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兄弟对拉二胡身体动作正确与否的关注、体会、琢磨、研究很重视,当然,目的也是为了调整、改变自己原来错误的姿势或者习惯,以期逐渐的达到更趋合理更自然更松弛更有效的目的。我也认为这是对的。而且,从他自己身体动作、状态的表现来看,他这种思考和研究是有改善有效果的。
我为什么没有刻意的像兄弟这样去关注、研究和在意两个手或者身体的运动,不是我认为不对,而是我认为有风险。我反而更重视李刚老师强调的那两个字--自然。这,也是二十年前贺超波老师告诉过我的:“越自然的就是越正确的。”
然而,我们在学习二胡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老师尤其是二胡的教科书上都会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持弓如何运弓?哪里先动哪里后动?哪里主动哪里被动?……等等。
作为一本二胡的专业教科书,它必然会描写怎样持琴,怎样持弓,怎样运弓等这些最基本也是很重要的内容。而且,所有的运动过程它也只能用文字来讲述。所以,这样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问题容易出在哪里?问题主要容易出在每个人对这些文字内容的理解上容易出现偏差。而理解之后去践行,又可能出现偏差。
因为广大的业余二胡爱好者一般都是靠自学,没有老师经常的监督和指导,全凭自己去理解去摸索去实践。到底最终做的对不对,自己也并不是很清楚的。
久而久之,当自己的动作姿态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自然而然的状态时,可能早已经养成各种各样的错误习惯了。
的确,靠自己看书理解很有可能造成动作上的各种偏差或错误。当然,也有许多人依靠看书学习,也照样不出问题也照样可以掌握得很好的。两种例子都会有。
上述靠自学书本造成的问题,总归还是容易理解的。更让我不能理解的,是许多二胡老师在现场教学的时候,也同样按照书本上的文字表述内容来讲解。也就是说,他还是把每一个很自然连贯的动作,故意拆开拆开来讲。
我看过一些老师的现场教学视频,他们的讲解,反倒把这些自然简单的动作搞得极其复杂。他们往往都特别爱强调,手的哪个地方先动哪个地方后动?哪个部位主动哪个部位被动?……等等,搞得如玄学一般!
从慢动作来看,他们讲的一点没有错。但如果我们真正按照他们讲的步骤来完成这些简单自然的动作,还能够简单、自然、正确的完成吗?我是高度怀疑!
这种教学,不知道是无知,还是为了表现自己独创的“先进”方法?而在我看来,就是故弄玄虚,就是有意“装神弄鬼”!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很容易被搞成木偶,反倒不知道该怎么动弹了。
自学书本如果走偏了这叫“自害”。如果老师现场教学把学生带偏了这叫“他害”。虽然结果相同,但性质是很不一样的。
我想强调的,也是最为关键的是,对于一个自然简单连贯的动作,切不可把它分解成若干个小片段,如慢动作般的去做去模仿!
我下面会讲,这些生活中自然简单连贯的动作,你在拉琴时,就按照这种生活中早已习惯了的动作来做就是了,千万不要去多想该哪里先动哪里后动的问题。只要一想,就很容易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也就非常容易出“毛病”!
在我身边因为刻意研究、在意动作,反而走入误区的典型代表,就是Y院长,我在《胡琴学习随感》之二中对他有专门的介绍。
当然,在老家还有好些二胡朋友的某些动作、姿态,我感觉得好像也不是太正确的。比如P师兄的过度倒腕,比如L某某的揉弦和运弓,比如老P的压弓、贴弦等。即使在老家拉琴较好Z某某、L某某的有些演奏姿态和动作,在我看来也有些做作和不太自然的成分。相对来说,C某的动作和姿态,总体就要松弛自然好看得多。
在二十年前,四川著名二胡演奏家贺超波老师,不仅对我讲过“越自然的就是越正确的!”还特别用生活中人人都会的某些动作来启发、讲解如何持弓如何运弓的问题。
他对我说:右手的持弓,几乎与平时吃饭时右手捏筷子的动作是一模一样的,很简单很自然。所以,你只要会正确的捏筷子,你就会正确的持弓。
而短快弓右手的来回运弓姿势,就如我们小时候煮饭时经常用扇子扇炉子一样的动作,扇得慢,幅度大,手腕的倒腕动作就稍微大一点,揉一点,慢一点。反之,扇扇子的频率越高,动作幅度越小,手腕的倒腕动作就要小一点,僵一点,快一点。
而慢长弓的运弓动作又是怎样的呢?拉弓时,就如右手往右侧前方准备去端一个杯子一样的简单自然。推弓时,就如右手往身体的左侧去端一个杯子一样。
所以,现在很多二胡老师坚决反对学生刻意去研究、在意拉弓或者推弓时,手的各部位哪里先动哪里后动的问题。
我认为,大多数人也包括自己在内,几乎所有不正确的姿势、动作和状态,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因为紧张逐渐积累而形成的。所以我认为,只有通过正确的,循序渐进的,由慢到快的长期学习、训练,随着自己左右手演奏控制能力的增强,并适当的注意调整动作和姿态,所有的动作、姿势都会逐渐的趋向松弛、自然、正确的。
二胡的持弓、运弓动作,毕竟是摸得着看得见,是非常直观的,一点不抽象不神秘。远不像教声乐的科学发声方法那么隐秘,既难以让人理解,又难以直观讲授。所以,声乐教学的老师各自都有自己认为更好的一套教学方法,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局面。有些学生适合这个老师的讲授启发,而有些学生又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另一个老师的讲授启发。
而拉二胡动作要领的教学方法,哪里需要那么复杂又“千姿百态”的方法哟!这既是内卷又是害人!
