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是一种原发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性疾病,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部位发生搏动性头痛,并伴有畏光、恐声、恶心、呕吐等症状[1-2]。全球范围内偏头痛发病率高达15%,为全球第2大致残疾病[3-4] ,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负担已成为公共健康问题。偏头痛病因复杂,现代研究显示偏头痛发生主要涉及神经元异常兴奋、神经源性炎症和血管扩张等生物过程[5-6] ,但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西医治疗偏头痛包括急性发作期治疗与发作间期预防性治疗,前者旨在控制症状,后者则多以减少发作频率、缩短发作时间为目的[7] 。临床用药包括镇痛剂、止吐剂、双氢麦角胺或曲普坦类药物,容易引起血管收缩、药源性头痛,且不适用于心绞痛、冠心病或未控制高血压的患者,具有较大局限性[8] 。
偏头痛属于中医“头风”范畴,随着《偏头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中国偏头痛中西医结合防治指南(2022 年)》等指南陆续发布[9-10] ,偏头痛已逐渐成为中医药临床治疗的优势病种。都梁方源于宋代王璆集民间验方所著《是斋百一选方》[11] ,由白芷研末加炼蜜制丸而成,主治偏正头痛。后人在此基础上加入川芎作为臣药,以4 ∶1 的质量配比制成蜜丸剂(《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12] ),能散风止痛,主治感冒风寒、头痛眩晕、鼻塞不通、身热倦怠。方中白芷、川芎均为祛风止痛要药,白芷辛温发散、芳香走窜,善入头部祛风散寒、通窍止痛,多用于眉棱骨痛,治阳明经头痛,为君药;川芎乃血中之气药,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中开郁结,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臣药。二药合用共奏祛风散寒、活血止痛之效,是临床治疗偏头痛的经典药对[13-14] 。《中国药典》2020 年版[15] 收载的以其开发制备的都梁丸、都梁软胶囊、都梁滴丸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偏头痛[16] ,但其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晰,且鲜有研究。
中药复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其药效作用是多种化学成分的协同参与,导致中药研究的复杂性和高难度[17]。随着网络药理学、系统生物学、机器学习等生物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系统观念和整体网络背景下探究中药复方的治病机制成为可能[18]。机器学习中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random walk with restart,RWR)常用于图论和网络分析,可模拟网络中的随机游走过程,控制重启概率调整游走行为,采用矩阵运算计算每个节点与起始节点之间的得分向量[19-20]。RWR算法考虑多个替代路径和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的全局拓扑结构,相比其他算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精度的预测,将其用于中药研究可以评估中药、成分群对疾病网络的影响程度,实现成分群到单味中药、复方的量化分析,有助于理解中药成分群协同参与疾病生物网络的作用机制[21]。
本研究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中药成分群为核心,疾病生物网络为切入点,整合中药网络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构建多层次生物网络探析成分群协同机制[22]。基于RWR算法构建“中药-成分群-成分-基因-生物过程-疾病网络”,解析都梁方成分群与偏头痛之间的潜在生物学联系,预测都梁方成分群协同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为都梁方临床治疗偏头痛和基础研究奠定基础,并为利用网络技术和机器学习解析中药复方药效作用机制提供新思路。
