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老北京叫卖,叫卖传承人孟雅男

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北京叫卖”第三代传承人孟雅男

北京是一座文化历史悠久的城市,在岁月中积淀而出的北京文化很大一部分都隐藏在民间。笔者“老北京叫卖”第三代传承人孟雅男借此文追本溯源“老北京叫卖”以飨读者。

老北京叫卖又称货声,俗称吆喝,它是旧时京城社会底层的小商小贩基于北京胡同这一特殊的居住形式,为招揽生意、推销商品和出卖手艺的需要,在街头巷尾之间自发口头创唱的一种带有一定韵律和别样情感的叫卖调,高亢的吆喝、婉转的叫卖调,字正腔圆,有韵有辙,悠扬悦耳,好懂耐听,是老北京风土人情的体现,也是老北京民间文化的一种特色形式。尤其是老北京胡同中的百姓生活,是吆喝产生的土壤和环境。从语言、韵律、内容和反映的传统民俗风情上都具有强烈的京味特征。

老北京吆喝在明代已有记载,至晚清和民国发展至鼎盛时期,老北京五行八作均积累了众多的叫卖调和与之相配合的响器。吆喝中蕴含着深厚的积累,好的吆喝声往往给人以美的享受。明清两代,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四方辐辏之地,商业繁荣,给吆喝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据记载,明代老北京吆喝已成规模。清代内城被八旗占据,汉人非功不得住内城,商业店铺无从立足,内城人们日常生活只能依靠庙会、游商,这进一步刺激了吆喝的发展。

到了清末民初,老北京吆喝发展至最高峰。老北京吆喝反映了历史上北京城居民的生活氛围,既要有规矩又要有艺术性,瞎喊不行。在大宅门前吆喝,要拖长声,既让三四层院子里的太太小姐听见,又要透出优雅,不能野腔野调地招人烦;在闹市上吆喝,讲究音短、甜脆、响亮,让人听起来干净利落,一听就想买!”。

解放后,随着国营和集体经济成分对个体商贩的吸收和改造,老北京吆喝很快趋于绝迹。20世纪80年代以后,作为一种濒临灭绝的民间艺术形式,老北京叫卖逐渐得到发掘和恢复,出现了张振元、张桂兰、臧鸿、马松林、武荣璋、芦志东等一批民间叫卖艺人。2005年,"老北京叫卖艺术团"成立。2007年,“老北京叫卖”被列入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老北京叫卖艺人还被列人东城区及北京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行列。并相继出现了一些以表演老北京吆喝叫卖的民间艺人及以老北京吆喝叫卖为艺术表现形式的文艺表演团队,2022年随着89岁的京城女叫卖大王张桂兰先生的离世,素有著名京城三大叫卖王的叫卖老前辈都以相继离世,老北京叫卖艺术的传承、发展、继承、创新的问题就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本文作者2005年跟随叫卖启蒙老恩师张桂兰联合张振元、臧鸿共同组建了京城第一支以老北京吆喝叫卖为形式的艺术表演团队。从此无论是排练还是演出“老北京叫卖艺术团”都有幸得到了京城叫卖界的各位前辈们的传经授业。现将我所了解的前辈们简述如下:

臧鸿(1932年—2012年)生于北京一个贫困的旗人家里,祖上7代为棚匠。臧鸿9岁当报童,解放前做过小买卖,卖过菜。卖过臭豆腐酱豆腐,解放后在铁路部门当架子工,后进入铁路文工团,说相声、演双簧,研究叫卖艺术,积累收集了170多种吆喝声,为《伤逝》、《开国大典》、《四世同堂》等几十部影视剧配过音。被誉为“京城叫卖大王”。2012年2月,臧鸿在京病逝,享年80岁。2015年3月22日,曾得老舍夫人胡絜青题字“京城叫卖大王”的臧鸿老人在北京玉叶陵园下葬。

张振元我的叫卖老恩师,(1936年至2010年),北京人,被誉为“京城叫卖真人”,系首批崇文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北京叫卖”传承人,曾参加前门大街重装开街仪式,经典叫卖有“玉泉山的水,运粮河的冰,喝在嘴里冒凉风”等。自由因家庭原因张振远先生就辍学跟随父亲做箍桶的生意,并跟随下街吆喝叫卖扒糕凉粉后进入北京二商局作为了一名普通工人,退休后,由重拾起儿时记忆里的吆喝叫卖声,并收徒胡伟、,孟雅男传承非遗老北京叫卖艺术,联合张振元、臧鸿共同组建了京城第一支以老北京吆喝叫卖为表现形式的艺术表演团队,

张桂兰(1933年生人),北京人,在旗,有“京城女叫卖大王”之称,代表作,又解渴来,又败凉,又加玫瑰又加糖,不信您就闹碗儿尝,酸梅汤来,不一味儿,儿时跟随母亲在街面上破烂换取灯,自己有时也沿街吆喝叫卖卖豆纸,从北京煤气用具厂退休后也开始把儿时的吆喝叫卖记忆从新拾起来,收徒孟雅男传承非遗老北京叫卖艺术,并和徒弟孟雅男联合张振元、臧鸿共同组建了京城第一支以老北京吆喝叫卖为表现形式的艺术表演团队,