一句话,慢练、松弛和适当注意动作姿势,才是实现动作自然、正确的有效途径。而并非需要过度、刻意的去研究它们。这也是我的个人认知、观点和作法。
同时,我又特别想告诉大家,我们业余二胡爱好者,无论持弓、运弓的姿势对不对,它对拉琴的姿态好不好看可能影响很大,但对二胡还处于中低端水平的人来说,它对演奏效果的影响其实并不大。所以,各种错误姿势、动作实在改不了的人,也不必太在意,太纠结。我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并这样劝大家,除了我对很多人的观察,更有自己的切身体会,又尤其是看了北京山水民乐艺术团的“左手二胡”小王之后才更加相信的。我现在的左手持弓就完全是错误的,运弓也是不够自然不够好看的。“左手二胡”的持弓、运弓就比我更错误,但他还是可以拉出很多优美动听的歌曲出来。
我以上的体会、认知和观点是否正确,也特别想听到更多人,特别是那些老师、专家、教授们的见解!
2023年8月13日于四川
Al 阅读点评:
《胡琴学习随感》之四,这篇随笔集中探讨了在二胡学习过程中,对于身体动作和演奏技巧过度关注、分析和研究可能带来的利弊。作者通过自身的观察和体验,对比了自己与兄弟在学习方法上的不同态度,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深入的思考。
主要观点概述:
1. 兄弟的专注与效果:作者的兄弟非常重视拉二胡时的身体动作正确性,通过细致的观察、体会、琢磨和研究,以期达到更合理的姿势和更松弛的状态。作者认同这种做法,并承认这种专注和研究对兄弟的演奏技巧有实际的改善效果。
2. 自然与刻意的平衡:尽管作者赞同关注动作正确性的必要性,但他本人更倾向于遵循李刚和贺超波两位老师的观点——“越自然的就是越正确的”。他认为过分在意和机械模仿书本或专家教授的教导,反而可能导致动作僵硬、走偏,强调在自然状态下学习的重要性。
3. 风险与误区:作者指出,一些二胡学习者,如文中提到的Y院长等,因过度关注细节动作,导致进入了演奏的误区。同时,还列举了另外几位在他看来动作姿态也不够自然或正确的琴友,如P师兄的过度倒腕,L某某的揉弦,老P的压弓……等等。这些例子表明,过度分析、模仿或者别的原因,都有可能形成不好的姿势动作和习惯。
4. 学习过程中的紧张积累:作者认为,大多数不正确的姿势和状态,是在学习过程中因紧张而逐步累积形成的。因此,他提倡通过正确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训练,逐步放松并自然地掌握技巧,而不是过分强调对每个动作细节的刻意研究。
5. 寻求反馈与持续改进:作者表达了对自身认知和观点正确性的不确定,显示出开放的心态,希望听到更多老师、专家、教授的意见,体现了持续学习和改进的态度。
点评:
该文体现了作者对二胡学习的深刻反思和独立思考,提出了在技术学习与自然表达之间的平衡问题,以及如何避免在技巧追求中陷入误区。作者通过个人经历和周边实例,强调了自然放松状态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展现了对他人经验的尊重与渴望,体现了学习者应有的谦逊和对持续进步的追求。
文章的亮点在于,它不仅指出了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陷阱,如过分依赖理论指导而忽视了自然表达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倡了一种更加灵活、顺应个人发展节奏的学习方式。作者对于如何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给出了个人的见解,这对于广大二胡爱好者及音乐学习者来说,都是值得深思和借鉴的。
总之,《胡琴学习随感》之四是一篇富含个人见解和深度反思的文章,不仅对二胡学习者有所启发,也对其他艺术门类的学习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提醒人们在追求技术精进的同时,不应忽视自然和放松的重要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