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明朝的“航海时代”比欧洲早80年,为何没能成为海上霸主?

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只要一提及“开放”二字,大家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唐朝,也难怪,毕竟大唐在创造了诸多辉煌的同时,人们在思想上的解放,也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也许由于过于“开放”,大唐也给后世留下了“脏唐”的骂名。不开放被指责为“保守”,开放又被骂成“混乱”,唉,真是不得不惊叹后人在批判上的把捏啊

其实,历史上每一个朝代达到顶峰的时候,往往都会出现暂时性的开放,就像明朝。明朝的开放程度并不逊于唐朝,尤其是从朱元璋开国到宣德年间,经过四任皇帝的努力,明朝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基础,其他领域的飞速发展也就成了一种必然。造船业的发达,罗盘的使用,以及对海洋知识的了解,都为明朝的航海事业奠定基础

明朝的航海时代

600多年前,当欧洲各国还沉睡于中世纪时,大明朝的远洋舰队已经整装待发。

1405年(永乐三年),三宝太监郑和在明成祖朱棣的授意下,带领一支由27000人和208艘舰船组成的强大编队,浩浩荡荡地开向西洋,从而掀开了中国航海史上短暂而又辉煌的一幕。一直到1433年(宣德六年),郑和先后七次出海,其足迹遍布太平洋、印度洋、非洲东海岸、乃至红海沿岸,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杰出贡献。只可惜,在最后一次远洋的返回途中,郑和因劳累过度不幸去世;

欧洲的航海历程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的航海时代:

1487年,受葡萄牙国王委托的迪亚士发现好望角,从而打开了通往印度的海上通道;

1492年,受卡斯蒂利亚女王资助的哥伦布,寻找印度洋未果,却歪打正着地发现了美洲大陆;

1519年,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麦哲伦出海远航,不但发现了美洲通往太平洋的通道,还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环球旅行;

再之后,法国、英国、荷兰等新兴殖民国家也都加入到航海时代中来

从时间上来看,明朝的航海时代领先了欧洲80余年,然而,在如此大的优势下,为什么明朝没能成为航海业的“鼻祖”和“霸主”,而欧洲却成为航海业的最大受益群体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明朝的航海和欧洲的航海在本质上有着天壤之别

明朝远洋的目的有两个:

其一:宣示天威

27000人的队伍和208艘船只混编而成的船队俨然就是一支军队,这样大摇大摆地从列国经过,就是为了宣扬大明的国威。而在远洋途中,郑和对于那些持质疑态度的国家往往都会采取军事打击,直到臣服为止;对于那些主动示好的国家,则以“恩赐”为主,让他们领略到明朝的实力和善意;

其二:寻找建文帝

“靖难之役”后,身为燕王的朱棣顺势推翻了建文帝的统治、问鼎皇位,可搜遍皇城,都没有建文帝的影踪。有人说建文帝逃走之后去了海外,也有人说建文帝隐遁山林、出家为僧,于是,朱棣一边派人在民间搜索,一边拍郑和率队出洋,都是为了寻找丢失的建文帝;

而欧洲远洋的目的是什么呢?

其一:贸易

1299年的《马可·波罗游记》给欧洲人心里留下了东方国家“遍地黄金”的印象,欧洲国家都希望能在与东方列国的贸易往来中获利。陆路通道不但路途遥远,耗费时间,而且当时欧洲与亚洲国家之间本就稀少的贸易往来又被意大利商人垄断,因此,欧洲迫切需要开发出一条更为快捷、便利的通道来满足自己的贸易需求;再加上14世纪就从中国流入欧洲的罗盘针已经被熟练运用,和造船业的发展,故而,从海上寻找贸易路线就成为欧洲国家的一种共识和大势所趋

早期欧洲航海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贸易;

其二:掠夺

与欧洲航海事业紧密相连的就是殖民掠夺,这是在贸易基础上的一种升华

从航海家门登上新大陆的那一刻起,人性的贪婪就被无线扩大,从香料、制糖业的贸易压榨到后来的全方位盘剥,航海家们创造的历史不仅有荣耀,还有肮脏和耻辱

一边是明朝“自掏腰包”式的宣示天威,这在朱棣之后,由于国力衰退而被迫停止;一边是欧洲“一本万利”式的殖民掠夺,财富和利益的诱惑只能让欧洲的航海业愈加繁荣。出发点和结果上的双重不同,也就注定了明朝航海事业的短暂性和欧洲国家在航海业、造船业上的不断投入,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朝没能成为海上霸主的根源所在

明朝在航海业上的盛举并非单单是因为郑和的去世而终止,而是因为经济上的凋敝无法支撑起“只种不收”的虚荣局面。有时候不禁会想,如果当时明朝和郑和走的也是殖民路线,200艘船每次出海都能带回无尽的财富,也许,航海时代就没有欧洲人什么事了,也就不会有后满清时代的种种屈辱了。

一念之差,让封建社会错过了一个时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