1 方法
1.1 都梁方活性成分群分类及靶标基因获取
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https://www.tcmsp-e.com)收集都梁方的化学成分,设置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OB)≥30%,类药性(drug-likeness,DL)≥0.18,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报道整理纳入都梁方活性成分[23-29],将其进行成分群分类用于后续分析。将筛选出来的成分导入生物信息学分析数据库[BATMAN-TCM,http://bionet.ncpsb.org.cn/batman- tcm/index.php,设置“药物-基因”间相似性得分(score cut off)≥20、调整的P值(adjusted P-value,Padj)<0.05]、本草组鉴(HERB,http://herb.ac.cn/)、瑞士靶标预测数据库(SwissTargetPrediction,http:// swisstargetprediction.ch/,probability>0)收集对应靶点。将收集的活性成分靶点导入UniProt数据库(https://www.uniprot.org/),物种选择为智人(homo sapiens),获得蛋白质对应的官方基因名称,即为靶标基因。
1.2 偏头痛生物过程聚类分析
以“偏头痛”为关键词,综合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https://genealacart.genecards.org/,score>2 )、功能基因集数据库(GSEA ,https://www.gsea-msigdb.org/ )、基因疾病关联数据库(DisGeNET ,https://www.disgenet.org/ ,score >0 )、人类孟德尔遗传综合数据库(OMIM ,https://www.omim.Org/ )、比较毒物基因组数据库(CTD ,https://ctdbase.org/ ,score >30 )、药物银行数据库(DrugBank ,https://www.drugbank.Ca/ )6 个数据库收集偏头痛相关基因,将偏头痛靶标基因导入Metascape 平台(https://metascape.org/ )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 ,GO )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 ,BP )富集分析,得到偏头痛相关的所有生物过程,并通过Cytoscape 3.9.1 软件进行聚类分析。
1.3 都梁方成分群治疗偏头痛生物过程富集及协同作用初步分析
将收集的各类成分群靶标基因分别导入Metascape 平台进行GO 生物过程聚类分析,对比排名前20 的GO 生物过程与偏头痛相关生物过程,初步分析不同成分群配伍的协同作用。
1.4 基于RWR算法和生物过程网络的都梁方成分群协同治疗偏头痛定量分析
首先基于RWR 算法计算偏头痛各类生物过程、都梁方各组(复方、单味药和成分群)与随机对照组对偏头痛PPI 背景网络影响的得分向量;然后分别将随机对照组与都梁方各组同偏头痛各类生物过程得分向量进行Pearson 分析;最后基于Z 得分计算公式以随机对照组的Pearson 相关系数为参考刻画药物与疾病之间的显著性,并分析都梁方成分群协同治疗偏头痛的关键生物过程、关键成分群[30-31] 。
1.4.1RWR 得分向量计算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 从uniport 导出的20 270 个人类基因中随机抽取100 组作为随机对照组(每组1 000 个基因)。在STRING 平台(https://stringdb.org/ )导入偏头痛相关基因获得偏头痛PPI 网络,并以此为背景网络,以各个偏头痛生物过程的基因为种子节点,应用RWR 算法计算偏头痛生物过程的得分向量(disease scores )。同理,计算都梁方各组与随机对照组的得分向量。具体公式如下。
t为游走次数;P 为加权PPI 网络的列标准化邻接矩阵,表示网络中2 个节点之间的连接强度;x0 为种子节点强度的初始向量;r 为重启概率(重启概率设置为默认值0.75 )
