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读”与“书”的坚守作者|高子阳 来源|教育研究与评论
本期编辑|守望新教育
高子阳,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2016年度中国推动阅读十大人物。著有《做见识型小学语文教师》《儿童写作教学新论》《儿童创意写作公开课》《与孩子共读共书》《我的课胜过你的》《让儿童爱上写作的12堂公开课》《30天读课标: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记录》《日记十招》等。
读师范时,我特别喜欢搜集楹联。在搜集的上千幅楹联中,尤其喜欢张元济先生的“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我明白了,人只有做好第一件读书之好事,才能去做第二件、第三件及更多件好事。于是,进入师范不久,我就开始借书、读书、买书了。“第一件好事”真的既容易做又难做,容易的是开始读轻松愉快,难的是一辈子要坚持读书。作为始终坚守在一线的教师,我还要带着学生不停地读书,想尽可能多地影响一些人坚持读书。
我发现,读书=“读”+“书”,读书=“读”ד书”。只“读”不“书”不算读书;只有“书”起来,“读”才不会停止。读千本书如果不“书”一篇文、一本书,这样的读书收效甚微;读千本书如果“书”了一篇文、一本书甚至多篇文、多本书,那就是保值甚至增值的。读千万本书,然后“书”尽可能多的文和书,就是真正意义的读书了。所以,我从工作第一年起就开始“书”了,一直到现在,不敢懈怠。
一、
多“读”,为课堂照进一束光
1986年9月,我成了江苏省运河师范学校的中师生。班主任路江通老师教我们《文选与写作》课程。他在第一节课就说:“要想当个好老师,必须读美学。”从小学至师范,这是第一位要求我们读美学的班主任。学校里有栋图书馆,不大,两层,藏书十来万册。我把其中的美学类书,如《美学简史》《谈美书简》《接受美学》《美的历程》《美学散步》《美学》《美学原理》等借出来,硬着头皮,一字一字读。一章读完,不懂;一本读完,还是不懂。读不懂,以后怎么当好老师?我也不敢问别人为什么读不懂,以为是自己笨。
后来,我读了很多教育学、心理学著作,感觉比以前好一点点,但仍有很多内容看不懂。一直到2002年,我读了霍金的《时间简史》《果壳里的宇宙》,扉页上的“懂与不懂都是收获”让我豁然开朗。还好,我没有因为读不懂而放弃。2019年,一本《聪明的笨小孩:如何帮助孩子克服阅读障碍》又让我明白,那时候的不懂,其实就是阅读障碍;现在读懂了一些,是连续多年的阅读让我克服了阅读障碍。
读师范的第二年,学校请陶行知研究会秘书长汤翠英女士给我们做了一场讲座。两个多小时,汤老师声情并茂地给我们讲陶行知的故事。她对陶行知的教育理论、诗歌太熟悉了,张口就来。她说:“作为中国的老师,不知道、不读万世师表孔子、陶行知理论,不知道他们的教育故事,不像他们那样爱教育、爱学生,是教不好书的。”于是,我开始读陶行知,读《论语》。这年暑假,我们学校的“陶研”小组成员一起到南京,参观了晓庄师范学院,来到了陶行知墓前,在杨瑞清、李亮校长创办的行知实验学校听他们的办学报告,真的让人热血沸腾。当时,我默默地告诉自己,要努力做个好老师。后来我到教师进修学校工作,发现学校有一套《陶行知全集》,便一本一本地读。2021年,我买了12卷本的《陶行知全集》,在“双减”政策落地时,我重读这套全集,从中找到了不少实施“儿童创造教育”的灵感。
师范第三年实习期间,我参加了县教研室举办的数学教学研讨会,倾听了十多位特级教师的公开课和讲座,知道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多读多写。这让我明白:一位好的数学老师,也应该热爱读书与写作。
1992年7月,我被调到教师进修学校。学校图书馆挺大,数万本藏书,数百种杂志,足够所有学科教师读。在教师进修学校,因为我的学历是中师,太低,学校一开始没有安排我上课。我找到校长,说自己想教小学数学教法类的课。学校理科教师多,校长没答应。我继续找校长要求上课,校长最终答应可以教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一个不喜欢语文、从未教过语文,把家中语文教研方面的书籍、杂志全卖掉的我,怎么教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但不答应校长,意味着我接下来不可能有课上,矛盾之中,我答应了。
没几天就要走进课堂。走进课堂前要备课怎么办?我的第一反应是读书、读杂志。我把图书馆所有的《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等杂志搬回家,按照《小学语文教材教法》的章节,分类寻找名家文章及案例,每一课时的备课,工工整整写满六页纸。备课纸的背面,我还贴了从报刊上剪下来的教学案例。我连续200天每天晚上看一堂录像课,研读了所有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纲要。周一至周五,我给六个在校中师班上课,周末、暑假给中师函授班学员上课。在教师进修学校工作的第一年,我把《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教了20遍。12个年头,这本书被我教了150多遍。每教一遍,我都会在里面增加新的内容。我不想让自己的课堂一成不变。教务处对教师进行考评,因为我准备充足,课例鲜活,学员们连续多年给予我“100%的真喜欢”的“奖赏”,让我欣喜不已。
