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大会听课笔记|李曼猪业领袖峰会

2024 LEMAN

李曼大会听课笔记

李曼猪业领袖峰会

The 13th Leman China Swine Conference

本次领袖峰会由王爱国(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养猪协会会长)和闫之春(新希望六合首席科学家)主持,参与讨论的领袖专家及企业家代表有约翰迪恩(明尼苏达大学),高登斯普朗克派普斯通),李舒尔茨(爱荷华州立大学),徐利(北京中育种猪有限责任公司),张从林(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张祥斌(温氏集团),以上专家及企业家代表在今天的领袖峰会中深入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下午13:33分闫之春致领袖峰会启动辞,指出以下三个本年度养猪行业内关注度最高的问题,并介绍本次领袖峰会嘉宾们的背景信息。

论坛日程

李曼养猪大会领袖峰会 (凭邀请参会)

二楼 成都厅B

主持人:闫之春,王爱国

话题:

在增加每头母猪产出、母猪群减少的同时管理供应。

龙头企业如何促进猪肉消费?

业界应该如何评估新技术?

1.

在增加每头母猪产出、母猪群减少的同时管理供应。

在中国和美国都经历了超低猪价周期,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后非瘟时代,养猪生产效率提高后,企业如何面向未来调整经营策略和发展方向

斯普朗克:刚刚提到关于供应的问题,供应和需求是息息相关的,我们要做到供需平衡,如何做好供需平衡的匹配,据我所知,目前中国有4000万头母猪,以PSY 20计算,每年有8亿头肥猪出栏,现在整个行业需要政府层面的统计,来计算实际的猪肉库存与需求量。我相信其他国家猪肉行业也有同样的问题,在母猪产能增加的情况下,如何平衡供需关系。英格兰也一样,以前有30万头,目前有45万头。美国通过USDA每天上报存栏数量和胴体数量,来公布次日的价格信息,这是一个强制报价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对行业的动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

约翰迪恩:我将基于斯普朗克再补充几点,供应的变化也是根据时间以及投资来波动的。我们的配种工作与获得市场收益是大概有一年的间隔的。所以如果我们简单的去增加配种母猪数量是不明智的。比如家禽业,在生产中,没有投入大量的资金,也可以比较简单的控制供应。

张祥斌:对于市场信号的判断,整个行业都在关心,能繁母猪的龙头企业到底有多少,未来应该怎么做。温氏近期业在做自己的五年规划,能繁母猪做到什么水平,竞争力如何,每年根据市场行情来调整具体的计划。温氏以整个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两条途径去做减少母猪的产能,养殖土地等的退出,转化为更高质量的鲜食产品的供应商。后续会公布未来到2025年的具体五年计划,整体来看还是以控制存栏,提高单产,提高质量来做,争取做到国内外第一梯队的水平。

徐利:作为国营企业,15000头猪场的环保、地块的发展受限,所以规模目前计划保持不变,再此基础上做高生产性能的母猪。前几年建设了一个楼房猪场,之前都是老厂,猪场设计跟不上目前的产能,产房,保育,育肥的栏位不够。其次是计划做到蓝耳双阴。作为国企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的种猪和猪肉是我们责任,我们已经有30余年的育种经验,未来要继续做好育种工作,整体提升国内种猪的生产水平。另外还要做好国内的保种工作,为国内养猪业做更好的服务。

张从林:我们认为总体来说猪还是多的,现在猪价虽然还可以,但还是会下去。未来猪的消费会越来越少,可能下降到4-5亿,母猪的单产一直在提高,每年以0.6-0.8头在增加,可能6年后PSY到达28头。一方面猪肉消费的萎缩,一方面单产在提高,扬翔连续三年没有扩张,未来将保持这样的规模,在母猪厂做减法,压缩母猪群体,根据市场来决定每年减少母猪数量,提高单产,保证出栏数量的不变。这么做的目的是成本不断降低,形成良性循环,降低现金流不足的风险。

王爱国:到底我们中国的水平怎么样,全国水平参差不齐,统计数据也有差异,平均水平可能只有20多头,未来大型企业如何在消费降级的情况下还能保持自己的优势,所以我非常同意各位的观点,提高产能,降低成本,不继续扩张。我们要学习欧洲,尤其是丹麦,生猪生产效率是最高的国家,平均PSY达到34.8,如果我们能达到丹麦后20%猪场的水平,PSY32.6头,成本会降低非常多,所以我们未来逐渐降低母猪存栏是大势所趋。另外能有如此迅速的PSY提升,育种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两头都要硬,育种要搞好,健康水平要上去。

斯普朗克补充:美国目前有6000万的存栏,他们并不需要生产更多的猪,他们只需要提高猪的利润,美国的供需基本是平衡的,供应链1%的变化都会对价格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美国关注点是如何能让每头猪的最终售价提高。对于美国的生产者来说,活猪没有市场,很难理解,但是这是事实,我们可以给胴体更精准的报价,但活猪没有,实际上我们卖猪只卖胴体,内脏是一分不值的。现在美国的趋势是,更精准的按分割后的部位定价,这样我们能拿到更多的钱。

约翰补充:我们在看分割品的时候,其实看的就不是整头猪的情况,而是不同部位分割品的供应,比如在美国,里脊比较热门,价格比五花肉价格要高。

2.