作为老北京传统优秀文化的叫卖艺术是过去老北京走街串巷的一种做买卖的广告形式,历经百年,在建国后由于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而逐渐消逝。据调查,目前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甚至老胡同里,很难听到这种传统的吆喝叫卖声,而精通这些传统叫卖艺术的人更是屈指可数,以前这些老艺人都是专心精研于自己的技艺绝活儿,在行为上基本上是以个体独立表演为主,由此形成了一些“个体王”,如“香烟叫卖王”、“水果叫卖王”等。

老北京叫卖艺术作为原生态地展现老北京市井生活风俗的一种口头民俗文化,同样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要重点保护的对象。它作为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是对历史的积淀,更有鲜明的老北京文化渗透其中,基于此,对老北京叫卖剧进行深入挖掘和保护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老北京叫卖艺术保护 ,笔者以为,保护老北京叫卖艺术,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如手:

(1)树立正确的保护意识,保护好老北京叫卖艺术的“生态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一些地方政府提出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为此在保护老北京叫卖艺术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其过度开发利用和商业化操作倾向,在叫卖艺术整合,技艺传承上多下功夫,把叫卖艺术和时代风气结合出来,创作出一批新的叫卖艺术作品。

(2)注重保护发掘“本体风格”。对于老北京叫卖艺术来说,需要保护和传承的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而更应该注重这种叫卖艺术本身所具有的“本体风格”。“本体风格”就是不同的叫卖吆喝需要由不同的行为主体来完成,例如剔头一类的活儿需要男性来完成,而卖菜、卖水果一类的吆喝叫卖则以女性居多;同时在叫卖用语上、发音方法上、配合的乐器上,都有很多的不同。因而在传承过程中应当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3)大力保护和发展优秀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传承人的存在为前提而存在的。笔者在这次田野调查中发现这些传承人或年老多病,或疲于应对各种事务,或贫病交加,再有一些会此项技艺的人只是把其当作一种平时的爱好或是谋生手段,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传承人的缺失。再有大部分年轻人受新潮社会思想的影响,都不太愿意学习传承老北京叫卖艺术,目前已知的年轻代传人只有笔者还有臧鸿老人23岁的孙子臧志彪。

(4)营造有利于老北京叫卖艺术发展的文化语境。老北京叫卖艺术不只是会几句简单的吆喝,而是要从这种吆喝声背后本身挖掘出老北京原生态的文化。可以借助政府、社会受众、高校等力量,不断深入推广普及老北京叫卖艺术,让它走出胡同,走出小巷,真正进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去唤起人们对于老北京风土人情的回忆和眷恋。

2.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老北京叫卖艺术保护,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城市经济的高度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准备了土壤,同时全球一体化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再有如经济结构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结合老北京叫卖艺术,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方式更好地发展老北京叫卖艺术:

(1)在充分挖掘老北京叫卖艺术的基础上,打造出一批精品节目。据笔者调查时发现,在所有老北京叫卖艺术展示现场,几乎场场爆满,大部分观众是地道的老北京,也有很多外来游客,他们听到几十年前的声音,倍感亲切,有回到过去的感觉。

(2)资助艺术家创业,促进文化产业化。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老北京民间艺术团和优秀传承人孟雅男在将老北京叫卖艺术市场化的过程中作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成功地将老北京叫卖艺术搬上了舞台,搬上了荧幕,让老北京叫卖艺术走进了校园。

(3)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为老北京叫卖艺术构筑多层次的发展平台。老北京叫卖艺术完全可以在前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适时召开区域性或全国性的论坛,以各种形式充实论坛内容,唤醒各界对于这一传统技艺的重视,为老北京叫卖艺术的发展营利良好的外部环境。

3.基于影视人类学视野下的老北京叫卖艺术保护

影视人类学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建立在人类学和影视学两者结合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近三十年中,中国的影视人类学发展很快,取得了大量成果,同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也凸现出一些认识和实践方面的问题。

当下民俗志记录书写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民俗志内容越来越受到认可,这种记录方式有着直观生动的展示方式,并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通过数字化记录可以将其纳入数据库范畴;但是在具体记录方式上,一定要坚持有着民俗学学科的框架视野下,坚持民俗学的记录意识;同时在记录过程中要保持其真实性、完整性、艺术性,以其通过照片、影像、调研报告、数据库等数字化方式再现还原最真实的民俗现象。结合笔者本次调研的老北京叫卖艺术,笔者以为在记录时要做到直观形象、科学真实、信息完整性等几个方面。

综上,以影视人类学视角来记录老北京叫卖艺术、以文化创意产业来发展老北京叫卖艺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来保护老北京叫卖艺术,三者结合,在保护和发展这种叫卖艺术的时候为它赋予全新的艺术生命力,让它走出低谷,重新绽放。

人物小传:

孟雅男,中国戏曲学院曲艺大专相声表演专业相声演员,编剧、老北京叫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老北京叫卖第三代传承人,(已故京城著名老艺人王学智、已故“京城叫卖真人”张振元及叫卖艺人张桂兰弟子),单琴大鼓第三代传人孙艳芹先生弟子,老北京叫卖艺术团团长,北京曲艺家协会、北京市语言文字协会会员。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洋片艺人,名下弟子包括:孟繁冰、刘六月、谢荣林等。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