1.4.2Pearson 相关性分析将“1.4.1 ”项中各组得分向量导入IBM SPSS Statistics 25 中采用Pearson 相关性分析量化受偏头痛生物过程影响和受都梁方各组、随机对照组影响的偏头痛PPI 背景网络重合程度,衡量都梁方各组与偏头痛的相关性。
cor代表Pearson 相关系数,Scores 代表基因的网络影响得分
1.4.3Z 得分显著性分析以随机对照组的Pearson 相关系数为参考,计算药物与不同生物过程的Z 得分(Zscore ,Zscore 越高显著性越强,且绝对值大于3 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综合分析都梁方复方、单味药的Zscore ,其中排名靠前的生物过程即为关键生物过程;基于关键生物过程分析各成分群的Zscore 判断成分群与各类生物过程的显著性及成分群之间的协同作用,并筛选关键成分群。
Zscore =(相关性-µ相关性)/σ相关性
µ相关性代表随机对照组Pearson 相关系数的均值,σ 相关性代表随机对照组Pearson 相关系数的标准差
1.5 都梁方核心成分群协同治疗偏头痛关键生物过程网络构建
在STRING 在线平台导入生物过程与成分群的交集靶点,得到“成分群- 靶点- 生物过程”PPI 网络。在Cytoscape 3.9.1 中,运行MCODE 算法得到“成分群- 靶点- 生物过程”PPI 核心子网络,综合度(degree )、最大团中心算法(maximal clique centrality ,MCC )、最大邻域分量算法(maximum neighborhood component ,MNC )3 种算法从核心子网络中筛选关键靶点。对关键靶点采用Network Analyze 算法,以degree 值≥5 为指标筛选成分群的关键成分,并绘制“关键成分群- 关键成分- 关键靶点- 关键生物过程”PPI 网络。
1.6 分子对接
对“1.5”项中得到的关键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判断结合的稳定性,进一步筛选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在RCSB(https://www.rcsb.org/)中获取靶点的蛋白质PDB结构文件,在Pubchem数据库(https://www.ncbi.nlm.nih.gov/pccompound)获取成分的SDF 3D结构文件,利用CB-dock2(https:// cadd.labshare.cn/cb-dock2)工具对蛋白质进行去水分子、去金属离子等操作,并计算结合能评分(结合能显示为负数,数值越小代表结合越稳定)。
2 结果
2.1 都梁方活性成分群分类及靶标基因获取
从都梁方中筛选出29个成分,其中川芎12个成分,白芷18个成分,二者共有1个成分。将29个成分分为6类成分群:苯酞类、生物碱类、香豆素类、有机酸类、甾体类、酯类(图1和表1),各类成分群靶标基因数量分别为95、52、284、132、46、85。川芎、白芷靶标基因数量分别为277、351,去除重复靶标后2味药共有486个靶标基因(图2)。
2.2 偏头痛生物过程聚类
共收集偏头痛相关基因1 464 个,去重后得到1 401 个基因。将其导入Metascape 平台进行GO 富集分析得到168 个偏头痛相关生物过程,根据生物过程相关性,在Cytoscape 3.9.1 软件上将其聚类为5 类(图3 ):对外源性刺激的反应(41 个)、炎症与免疫反应(31 个)、血液循环(38 个)、突触信号(28 个)、离子转运(30 个)。
2.3 都梁方成分群治疗偏头痛生物过程富集及协同作用初步分析
分别对都梁方6类成分群进行GO富集分析,对比各成分群排名前20的生物过程与偏头痛的相关生物过程(图4 )。从偏头痛生物过程角度分析发现所有成分群均参与调节“对外源性刺激的反应”,且生物碱类、香豆素类更为主要;参与调节“炎症与免疫反应”的包括生物碱类、香豆素类、有机酸类、苯酞类和酯类,且有机酸类更为主要;参与调节“突触信号”的包括香豆素类、苯酞类和甾体类,且苯酞类更为主要;参与调节“血液循环”的包括有机酸类、苯酞类、甾体类和酯类,且有机酸类更为主要;都梁方成分群所参与的生物过程中仅有3 个生物过程属于“离子转运”,表明都梁方成分群对其作用最不明显。
从都梁方成分群角度分析发现香豆素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甾体类和酯类均集中作用于“对外源性刺激的反应”,但甾体类和酯类的作用相对不明显,苯酞类主要作用于“突触信号”,各类成分群之间既有共同作用的生物过程类别又各有侧重,实现协同治疗偏头痛。