龙头企业如何促进猪肉消费?

随着产肉量越来越多,龙头企业在促进猪肉消费中能做些什么

约翰迪恩:在美国目前有25%的猪肉是进行出口的,就需求而言,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可以消费的猪肉量以及消费价格,我们想做的就是,提升提高猪肉的消费量,同时又不会导致猪价下降太多。我们需要去理解消费者愿意为猪肉消费的价格以及销量来进行平衡。在美国李曼大会期间,我们就消费习惯变化的背后隐藏的文化进行了分析,我们需要理解猪肉对社会的重要性,这是中国面临的问题,因为猪肉在中国市场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需要联合起来面对所有的挑战,捍卫猪肉在市场上的地位。

斯普朗克:我认为这个是很有启发性的问题,因为所以产品的生产上,不管是手机还是话筒,都主要基于消费者对你产品的看法,消费者要喜欢,接纳你的产品,才会选择它,在美国,目前整个行业每一个公司,每个猪企都有自己的品牌,产品其实就是蛋白质,只不过蛋白质以猪肉的形式提现,其最大的竞品就是鸡肉,当然还有牛肉,但是牛肉太贵了,这些年牛肉消费量在下降,鸡肉消费量一直处于上升的状态。就鸡肉而言,虽然我不喜欢鸡肉,但我会消费更多的鸡肉,因为鸡肉的烹饪方式比较多,口感丰富,便宜。我们这一代人的猪肉消费量是高的,但是下一代呢,年轻人呢,他们的猪肉消费观念是怎样的,我们要思考未来的消费群体是怎么样的,就像手机一样,我们要有目标客户。在美国猪肉的产量非常大,所有人都能接触到猪肉,越来越到的工作者进入到这个行业,所以我们可以更加聚焦的去分析需求是怎样的,从而管理我们的供应。首先猪肉协会的第一目标是维持目前的猪肉消费量,他们判断下一代人的猪肉消费量是下降的,第二目标是去研究当下的猪肉消费者,为什么买猪肉,为什么不买猪肉,为什么喜欢猪肉,不喜欢猪肉,我们去进行调研,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

张祥斌:这是个没有引起业界重视的一个问题,猪肉消费占比是持续下降的,农业部数据公布也是预计未来会加快下降,我们业界要重视,要联合起来去研究这个问题。温氏的肉鸡的养殖量也是很大的,黄羽肉鸡上市量45亿,白羽肉鸡也是一样的水平,两种鸡在行业内来看都是优质肉鸡,但是市场对黄羽肉鸡的认可逐渐升高,白羽肉鸡在下降。我们养猪行业也要根据市场的认可程度变化做出一些应对措施,我们要符合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联合餐饮业,摸清消费者饮食习惯的转变,来保持与市场需求的一致性。

徐利:中国人均猪肉消费40kg,欧洲是60kg,还有20kg的差距,实际猪肉的蛋白质是非常优质的,包括猪的脂肪,猪油也是非常优质的动物油。国外的休药期管控非常严格,我们国有企业也是严格要求,另外国内目前兴起了猪肉的风味调节,根据不同的地域差别,饮食文化不同,但做的企业并不多,这也是未来猪企和育种需要着重考虑的地方。北京地区市场销售的大部分都是冻肉,冻肉的品质和风味确实是很差,能买到鲜肉的概率不大,这与政府的规划是有关系的,这对市场消费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不是因为肉贵,而是肉不新鲜导致的消费下降。

张从林:扬翔在这方面的经验少一些,我们以养为主,屠宰场也是刚刚开始起步,我个人观点,整个猪肉的消费结构从66%下降到58%,我们要深度思考这个下降的原因,从猪肉的品质和风味这两块,以及健康度和药物残留方面也需要高度重视。猪肉的排骨和骨都是值钱的,可以从育种角度尝试产出更多的排骨,当然这可能是天方夜谭,但不影响我们发散思维。也许未来猪肉消费量会下降到40%以内,这是非常恐怖的。另外猪肉价格也是一方面,如果我们能更多的降低成本,在我们能盈利的情况下,肉价也能下降,一定也会提高猪肉的消费量。最后是消费观念的问题,我们的商品要符合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需要社会上对猪肉消费的正向引导,以前都是负面的消息,如猪肉肌间脂肪高等,对于新一代追求生活品质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会放弃这部分消费,所以对下一代的正向消费引导至关重要。

王爱国:中国趋势是中国是消费大国,我们不能总跟以前的情况去比,过去物资匮乏,不是猪变了,是人变了,所以我们的重点还是要关注下一代对猪肉的认识,在美国的宣传是,猪肉是另一种白肉(优质蛋白),这是美国的政府行为,这是正向的引导。另外就是定价的问题,老百姓看重的还是性价比,物美价廉才是带动老百姓消费的主要动力。带动消费才能促进生产,没有消费何谈生产。由于国内的人口老龄化,如果不引导年轻人的猪肉消费,那么如今国内的猪肉消费市场就已经到顶了,这样是不正确的。

3.

