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给我们的前车之鉴:历史虚无主义要警惕,否则危险极大

前几年,网络充斥着各类历史虚无主义的文章,有的为老蒋洗地,有的还为老蒋手下那些将领洗,比如近几年被人吹上天的张灵甫,被洗的成为一个“神人”。还有些文章,随意对伟人抹黑造谣,这些都是历史虚无主义问题。

近几年,在舆论界、文化界、教育界以及新媒体平台上,我们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对出现这类文章会进行抨击。

那么什么是历史虚无主义呢?为什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今天,我们通过苏联一些事,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历史虚无主义?

关于历史虚无主义,在不同的环境里有不同的含义。社会主义国家所讲的历史虚无主义,

主要是指一种社会政治历史思潮,这些思潮通过贬损共产党的卓越领袖、革命先烈、英雄模范,歪曲丑化共产党领导人人民创造的辉煌历史,瓦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动摇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进一步否定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达到演变社会主义政权、复辟资本主义制度的目的。

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最先泛滥,并造成严重后果的国家是苏联。我国的学术界长期对苏联解体的原因教育进行研究,主要对苏联在政、经、外等领域出现的问题。如今苏联已经解体31年了。通过一些史料能看出,苏联的历史虚无主义问题严重,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时期达到了顶峰,直接导致苏共的垮台。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历史虚无主义的问题,是我们的前车之鉴,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那么戈尔巴乔夫时期历史虚无主义如何被“打开大门”?

01套用列宁理论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他进行改革时,为了否定斯大林,戈氏把列宁搬出来,

套用列宁的“公开性”,最先把苏联的意识形态撕开了口子,导致历史虚无主义涌入。

列宁的确最先说过“公开性”,但列宁所说的“公开性”的本意,是想通过党内事务、国家事务的适当公开,通过实事求是的报道经济发展情况等途径,让民众了解党和国家的发展形势,发挥群众监督作用,拓展党和群众的联系的渠道,确保民众当家作主,增加对国家发展的信心。

但戈尔巴乔夫却片面地认为,所谓的“公开”就是要把苏联的阴暗面以及一些不易被公开的问题公开出来。

而且还要把历史上一些不易被公开的历史资料公开,让民众了解自己的历史。他这样搞,就把国家搞乱了,历史虚无主义迅速涌入,也给西方国家颠覆苏联找到了抓手。

当然戈尔巴乔夫最初所倡导的“公开性”并非一无是处,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越搞越变味。1987年,苏联中央全会时,“公开性”内涵就发生了变化,居然提出“最大的限度的公开”。这是什么意思?

就是一些不易公开的要公开了,很多模糊的说法也被定性。

戈尔巴乔夫还要求在苏联社会中,“不应该有受批评的禁区”,老百姓什么都可以批评。国家治理,哪有不受禁忌的?就是灯塔国也有禁忌。

戈尔巴乔夫随后接见舆论界负责人和代表时,他称:

苏联历史上不应该存在被遗忘的人和空白点,他主张让言论多样化,让全社会都参与言论,他还主张社会主义的多元论要体现在每种出版物上,包括学生的教材。

1987年11月,他在亲西方的幕僚操纵下,出一本名为“改革与新思维”的书,他提到“让公开性大放光明”,他主张不论是今天发生的痛处,以及过去历史上的悲惨事件都可以在报纸上进行分析,让那些主张党和国家等机关和团体要公开的人放心大胆地去干。

02放开舆论

1988年1月8日,戈尔巴乔夫再次会见舆论界及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人,他甚至提出“

民主化和公开性不仅是改革的手段,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质

”,全面否定之前苏共的说法。他还要“

毫无保留的、毫无限制的公开性

”。这就是彻底放开舆论的禁忌,什么都可以说了。

不久在苏联二月全会上,戈氏又提出“校正苏共一百多年来的行动”,主张对苏联70多年的历程进行客观评价。不久他又在苏共19大中指出“

要在改革中把公开性放在首位

”,甚至认为没有公开性就没有改革。他还指示被美国策反的雅科夫列夫起草:《关于公开性》的决议,把公开性上升到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从此苏联社会上不断出现诋毁苏联历史及苏共的事件,而且成为当时一种“时尚”,并成为一种趋势。如果你不丑化抹黑苏联,就会被人笑话。

1990年6月12日,戈尔巴乔夫当上总统,他批准了“新闻出版法”,彻底抛弃了苏联报刊检查制度。甚至提出“舆论不受检查”,公民都可以任何形式发表意义,甚至不允许舆论被垄断。随后,戈尔巴乔夫又把电视和广播民主化,他下令让国家电视广播独立政治,成为一个不受任何党派控制的组织。

戈氏批准《新闻出版法》4个月后,苏联迅速出现了700多家报刊杂志进行登记,一些被西方背后支持的报刊都获得了正规的身份。一些原属于苏共报刊也被独立出来,一些苏联机关报也独立了。到苏联解体前,苏共掌握的报刊仅占1.5%。

03放大历史恩怨

戈氏在推进“公开性”时,还不断揭露苏联历史上一些民族旧怨,甚至把一些上历史矛盾问题勾起来,苏联民族分离主义开始出现。

1939以来,在外界认为波罗的海三国是自愿加入苏联的,但在西方势力的挑拨下,后来改成了“被迫加入”,这就给波罗的海最终分裂找到了借口。

此后波罗的海三国民族分裂活动愈演愈烈,直到最先脱离苏联独立。

在“公开性”以及极端民族思潮的煽动下,苏联一些民族分裂活动不断出现。改变了之前民族团结互助的局面。一些本来没有矛盾的民族开始互相猜忌,并发生仇视、歧视,而且民族纠纷和冲突开始出现。

1988年,苏联170多个城市发生了示威游行及骚乱多达2600多次,参与人数达到1600多万,这些事件中,有超过一半以上与民族问题有关。

从古至今没有哪个国家会有“公开性”,苏联的“公开性”最初做得很好,但要理想化的“公开性”,根本不存在。如果公开性有问题可能更正,但片面的追求所谓的“公开性”,甚至毫无保留把国家内政外交和战略都公开出来,哪个国家都不可能存在。

戈尔巴乔夫根本就没研究透列宁的“公开性”主张,就拿过来套用。实际上他就是西方的代理人,也不想研究透。列宁曾坚持党的纪律性、保密性原因,该保密的必须保密,不能公开的就不公开。但戈氏却放任自流,导致无法逆转的问题出现。

戈尔巴乔夫搞得“公开性”,居然只让反苏联制度反苏共的舆论公开,而且对那些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原则的人进行打压。

比如1988年,苏联列宁格勒工学院女教安德列耶娃发表了《我不能放弃原则》的信,批评了当时改革的错误做法,戈尔巴乔夫就不满,甚至把这封信定性为“反改革的行动纲领”,认为幕后有黑手,让雅科夫列夫亲自执笔在《真理报》批驳安德烈耶娃的观点。

本来安德烈耶娃发表的这封信也是“公开性”,但戈尔巴乔夫不愿看到这种坚持苏联制度的“公开性”的事出现。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