初步分析可知香豆素类、有机酸类与生物碱类主要协同作用于“对外源性刺激的反应”“炎症与免疫反应”;香豆素类与苯酞类主要协同作用于“突触信号”;有机酸类与苯酞类主要协同作用于“血液循环”。香豆素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与苯酞类是都梁方作用于偏头痛相关生物过程最主要的成分群,都梁方成分群在“离子转运”方面的作用相对较小,而“对外源性刺激的反应”充分体现了成分群的协同作用,是都梁方成分群影响最广泛的一类生物过程。
2.4 基于RWR算法和生物过程网络的都梁方成分群协同治疗偏头痛定量分析
进一步采用RWR算法分析成分群协同对偏头痛生物过程的影响。首先对各组RWR得分向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都梁方与偏头痛的相关性强(表2和图5),然后以随机对照组为参考计算各组Zscore。都梁方、川芎、白芷的Zscore均大于4,表明都梁方与偏头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生物过程排名为对外源性刺激的反应>炎症与免疫反应>血液循环>突触信号>离子转运,排名前4的生物过程Zscore 相近,“离子转运”的Zscore 则相对较低,故推测都梁方治疗偏头痛的关键生物过程为“对外源性刺激的反应”“炎症与免疫反应”“血液循环”“突触转运”。
基于关键生物过程分析不同成分群的Zscore 发现:生物碱类、香豆素类、有机酸类在“对外源性刺激的反应”中Zscore 均大于4 ,且香豆素类分数最高;生物碱类、香豆素类、有机酸类在“炎症与免 疫反应”中Zscore均大于4,且生物碱类分数最高;生物碱类、香豆素类、有机酸类在“血液循环”中Zscore均大于4,且香豆素类分数最高;生物碱类、香豆素类、有机酸类、苯酞类在“突触信号”中Zscore均大于4,且香豆素类分数最高(表3和图6)。从成分群看,生物碱类与“炎症与免疫反应”显著性最强;香豆素类与“血液循环”显著性最强;有机酸类与“对外源性刺激的反应”显著性最强;苯酞类仅与“突触信号”具有较强显著性;而甾体类与酯类对所有生物过程的作用都几乎无显著性,且生物碱类、香豆素类、有机酸类对4类关键生物过程的作用均具有较强显著性,所得结果也反证了“2.3”项结果。因此认为生物碱类、香豆素类、有机酸类、苯酞类作为都梁方关键成分群协同作用于偏头痛4类关键生物过程。
2.5 都梁方核心成分群协同治疗偏头痛关键生物过程网络构建
基于“2.4”项中筛选出的4类关键生物过程与4个核心成分群(其中根据“2.4”项结果可知苯酞类仅与“突触信号”之间存在显著性,故只开展苯酞类与“突触信号”的PPI分析)依次开展13次PPI分析。结果显示“对外源性刺激的反应”“炎症与免疫反应”“血液循环”“突触信号”中关键靶点分别有23、21、18、25个,去重后得到34个关键靶点(表4);生物碱类的关键成分为川芎哚和川芎嗪;香豆素类关键成分为欧前胡素、别异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独活素和花椒毒酚;有机酸类的关键成分为咖啡酸、阿魏酸、绿原酸;苯酞类的关键成分为藁本内酯(表4),并构建都梁方治疗偏头痛的“核心成分群-关键成分-关键靶点-关键生物过程”PPI网络(图7)。因此初步认为核心成分群主要通过关键成分协同靶向关键靶点改善关键生物过程治疗偏头痛。
2.6 分子对接
将“2.5 ”项中得到的34 个关键靶点与11 个关键成分依次进行374 次分子对接,成功对接373 种蛋白质受体- 小分子配体组合,各成分的结合能见图8 。结合能≤−5 kcal/mol (1 kcal =4.2 kJ )的有355 个,结合能≤−7 kcal/mol 的有191 个。除川芎嗪与藁本内酯外其余9 个成分与所有靶点结合能均≤−5 kcal/mol ;各成分对应结合能≤−7 kcal/mol 的靶点数量分别为绿原酸(28 )、川芎哚(28 )、别异欧前胡素(26 )、独活素(26 )、异欧前胡素(22 )、欧前胡素(21 )、花椒毒酚(16 )、藁本内酯(11 )、咖啡酸(4 )、阿魏酸(4 )、川芎嗪(0 ),表明大部分关键成分与关键靶点间存在较强结合作用。
对373个对接结果的结合能进行排序分析发现排名前10的组合为“MMP9-花椒毒酚”“MMP2-花椒毒酚”“SRC-别异欧前胡素”“EGFR-川芎哚”“MMP2-绿原酸”“TNF-绿原酸”“PTGS2-欧前胡素”“MMP2-川芎哚”“MTOR-独活素”“MTOR-川芎哚”(图9和表5),其中“MMP9- 花椒毒酚”结合能最高为−10.2 kcal/mol。分子对接结果在“关键成分-关键靶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得到成分群发挥协同作用的“核心成分-核心靶点”分别为花椒毒酚、别异欧前胡素、川芎哚、绿原酸、欧前胡素、独活素;基质金属蛋白酶9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MMP2、类固醇受体共激活因子(steroid receptor coactivator,SR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
