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焦正泰 昆仑策研究院
【摘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Z世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新兴力量,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群体在意识形态教育中呈现出独特的群体特征,不仅怀有宏伟的志向,而且在实际行动中积极承担责任,致力于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Z世代大学生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未来,在新时代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及当代青年在此背景下的使命与担当,并思考这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中国的Z世代正经历一个独特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过程。作为新时代中最具活力的群体,他们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经济的高速增长、物质和文化产品的极大丰富以及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同时,他们也是社会转型期所经历的挑战的直接体验者。一方面,他们得益于和谐富足的环境,享受到了平稳的成长条件;另一方面,他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也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尽管Z世代在物质上享有前所未有的丰富,有时被形容为“温室里的花朵”,并且由于与前辈们在传统特征上的差异,有时被误解为“垮掉的一代”,但在他们完成高等教育、面临社会生活和人生规划的关键时刻。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严峻形势,如何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在新时代的宏观背景下,青年作为国家未来的中坚力量和民族的坚实支撑,其意识形态的塑造与稳固,对国家的长期稳定繁荣与民族复兴的宏伟事业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特别地,Z世代的大学生群体,以其思想活跃、观念前卫的特点,成为意识形态教育领域的关键目标群体。
一、Z世代大学生的群体镜像
(一)数字原住民的身份标签
Z世代特指从小就接触互联网和便携式数字技术的第一个代际人群,互联网社会兴起和数字信息技术发展对这一代际人群的观念和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们被称为“数字原住民”[1],其观念与行为必然还为更加广泛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变迁所形塑。他们对新技术和新应用展现出一种天生的亲和力,能够迅速地感知并掌握这些新兴事物。这种独特的身份标识赋予了他们在信息获取和知识更新方面的显著优势。他们不仅能够迅速地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还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和应用新知识。这种能力使得他们在意识形态教育中能够展现出独特的视角和创新能力。他们能够运用自己的数字技能,结合对新技术的敏锐洞察力,提出新颖的观点和解决方案,从而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Z世代大学生的这种特质,不仅为他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多元文化的融合体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Z世代的大学生们被世界各地的文化元素所环绕,这些元素涵盖了从亚洲的传统文化到欧洲的现代艺术,从非洲的部落文化到美洲的流行文化。这种多元文化的接触促使Z世代的大学生们逐渐形成了更为开放和包容的价值观。他们不仅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而且能够在多元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中吸收丰富的营养,从而不断丰富和拓展自己的精神世界。
这种文化融合的能力使得Z世代的大学生们在面对各种意识形态教育时,能够更加灵活和开放地接受并理解不同的思想观点。他们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化视角,而是在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种开放的心态和多元的思维,不仅促进了他们个人思想的成长和发展,也为社会的思想交流和碰撞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可能性。
(三)自我意识与社会责任的觉醒
在微观个体层次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原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当代,Z世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加强他们的思想意识形态教育,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逐步构建完善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并评估其效用,”[2]目的在于助力Z世代大学生树立伟大理想,锤炼谋生本领,培养他们的责任担当精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的积累,Z世代的大学生逐渐形成了独立的自我意识,并孕育了深刻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开始关注社会中的诸多热点议题,并深入探讨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这些年轻人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参与社会事务,致力于为社会公正的实现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贡献自己的力量。”[3]这种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觉醒,为他们在意识形态教育中扮演积极且关键的角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不仅在学术追求中寻求知识,更在实际行动中探求真理,努力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独特风貌。
二、Z世代大学生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角色认知
意识形态教育是指在一定社会,统治阶级通过教育手段传播和灌输一定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政治理念等,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社会成员产生教育影响,使其成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而大学生这一群体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必然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点对象,且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特殊性。
我国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主要以高校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为依托,对大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教育,旨在使其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是一项上层建筑层面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受诸多因素影响。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国际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从未停止;在国内,西方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产物的侵蚀渗透此起彼伏。大学生思想活跃,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且很多大学生存在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了解,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共产主义理想不坚信等问题。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严峻形势,如何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Z世代大学生在新时代对如何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启示。“在新时代的宏观背景下,青年作为国家未来的中坚力量和民族的坚实支撑,其意识形态的塑造与稳固,对国家的长期稳定繁荣与民族复兴的宏伟事业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4] 特别地,Z世代的大学生群体,以其思想活跃、观念前卫的特点,成为意识形态教育领域的关键目标群体。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基层就业创业,为Z世代大学生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实践平台与成长机遇。这一计划不仅促进了青年人才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也为国家的基层建设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与强大动力。
