敬之举,因为只有周王的儿子才可以册封为王,楚人这一行径在当时严重违反了周礼。
如此离经叛道之举,在当时势必要遭到周天子的讨伐,那么,短短两百年的历史之间,为何楚人就由当初听从于周王的恭敬到了后来的反叛地步呢?
这之后的事,或许在楚国准备攻打周边国家的行径中可见一斑。公元前706年,楚国国军率兵攻打随国,这在当时是极大的越权行为,同为诸侯国的楚国无权讨伐其他国家,而楚王熊通给出的答案仅在于,楚国身处蛮夷之地。
而如今诸侯国混战,楚国也想在中原地区的战争中获得一席话语权,楚王无权率兵出征无罪的随国,而之所以率兵发难,只不过是借机让周王承认楚国诸侯国的地位。
楚国先王被周天子当做蛮夷之事一直被楚人铭记心中,他们自知自己只是身处蛮夷之地,他们是正统的华夏后裔,之后因为身处蛮夷之地,便被周王以及其他诸侯王所看不起,这种看不起,不仅是地域上的歧视,更有心理认同感上的蔑视。
楚人是在心理上是接受不了这种称呼的,他们从中原迁移到边远地区,原本是有心理上的优势的,却不想被中原人称作蛮夷,因此,熊绎之后的历代楚君,都在竭力于向中原地区证明,他们并非蛮夷之身。
楚人是否为恶劣的兼并者?
楚人在周夷王时期始称蛮夷,其两次自称蛮夷之后,都伴随着恶劣的率军兼并行为。而这种兼并行为的背后,也不过是想以强权迫使周王承认他们的诸侯国的地位。
《史记·楚世家》: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由此可见,率军出征是楚人改变蛮夷身份的方法之一。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楚人如果想改变他们在周王以及其他诸侯国心中的社会地位的话,无外乎有两条路可走,其一为,强大楚国的军事实力,让周边为之震颤,其二为,学习中学文化礼仪,获得周王的文化认同。
但显然,在当时处于弱势的楚国,无法通过文化认同获得别人的认可,由此,楚人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自身足够强大,才能获得周边其他国家的尊敬和认同。
用武力开疆拓土是他们强大的第一步,仅两百余年的时间,楚国就由最初的五十里封地,开拓成了千里领土,甚至于都不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
楚人这些不屈的战争史,是对周王把他们看做蛮夷的反抗,这是楚人心中的骄傲。
而楚王之所以自称蛮夷,首先是不满于周王的分封,再者是受辱于周王称他们的蛮夷的名号。
楚人心中隐藏着怒火,既然周王认定他们身为蛮夷,那么,他们就要以蛮夷之身证明给周王看,不断开疆拓土,并让自己的后世子民永远铭记着当时所受过的耻辱。
楚人曾抵抗殷商,行至水穷没落处,他们的悲惨壮烈,没有在周王心中获得认可,却获得一个不齿的蛮夷称呼。
他们的屈辱史隐埋在楚国的深宫中,深藏在每一个楚人的心中,只有了解了楚国的历史,才能真正认识到楚王的做法,才能读懂楚王、楚国以及楚人,步步前进、永不退缩,这也正是楚国在后来不断强大的原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