3 讨论
偏头痛发病机制复杂且尚无定论,主要有三叉神经血管学说、炎症介质学说、皮质扩散抑制学说等[32],其中三叉神经血管学说得到学者的广泛认可,当三叉神经受到刺激时会释放神经肽,导致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和疼痛中枢敏化,从而诱发头痛[33] 。目前临床上暂无治疗偏头痛的特效药,常用药物多针对单一靶点发挥抗炎和镇痛效果,缓解偏头痛症状,存在作用单一、效果欠佳、副作用(过敏、耐药性、消化性溃疡、心血管疾病)等问题[7-8] 。近年来偏头痛逐渐成为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探索中药方剂多成分、多靶点作用网络寻找有效方剂是偏头痛临床治疗的重要方向。“川芎- 白芷”为治疗偏头痛的经典组方,现代研究表明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管活性物质水平和神经递质含量、抑制促炎因子表达有关[14,34] 。临床上已开发出都梁丸、都梁软胶囊和都梁滴丸等多种剂型,1 项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表明都梁软胶囊可有效治疗偏头痛且耐受性良好[35] 。但其作用机制还不完全清晰,亟需深入探索都梁方“多成分、多靶点”治疗偏头痛的药效作用机制,更好地理解其临床疗效,为其临床应用奠定科学基础。
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本研究以生物网络整合RWR 算法为背景旨在揭示都梁方与偏头痛的潜在生物联系及都梁方中不同成分群协同配伍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聚焦偏头痛生物过程,将都梁方成分划分为6 个成分群、偏头痛相关生物过程聚类为5 类,层层递进、逐步分析都梁方成分群治疗偏头痛的协同作用。首先都梁方成分群协同作用研究发现成分群通过不同配伍作用于偏头痛相关生物过程,且“对外源性刺激的反应”更为主要。其次采用RWR 算法进一步开展都梁方成分群协同治疗偏头痛的定量分析,筛选出协同作用的核心成分群及对应的关键生物过程。然后分别对核心成分群、关键生物过程进行PPI 分析筛选出核心成分群发挥协同作用改善关键生物过程的34 个关键靶点、11 个关键成分。最后对关键靶点与关键成分依次进行分子对接,以结合能大小为指标进一步分析得到成分群发挥协同作用的6 个核心成分和7 个核心靶点(图10 )。
查阅大量文献分析总结核心成分、核心靶点与偏头痛之间的关系,发现6个核心成分均为都梁方中的重要药效成分,并通过不同途径治疗偏头痛:(1)花椒毒酚、别异欧前胡素、欧前胡素、独活素均为白芷的主要药效物质 ——香豆素类化合物,其中欧前胡素最具代表 [36]。有研究表明香豆素类化合物为白芷发挥抗炎镇痛作用的关键成分群,可缓解偏头痛症状,降低非基质蛋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及内皮素水平,恢复血管活性物质的平衡,预防血管和神经损伤,减轻神经源性炎症,从而治疗偏头痛[37-38]。(2)川芎哚属于川芎中生物碱类成分,研究报道川芎中生物碱可通过上调5-羟色胺1B、抑制钙离子内流、减缓大脑动脉血流速度等途径发挥神经保护与抗偏头痛作用[39-40]。但目前关于川芎哚的研究较少,但有研究表明川芎哚为川芎中的活性成分且具有明确的止痛效果[41]。(3)绿原酸属于川芎中的有机酸类化合物,可时间、剂量与效应相关地对缺氧神经细胞发挥显著保护作用[42]。研究表明绿原酸在川芎中含量与阿魏酸相当,在川芎地上部位含量较高,且绿原酸为川芎发挥抗炎镇痛作用的重要成分,可通过调节去泛素化酶圆柱瘤蛋白、下调炎症因子[TNF 、白细胞介素- 1β (interleukin-1β ,IL-1β )]水平、减弱中枢神经中小胶质细胞系活化、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抑制神经元凋亡等多个途径调节神经源性炎症,从而治疗偏头痛[26,43-45] 。