2003年春天,因为新教育实验,我从苏北来到了苏南,由教教师转向教小学生。33岁的我,第一次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教授对象一下子从教师切换为小学生,一时半会儿真的转不过来。第一个星期上课,每节课我都大汗淋漓:改作业的“对号”得规规矩矩地多打,不能一题打一个大对号;作文要眉批不少于三处,总批不少于三行;一篇课文教1—3课时,要教透彻;背诵、默写每天都要有,因为语文试卷上有20多分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学生每天都要做很多题,根本没有时间多读书。面对这种情形,我教《小学语文教材教法》150多遍的经验感觉瞬间被清零,我从报刊上摘来的精彩教学案例仿佛全部失去了价值。
磕磕碰碰教了一个学期,教得比较累。怎么办?恰逢学校让我负责新教育实验“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两个项目,我觉得我的课堂可以从学生的读书写作开始。就这样,我在班里做起了“让100%的学生热爱读写”的项目。在比较阅读中,我发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400万字的阅读量要求并不高。由此,我提出了“九年应该读4000万字”的理念。我算了算,若每本书10万字,400万字的阅读量,就是九年读40本书;4000万字的阅读量,就是九年读400本书,一年读50本书就可以超额完成任务。我又算了算,每天拿出20—30分钟读书,一周就可以读完一本10万字的书。据此,我打算投入“每周读一本书”的实验。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陆续买并读了四五千本图画书、2000多本桥梁书、近千本100—200页的经典童书。语文课上,我每天都会空出10分钟大声读书给学生听。从2004年至今,我已经给所教过的学生读过1000多本童书了。只要是我的午自习,我都会读书给学生听。我尽可能不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而是让他们到家再用30—40分钟读整本书。我所带的班级,都轻轻松松超额完成了我拟定的阅读任务,学生也都喜欢我的语文课。因为大量的童书进入课堂,课堂里便有了光,课堂便亮堂了起来。
2012年,我读到了《美国中小学国家共同核心标准》,知道他们规定小学六年每位学生要读1404本书。1404本书,其中有1000本书是图画书和桥梁书,400多本书是较厚的书。面对这一数据,我提出并在班级里开展了“1525+N”多读多写实验。这里面的“1”,是指第一学段读1000本图画书+N本自由选择的桥梁书;第一个“5”,是指第二学段读500本桥梁书+N本自由选择的100—200页较厚的书;“2”指第三学段读200本100—200页较厚的书+N本自由选择有一定难度的书;第二个“5”,是指第四学段至未来,努力做到每年读50本书。如此,就能保证小学六年读完1700本书。读这些书,没有学生叫苦叫累,而这些书,也让学生的小学生涯充满光亮。
不知不觉来江南工作二十多年了。这二十多年里,我买了一万多本书。为了教好学生写作,特别是创意写作,我用二三百本写作学类图书武装自己。为了教好学生读好图画书,我把国内能买到的涉及图画书理论及教学的图书都买到并一一读完。由此,我知道了什么是好的图画书课。为了教好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我找到了与所有课文对应的图书,并一一购买阅读。于是,我知道如何以“一文一书”“一文多书”“一篇课文就是一门课程”的思维教好课文。为了教好教材中的《快乐读书吧》,我购买阅读这44本图书,做了深度思考。为了教学生写好日记,我买了200多种日记类的图书阅读。自此,我知道了怎么教才能让学生爱上写日记。
我带着学生开展“读书等身”活动,激励学生不间断地阅读——每学年结束,将这一年读过的书与自己合个影,每年拍一张,拍至18岁。我先在自己带的班做,后来在全校推广。2019年4月18日的《人民日报》,以《这里有群“读书等身”的孩子》报道了我的这一尝试。当天的“学习强国·江苏平台”全文转发这篇文章,全国有2000多家重要媒体陆续转发。现在,全国已有很多学校带着学生玩“读书等身”的活动……读书,让学生双眼灼灼生光;读书,让课堂灼灼生光。
顺便提一件给家长做读书培训的事。我从2008年开始做“高端阅读:应从一年级开始”的主题培训。培训中,我将“阅读习惯,要从小培养”“不要一本一本地买书给孩子,要一套一套、几十本几十本地给孩子买书,要给孩子建立一个千本书的家庭图书馆”“要陪伴孩子读书,陪伴至18岁都不算多”等阅读理念传递给家长。全国有数十万名家长接受了我的培训,接纳了我的建议。每一年的这一课堂规模很大,大家齐聚一堂,兴奋不已。
因为爱读书,我有幸入选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公布的“2016年度中国推动阅读十大人物”名单。这算是意外收获,又让我更爱读书。
二、
多“书”,让教学生涯充满幸福感
工作第一年,我写教案。我设计了八开、表格式的备课纸,自己用铁笔、蜡纸、钢板刻好,用手推油印机一张张印好。一课时一张,正面用黑色钢笔写上课内容,反面用红笔写反思。我白天上课,晚上写反思,绝不拖拉。我没用规范的备课本,校长没有批评我。第二学期中期,局长带队来学校检查教学工作,发现了我的备课本,带走了。没想到他多次在大会小会上表扬我的备课,还专门给我发了一张盖有教育局章的“最佳备课奖”。这是我人生第一张教育局颁发的获奖证书。