(一)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
在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模式下,学生们往往被定位为被动接受者的角色,他们主要的任务是吸收和记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Z世代的大学生们,他们凭借自己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正在逐步地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者。这些年轻人不再仅仅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而是更加重视主动思考、质疑和批判。他们渴望在意识形态的广阔领域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寻找并确立自己的独特方向。
Z世代的大学生们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成为知识的容器,而是希望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和批判者。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对现有的理论和观点提出质疑。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使得他们在意识形态教育中不再是单向的接受者,而是成为了一个双向互动的参与者。
他们还善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来扩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他们通过网络资源,获取更多元化的信息,从而在意识形态的探索中更加全面和深入。他们不再局限于课堂和教科书,而是通过各种渠道,主动寻找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从个体学习到集体共创
在探讨Z世代大学生学习行为模式的演变时,一个显著且值得注意的趋势在于,这一代学生深刻认识到团结协作对于实现教育目标及个人成长的关键作用。具体而言,在意识形态教育的广阔舞台上,Z世代学生摒弃了传统上可能存在的孤立学习倾向,转而采取一种更加开放和协作的态度。他们主动跨越个人边界,积极寻求与同伴之间的合作机会与深度交流,构建了一个个充满活力与创新思维的集体学习网络。
这一转变在具体实践中表现为多样化的合作形式,包括但不限于集体讨论和项目合作。在集体讨论中,学生们围绕共同关心的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不同观点的碰撞与融合激发了思想的火花,推动了他们共同探索意识形态领域的未知边界。而项目合作则进一步将这种探索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学生们在共同的目标驱动下,分工协作,集思广益,不仅高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更在这一过程中共同创造了知识的增量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集体共创的学习方式不仅在学术层面上带来了显著成效,表现为学习效率的显著提升,还在情感与心理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有效促进了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信任与依赖,从而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团队凝聚力。同时,通过共同努力实现目标的经历,Z世代大学生们还深刻体会到了集体荣誉的珍贵与重要,这种集体荣誉感成为他们未来学习、工作及生活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探索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一贯坚持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应当坚持发展的眼光,根据时代变化与实践发展,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5] 在当今时代新的实践要求下,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也需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Z世代的大学生在意识形态教育方面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更加注重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他们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行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在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获得了更为深刻的体验和认识。
三、Z世代大学生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行为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6] 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交往范围的扩大,历史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历史,每一国家的发展进程都受到其他国家发展的影响。各国深度融合的今天,这种影响表现得更加明显,而中国文明历史的独特性也在交融中进一步凸显。近代伊始,中国历史的民族性问题是在反抗侵略、救亡图存的背景下提出的,正视民族历史是为了保存自身,民族复兴刚刚起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国与世界的双向互动中,中国历史的民族性将作为民族复兴“按下加速键”的强大动力,使之成为融通中国与世界的纽带,表现在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的恢复上。应对文明冲突论的挑战,拿出解决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建立在中国道路越走越阔的成功实践之上:“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7]解决好中国问题,更具有世界意义,需要我们从世界历史的广阔视野中明确中国历史地位,坚定历史自信、掌握历史主动,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最终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8]
(一)成为意识形态的传播者
Z世代的大学生们,作为当代社会中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群人,他们拥有广泛的社交网络和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他们不仅能够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短视频应用以及其他新媒体工具,还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工具来积极地传播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通过这些渠道,他们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朝着健康和积极的方向发展,为社会注入正能量。
他们不仅成为了意识形态的传播者,更是积极地引领着社会思潮。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言论,影响着周围的人,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构建和谐、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不仅为他们自己赢得了尊重和认可,也为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变化和进步。
(二)担当社会责任的践行者
通过对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深度访谈,发现他们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他们普遍认为,参与西部计划是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贡献的重要途径。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他们积极投身教育、扶贫、环保等领域,展现了青春的力量。“国外学者认为而面向社会,Z世代尤其希望通过职业证明自己的价值,具有强烈的职业道德、强计划性和独立性,并渴望得到即时反馈。”[9]
Z世代的大学生们展现出了浓厚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他们不仅在思想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准则,更是在实际行动中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活动。无论是通过参与扶贫帮困、环境保护行动,还是投身于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这些年轻人都能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社会传递正能量和温暖。
(三)勇于创新的开拓者