业界应该如何评估新技术?

随着生产/设备/健康管理技术的层出不穷,如何评估这些新技术能否为养猪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帮助

约翰:我知道现在有很多的新科技在这个行业里出现,但我认为大部分此类的新科技都是失败的,我们对于投资这些新技术时,要深思熟虑。我们也过调查,100项新技术只有6项才能在行业内提供正向的影响。但在早期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去分析新技术对于母猪厂PSY提升的水平,后续我们需要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分析。派斯通在这方面做的一些评估是很好的。

斯普朗克:100项技术中成功的6项,其中一项就是空气过滤,我们要做自己的研究,不要相信社会上的数据,不要相信销售给你提供的数据,要基于自己的猪场数据来看,并且要评估投入产出比。像洗消设备,我们新猪场都使用了洗消机器人,这部分的人工就可以被取代,尤其在产房洗消时,这是个很大的工作量,消耗人力。我们(派斯通)持续的在关注,技术在猪场的实际应用。

张祥斌:我们关注的更多的是如何缩小差距,因此我们的技术投入占比是增加的,在未来五年计划里这是一比固定投入,不会因为非瘟造成的损失的改变,同时科技相关的人员投入也在计划之中,在科技创新上我们规划中有8个功能块,育种,繁殖,饲养,营养,AI养殖,环保,加工,信息化,我们有团队专门负责推进这8个模块科技投入的推进,对于温氏来讲,未来科技投入是要加速进步的,过程中要大胆创新,小心求证,即便100个项目有6个能实际落地也是要做的,不做就永远没有科技进步。另外就是前面提到的料肉比低的问题,因此育种技术我们也是要积极投入的。还有在产房推行的液态饲喂,这个效果也是极好的。整体来讲我们也欢迎同行加入进来,共同关注和开发养猪相关的新技术。

张从林:一个新技术评估好与不好,大前提是看他能不能给行业提供进步。未来最具有颠覆性的技术还是智能化养猪,不管行业内如何看待它,未来它一定会落地,当然它需要时间去评估和落地,智能化以后对人的依赖会大大地降低,未来我们下一代的年轻人,不会去生产一线,所以这些一线工作都需要机器人去做,这还需要比较长的道路。另外就是基因育种的发展趋势,我们中国平均日增重在750-800g已经是很好的水平了,这个差异一方面是环境,另一方面就是育种技术了,我们跟国外差异最大的不是品种,每年我们都在引种进来,过几年又退化,继续引种,所以未来我们要重视育种技术在国内的发展。

徐利:这些年我们一直都在应用这些新技术,比如空气过滤,当时考虑利用空气过滤是为了防控蓝耳病,到目前来看空气过滤系统对防非瘟也非常有效。另外深部输精和定时输精以及批次化生产也让我们收益颇深。还有一些其他技术,比如智能化猪场,我们有2个猪场与农信互联合作做了智能盘点,智能估重等新智能化技术,在执行这些新技术时,配套的人员要跟上。最终还是要考虑这些智能化设备的投入产出比,以及一些持续性投入是否值得。目前我们还在做基因组育种,现在正常收集数据,如果未来基因组育种效果好的话,我们也考虑放弃常规育种,只采用基因组育种。

约翰补充:当然有一些机会,像派斯通提到的,我们需要在自己独立的系统内评估一个技术好与不好。他们在评估新技术的时候,一方面要理解新技术的机制,另一方面要了解背后的经济回报。我们也要把猪场评估和科研机构的评估综合起来考量。另一方面,我观察到,智能养猪系统其实更复杂,设计这套设备的人员,对于数据分析的能力,发现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非常缺乏的,并且有时候这些智能养猪成本非常昂贵,我们只能小范围的进行实验,这种可能更接近那种科学实验,而非商业化的。

王爱国:其实中国不缺技术,只是技术效率不高,这是大问题,大家往往是采购的时候舍得花钱,但如何掌握这个技术考虑的不多。其实还是数据的精准性的问题,就像我们每年都引国外的种猪,花了很大的价钱,但性能很快退化,归根结底还是对于数据统计的精准性的问题。基因组选择固然好,但基本的数据育种如果能很好的跟基因组育种结合起来,本应该产生1+1大于2的效果。如果一个技术提出,从研发到改进到落地到推广,实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耐心,这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

供稿者王博/程则洪

审 校:陈芳洲

(资料来源:李曼养猪大会)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