读《小学生数学报》等学生类报刊之后,在女儿出生的第二周,我写的《一道工程类应用题的三种解法》——一篇400多字的小文章,发表在《小学生数学报》上。拿到稿费、样报时,我感觉自己被幸福溢满。文章很短,却像刚出生的孩子,给我带来了别样的美好。我一遍遍地读着这篇豆腐块短文,像读着女儿一样。一直到现在,每发表一篇文章,我都有迎接新生儿出生般的兴奋和激动。
有了第一篇小文章的发表,就会有第二篇、第三篇等系列文章发表。工作第三年,我把200道融入巧妙解法的数学题整合在一起,做了分类,汇编为《小学应用题巧解200例》,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23岁的我,看着新华书店里卖着我的小书,尤其听闻该书被印刷20多次,心里再次写满幸福。
有人说,整天写文章,课肯定上不好,分数也考不好。对此,没有必要争辩。我每学年教两个班的数学,连续三年排名乡镇第一、第二。教育写作,怎么可能会影响成绩?
我工作的第一个十年教小学数学、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两门课程,所写的文章都与数学题巧解、数学家介绍、数学教学反思、家庭教育有关。虽然教了百余遍《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我却不敢写语文教学方面的文章——自信心不够。1996年,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问世。我从人教版、苏教版两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选了不少课文,每天让一位学生从字、词、句、段、篇的角度简单分析课文,说阅读课文后的大概思考。这个学生说,我和其他学生听与评。听着听着,我又去翻了其他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发现不少选文都重男轻女。于是,我写了一篇千字文《课文选文莫“重男轻女”》,后来发表在《江苏教育报》上。这算是我教学人生的第一篇语文学科类文章。
20世纪末,我国有一次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大讨论。这次讨论对我国21世纪的语文教学影响相当大。我读了报刊、网络上能找到的相关专家文章,结合百余遍的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之经验、数百节录像课感悟以及到学校听课感受,写了一篇4000字的论文《跳出语文教语文》参与讨论,没想到竟被发表在2000年第5期的《人民教育》上。这是我工作以来写得最长的一篇语文教学论文。这篇文章的发表,让我喜欢上了语文教学,喜欢上了语文教育写作。而“跳出语文教语文”后来也成了我的教学主张。2014年,我总结了15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以《跳出语文教语文》为题,写了一本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2021年,我又以“跳出语文教语文”为主题,总结了我20年的教学成果,参加江苏省教学成果奖评选并获奖。这让我明白,一个想法,只有通过较长时间的实践,才能证明其是否合理,有多少价值。
除了在读书、教学中写文章,我还研读课程标准写文章。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实验版)》颁布实施,我读了不下百遍,先是写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存在问题浅探》,一周后刊发于《成才导报》,整整一版。文中谈了三个问题:一是教师需不需要解读课程标准,二是目标制定的力度不够,三是“具体”与“模糊”之规定要更科学。此文一出,引起了全省很多专家与教师的关注。半年时间,近20位专家参与讨论。阅读、思考专家言论,我继续琢磨,一个个新的问题跳了出来:“语文课程标准应该有什么样的读者群?”“学习语文的‘兴趣’怎能只重视激发?”“怎能没有‘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的评价?”“20部茅盾文学奖作品,有一部适合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读的吗?”“整本书阅读需要大量的时间,离不开教师指导,课程标准能不能提供系统的、可操作的建议或要求?”“第二、三学段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在40分钟写400字?”……一万六千字码好,《中国教育资讯报》(现在的《中国教师报》)分三期连载,《课程·教材·教法》等杂志转载。