创新无疑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当前的意识形态教育中,Z世代的大学生们表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观念和框架,勇于打破那些束缚和限制,积极探索新的思想领域和知识体系。这些年轻人敢于挑战权威和现有的学术成果,不断推动意识形态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他们的这种开拓精神不仅为他们个人的成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也为整个社会的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Z世代大学生们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创新表现,体现在他们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和对新思想的追求上。他们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探索和思考,力求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新的结合点。他们敢于质疑现有的权威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推动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创新。这种勇于探索和挑战的精神,使得他们在意识形态教育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社会的进步贡献了新的思想和力量。
此外,Z世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还体现在他们对知识体系的重构上。他们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体系,而是努力拓展新的知识领域,构建更加全面和多元的知识体系。他们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推动意识形态教育的创新发展。这种对知识体系的重构和创新,不仅为他们个人的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整个社会的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总 结
改革永远在路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全面深化改革把舵定向、擘画蓝图,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改革正道谋伟大复兴的历史主动、坚定决心、胆识魄力。通过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也深刻感受到党中央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深谋远虑和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待。
“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10]这一核心议题,不仅是教育的基石性追问,亦深刻贯穿于意识形态教育的每一个维度。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洞见——“教育必须始终服务于人民、助力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巩固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推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1],为教育的宗旨与方向提供了明确指引。在这一宏观框架下,意识形态教育必须坚定不移地坚守无产阶级的鲜明立场,确保自身成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强大工具。
聚焦于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具体实践,我们需深刻领会并贯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教育目标上明确无误,即培养的学生应是具备坚定理想信念、深厚爱国情怀、以及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内容与方法层面,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需精准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不变”是根基,意味着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守无产阶级的政治本色,以及弘扬文化自信、唯物史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核心要义。这些不变的原则与内容,构成了意识形态教育的稳固基石。另一方面,"变"是策略,要求我们紧密关注社会现实的动态变化,特别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的新趋势、新手段与新内容。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敏锐性与灵活性,及时调整教育策略,优化教育内容,以确保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与针对性。通过灵活的调整与部署,我们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识别并抵御错误思潮的侵蚀,坚定其社会主义信念与理想。
中国青年身上有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奉献品质。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的每一个青年,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的推动者,用平凡书写着别样的人生。每一位为祖国而奋斗的青年,都是国家之栋梁,民族之脊梁。他们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12] 的朴实精神,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创造出一件件奇迹。当今时代,“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13] ,人人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撸起袖子加油干”是当代青年的座右铭,他们或躬身于田野,挥洒汗水;或埋头钻研,攻克难关;或守卫边疆,保家卫国;或潜心教育,铸魂育人。
新时代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意识形态斗争的极端重要、不可丢失的战场,无论是高校还是社会都要将此作为核心议题,时刻关注动向,研究落实举措。必须通过多元路径和正确方法教育和引导大学生逐渐地、真正地、彻底地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强大理论武器,用“两个必然”坚定理想信念;用“两个决裂”发展思想;用“活的灵魂”投身实践,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隐蔽渗透和猖獗攻击坚决斗争,矢志不渝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应当主动融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努力汲取知识,强化自身能力,坚持“干”字在前,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干中锤炼意志、提升本领;以“新”字开路,激发创新潜能,大胆探索新方式、新想法,参加创新创业活动;谨记“民”字在心,自觉做服务好青年同学的学生干部,关心同学所思所想所需,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注释:
[1] 何绍辉:《Z世代青年的形成背景与群体特征》,《中国青年研究》2022年第1辑.
[2] 余正台,刘浩:《Z世代”研究的概貌、热点与主题:基于中国知网文献的梳理》,《当代青年研究》2023年第4辑。
[3] 陈红敏:《“00后”大学生个人奋斗的特点与启示》,《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年第4辑。
[4] 陈立:《“90后”“00后”青年群体特征的再审视——以湖北省为例》,《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年第1辑。
[5]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第1版,第21页。
[6]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432页。
[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5页。
[9] Beall G:《 Key Differences between Gen 7, and Millennials》,《Huffington Post》, 2016年第五辑。
[10]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11] 王定华:《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3年第1辑。
[12] 习近平:《干在实在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第44页。
[13] 徐隽,杨昊:《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总书记激励青年奋斗拼搏》,《中国青年报》,2024年5月01版。
(作者系河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本科生;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