本研究对筛选出来的核心靶点进行文献查阅,发现其也直接或间接参与偏头痛的发生发展。(1 )介导炎症与免疫反应:MMP9 、MMP2 是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的重要成员,抑制该家族是偏头痛重要治疗靶点之一。MMP9 作为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可激活神经炎症与免疫反应,MMP2 可增强三叉神经系统中CGRP 表达介导神经源性炎症诱发偏头痛[45-46] 。MTOR 在调控神经细胞的自体吞噬和程序性死亡中扮演关键角色,抑制小胶质细胞从促炎的M1 表型转换为抗炎的M2 表型,M1 型小胶质细胞通过衍生的信号分子[如N- 甲基-D- 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 ,NMDA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NDF )]释放炎性介质(如TNF 、IL-1β )诱发偏头痛[47] 。PTGS2 主要参与编码环氧合酶-2 (cyclooxygenase-2 ,COX-2 )增强CGRP 表达,与TNF 作为上游促炎因子激活核因子- κB (nuclear factor-κB ,NF-κB )信号通路,触发神经炎症诱导偏头痛[48-50] 。TNF 是一种炎性细胞因子,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多个细胞中高度表达,作为神经血管性炎症中的潜在疼痛介质诱导脑膜血管的无菌性炎症,导致偏头痛的发生[51-54] 。(2 )提高神经元对疼痛刺激的敏感性:SRC 可与NMDA 受体(一种离子型谷氨酸受体,与疼痛的发生密切有关)结合,参与中枢敏化过程介导NMDA 受体磷酸化诱导神经元兴奋,通过影响突触可塑性、活化胶质细胞、降低伤害性信号传导阈值等途径增加中枢神经元敏感性诱发偏头痛[55-57] 。EGFR 是一种跨膜蛋白,在不同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中均有表达,可维持体内平衡、促进器官生长、分化、维持和修复,对神经系统的发育至关重要[58] 。EGFR 活化后通过激活胞内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MAPK )、Janus激酶(Janus kinase ,JAK )/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ion ,STAT )、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hydroxykinase,PI3K)/蛋白激酶B (protein kinase B ,Akt )/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 )等信号通路驱动疼痛超敏反应[59]。MTOR可通过抑制M1型小胶质细胞转换为M2型介导痛觉敏化导致偏头痛的发生[48]。(3)调节神经血管:MMP9可调节细胞外基质降解、血脑屏障通透性与神经细胞损伤导致脑认知能力下降[60]。MTOR可通过诱导M1型小胶质细胞衍生信号分子激活神经血管导致偏头痛的发生[61] 。同时3 种方式均体现了靶点调控偏头痛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参与各种信号的传导。
本研究预测的6 个核心成分、7 个核心靶点通过不同途径参与偏头痛的发生发展且核心靶点对偏头痛的影响可集中在“对外源性刺激的反应”“炎症与免疫反应”“血液循环”“突触信号”等生物过程,反证了前文分析的关键生物过程、核心成分群。同时结果中更为核心的MMP9 、MMP2 均属于MMP 家族的重要成员,抑制该家族是偏头痛的重要治疗靶点,而目前关于都梁方靶向MMP 家族治疗偏头痛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结果提示都梁方中的核心成分可能协同靶向MMP 家族改善“对外源性刺激的反应”“炎症与免疫反应”“血液循环”“突触信号”治疗偏头痛,后续将考虑针对成分群协同治疗偏头痛关键生物过程的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开展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本研究结果初步解析了都梁方治疗偏头痛生物过程网络的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二者之间的潜在生物联系,为都梁方成分群协同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