后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实施,多处吸纳了我的建议:有了字表,不再让教师推荐茅盾文学奖的作品给学生读了,没有“40分钟写400字”的要求了……再反复读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我又从“应该根据年段设置目标和内容”“汉字的活性教育、精细思维不能缺失”“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该从400万字变成4000万字”“别叫‘写话’‘习作’,直接叫‘写作’更好”“写作研究的新成果、好做法,课程标准不能拒绝”“不能淡化文体,语感的培养不能少了精准的文体要求”“诗歌、剧本、研究报告等文体写作严重缺失”“课内习作、课内外作文的意义没有界定清楚”“仍然使用的8处‘提倡’、多处‘建议’值得深思”“要编多少篇课文才算合适、科学?”“背诵优秀诗人作品240篇(段)是科学、进步,还是落后?”“语法修辞等知识不是猛虎”等方面陆续写了系列文章,先后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师》《教师教研周刊》《小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等杂志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实施后,我发现我的若干建议也被吸纳了。我又连续30天多角度地研读2022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写成了《30天读课标: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记录》一书,由济南出版社出版。
在自己热爱写作的基础上,我开始研究如何让学生热爱写作。通过20多年的实践与思考,我探索到了“八法并进”的思路。“一法”:多读书。凭我的经验,小学生一般读完近2000本书,就会爱上读书,爱读书的学生不会害怕写作。“二法”: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写“书”,自由写图画书。“三法”:用大量的图画书创意来引导学生写作,一学期围绕一组主题图画,书写一个学期的主题日记。八个学期八个主题,能让学生爱上写作。“四法”:用写长文章的思维引导学生写作,即用多种方法把文章写长,写得越长越好,不要怕有错别字,不要怕有不通顺的句子等。“五法”:启用大单元“先写后教”变序教学,让每位学生写出合格满意的一篇又一篇课内习作。“六法”:开展班级“百千万页日记写作工程”,师生共写,看看小学毕业时师生能完成多少页日记,每个人分别贡献了多少页日记。“七法”:从写作智慧的角度研究一至六年级的课文,即找到每篇课文深藏着的写作智慧,用名家的写作智慧引导学生写作。“八法”:抓住诗歌、日记、书信、读后感、剧本、故事、观点文、研究报告等文体,有序开展写作。“八法并进”于课堂,启发我完成了一篇又一篇文章,也让我教的学生真的做到了90%以上喜欢写作。
我也喜欢鼓励和带着其他教师写。广东有位年轻教师,在我的鼓励下开了公众号,每天写千字文。第一年,这位教师写了500多篇千字文,投稿若干,只发表了7篇。她发短信给我,说这个比例太低了。我告诉她,我发表了11年的千字文,才发表了一篇长文章,继续写下去,一定会有长长的精彩。如今的我,每年都会有几篇万字左右的长文章发表。“拉长幸福”,对于像我这样笨笨的小学语文教师来说,的确需要二三十年的历练。
我的前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高林生告诉我,很多教师评上特级教师后要不了多久就被人忘记了;只有不停止思考,在课堂上继续实践,甚至退休了还能书写教学,才是真正的特级教师。我想做真正的特级教师。于是,我在一线继续书写自己的课堂。我给自己拟定了“每年撰写或出版一本书,每年公开发表20篇文章,每年上内容不重复的公开课不少于10节,每年做内容不重复的讲座不少于10场”的小计划,如今都超额完成了。我觉得,教育写作是为了让自己成为明白之师,是为了所教的学生能健康成长。在我的教育写作中,可以说每一篇文章都有一种责任在里面,或大或小。
2017年3月20日(国际幸福日),我以“第一语文”之名申请了写原创文章的公众号。从这天开始,我坚持日日更新。到现在,我已经完成了近2000篇原创文章。常有朋友问我:“哪有那么多东西可写?”我的回答是:“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太有创造性了。只要你教了,就写教;只要你学了或引导学生学了,就写学;只要你做了,就写做……教、学、做不停,就有东西可写。”我还想说的是,只要你读过克莉·梅杰斯的《写作是什么:给爱写作的你》,就一定知道“所有的阅读甚至是纯粹娱乐性的阅读都能算得上创作。只要你在阅读中或者阅读后问问自己:‘为什么我这么喜欢这篇文章?’又或者‘为什么我对这本书的喜爱只到230页为止?’又或者‘为什么它在中间写得很勉强,后面又好多了?’又或者‘为什么这本书的后面和第一章的预示不相符?’如果你有这些疑问或者任何与此书相关的写作手法的疑问的话,那么,我的朋友,你就是在创作。”这段话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读书了,产生了问题,就是创作了。所以,打开书,创作就会发生,你就有东西可写。
我经常鼓励年轻教师从写一篇一篇的文章向写书过渡。有教师跟我说自己真的不会写书。我跟他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和经历:
只要坚持把每天做的、每天的思考写出来,数年不停止,那么多的文字组合成书,真的不难。我的《小学数学应用题200例》是由200道题的巧妙解法组成的,这类书你也能写!其他专著的形成也并不难:1999—2000年,《小学生阅读报》连载我的22篇“21世纪中国孩子应该具备的素质”系列文章,后来我把这些文章不断充实拉长,就形成了专著《21世纪中国学生的素质》。2000年10月,《江苏教育》发表我的《组合质变:小学习作高效率教学实践》一文,之后我从不同维度解读、深化、拉长这篇文章,专著《小学高效率习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组合质变教学法》就问世了。2011年,我把带着学生读童书、读童诗、练表达、学写作的过程做了梳理总结,形成了“写给讨厌写作的学生”系列图书。2012年,我把十多年关于儿童写作的文章做了优化完善,完成专著《儿童写作教学新论》。2014年,我重新审视自己教过的课,找出了最满意的12堂,完成了专著《我的课胜过你的》。2015年,我把自己上过的19堂儿童创意写作课“组装”成了专著《儿童创意写作公开课》。2017年,我将自己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写成专著《与孩子共读共书》,作为结婚礼物送给女儿。2020年,我把自己教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12堂写作课,汇成专著《让儿童爱上写作的12堂公开课》。2022年,我把自己多年教学日记的体会写成《日记十招:特级教师高子阳教你轻松写日记》……实际上,每一年你肯定都能找到一两节自己非常满意的课;十年后,把这些课整合起来,就是一本好书。每一年你可能都会有一个想法,将这个想法先变成一篇小文章,然后一边实践一边思考,让这个想法无限“胀大”,就又有一本书了。这样的书,所有的老师都能写。
写课题、写项目也是教师“书”的一项基本功。工作至今,我也“书”过几个课题与项目。我到教师进修学校工作两年后,校长见我挺爱思考,还月月有文章发表,便派我到南京参加课题培训。这一周的培训,让我对课题有了不少想法。头几年,囿于学历和职称,我协助学校的几位教师写结题报告,居然成效还不错。2000年,我评上讲师职称,可以做课题副主持人。我申报了省教育厅课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合理配置农村小学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两年时间,我对3500名农村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写出了近2万字的调查报告,并带着课题组成员完成了12本继续教育教材的编写。这些成果,让我获得了江苏第二届树勋教师教育科研奖。2003年春天,我参与的“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项目,让我写出了多项成果。2004年底,我参与了教育部规划办的子课题“让使用苏教版的学生100%的喜欢写作”,写成的《让100%的学生喜欢写作》分别发表于2005年第7、8期《人民教育》;“让100%的学生喜欢写作”系列研究成果发表于《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08年7、8期杂志专辑上。这一系列成果还让我获得了2010年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1年江苏省第三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2011年,我申报的教育部规划办子课题“让全体学生爱上汉字、爱上读写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获得了2013年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6年江苏省第四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收获两个课题成果期间,我发表了300多篇文章,出版十多本书,并多次获得省级教育科研奖、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反思自己写课题、写项目的过程,路漫漫,但幸福感满溢。
我读过数学家陈省身与吴文俊的故事:
1946年7月,吴文俊拜陈省身为师。陈教授把他带到图书馆,让他在那里读书,就不闻不问了。直到1947年的一天,陈教授突然对吴文俊说:“你该还债了!”吴文俊说:“我这一年没借过人家的钱。”陈教授说:“你这一年看了人家那么多的书,就是欠了人家的债!”“怎么还债呢?”吴文俊问。“书中正确的,你要坚守。发现书里有错误,你要给改正确了。你不能只看别人的书,自己也应该写书了。这就是还债。”陈教授所说,让吴文俊恍然大悟,从此走在“欠债”“还债”的道路上。吴文俊是我国第一位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教授。在他活着的时候,据说他是世界上读书最多、写书最多的数学家。
作为教育人,只要我们读书不停,就是“欠债”不止,“还债”必行。作为教育人,始终在一线,坚持“读”与“书”,是我的“欠债”“还债”之路。
本文刊发于《教育研究与评论》(综合)2024年6月刊。封面图片来源于“千库网”。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帮助师生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 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 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继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