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央视感动中国出炉,惨遭网友集体不买账:十个人没有一个感动我!

2024年4月,央视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却意外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争议风暴。

往年总是能引起全民共鸣的“感动中国”,今年却遭遇了网友们的集体“不买账”。

一时间,“十个人没一个感动我”的声音在网络上此起彼伏,让这个原本温暖人心的评选活动陷入了尴尬境地。

回顾“感动中国”的初心,这项始于2002年的评选活动旨在选树时代楷模,传播社会正能量。通过讲述平凡人物的感人故事,激发全社会的道德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过去的20多年里,“感动中国”确实成功地完成了这个使命。每年的获奖者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他们的事迹年复一年地温暖着全国观众的心。

然而,2024年的评选结果却让许多人感到困惑。获奖的10个人物中,有多位是在各自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知名人士,比如奥运冠军、著名演员、科研专家等。

以张雨霏为例,这位游泳运动员在东京奥运会上为中国队夺得2金2银的成绩固然令人赞叹,但却让很多观众感到与“感动”二字有些距离。

这份名单公布后,立即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许多网友表示,虽然这些获奖者都很优秀,但他们的事迹似乎更多地体现了“成功”而非“感动”。

有网友评论道:“这些人确实很厉害,但他们的成就更多是职业范畴的,跟普通人的生活距离太远了。”

还有人说:“以前的感动中国都是讲述普通人的感人故事,现在怎么变成成功人士表彰大会了?”

面对这样的争议,我们不得不思考: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感动”?

回顾往年的“感动中国”获奖者,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点:他们大多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或是在危难时刻展现了无私的大爱。

这些事迹之所以感人,正是因为它们体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无私、奉献、勇气和坚持。

比如2019年的获奖者黄文秀,她放弃城市的优越生活,回到贫困的家乡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为脱贫攻坚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她的事迹之所以感人,不仅仅是因为她的付出,更是因为她选择了一条艰难但有意义的人生道路。

相比之下,今年的获奖者虽然成就卓著,但他们的事迹似乎更多地体现了个人能力和职业成功,而非那种能够引发普通人共鸣的精神力量。

这种变化可能源于多方面的原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导致评选标准的潜移默化,媒体报道的倾向性影响了评选结果,评选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精英化”倾向等。

从网友们的反应来看,公众对“感动中国”的期待似乎并没有太大改变。人们仍然希望看到那些来自基层、来自普通生活的感人故事。

一位网友这样表达自己的看法:“我们需要的是那种能让人觉得我也可以做到的感动,而不是遥不可及的成就。”

面对这场争议,“感动中国”的主办方也许需要重新思考评选的方向。

参考信源:环球时报 2024-4-8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揭晓!颁奖辞来了!

回归初心,重新聚焦于那些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平凡英雄,或许是化解当前争议的一个可行方向。

这不仅意味着要扩大评选范围,深入基层发掘默默无闻但事迹感人的普通人,还要调整评选标准,在考虑个人成就的同时,更要注重事迹背后的精神内涵和社会影响。

增加公众参与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向。通过引入更多的公众投票环节,让普通人的声音得到更多体现,可以使评选结果更贴近大众的期待。

在宣传报道中,更多地突出人物事迹的细节和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让观众能够感同身受,也是提升感动力的有效方式。

“感动中国”这个品牌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它不仅仅是一个评选活动,更是一面映照社会价值观的镜子。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更需要那些能够温暖人心、激发善意的故事。

正如一位资深媒体人所言:“真正的感动,应该是让人看到希望,看到人性的光辉,看到自己也可以成为更好的人的可能性。”

因此,未来的“感动中国”,也许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它不应该仅仅是一个表彰成就的舞台,而应该成为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

通过讲述普通人的非凡故事,激发全社会的道德情操,传递向上向善的力量。

这次“感动中国”评选引发的争议,其实反映了公众对于社会价值观的思考。

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人们更加渴望精神层面的滋养。

真正的“感动中国”不应该只存在于一年一度的评选中,而应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感动中国”的主角,通过自己的行动传递温暖,影响身边的人。

让我们期待,未来的“感动中国”能够真正回归初心,继续传递那些来自平凡生活中的感人故事。

同时,也希望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传递善意,让感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温暖、更加美好。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与其抱怨没有感动,不如自己去创造感动。”这或许就是这次争议给我们的最大启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