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重金投资招兵买马,上海工业能否止颓

推进新型工业化,上海步伐加快:继千亿级母基金启动遴选后,重点产业领域人才专项奖励实施办法拟降低门槛,对三大先导产业及“国家鼓励的重点软件企业”单人最高奖励50万元。

粮草先行之后,紧锣密鼓招兵买马,折射出上海工业的内忧外患——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速仅1.3%,且竞争对手均“重注”新型工业化。金融、科创齐发力,上海工业能否力挽狂澜?

-1-

科创金融下注,助力先导产业

10月底,上海经信委就“重点产业领域人才专项奖励实施办法”公开征意见。奖励适用于在 “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软件、高端装备、航空航天、先进材料、新能源”等八个重点产业领域企业工作的人才。其中,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是上海的三大先导产业。

相比即将到期的上一版实施办法,意见稿放宽了(推荐奖励对象)的企业申报条件。企业设立时间要求由“满2年”变成“满1年”;办法要求“企业3年内持续有研发资金投入,且年均投入规模增长达5%”,如今新增“年度研发资金投入3000万元,且强度不低于3%”的选项。

在额度上,按奖励对象工资薪金水平,采取定额与比例相结合的办法计发,“最低1万元”;单个人员奖励一般最高不超过30万元,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及“国家鼓励的重点软件企业”最高不超过50万元。

这个专项奖励规模有多大?全市数据官方未披露,“黄浦区科委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思路”透露,全区发动8家企业69人获终审通过,涉及奖励金额 272.78万元,人均接近4万元。

奖励适用八个重点产业、单人奖励最高额度分成两档,显示了上海“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践”的重点范围及核心方向。事实上,不仅是利用专项奖励“抢人、留人”,聚焦三大先导产业,上海高校学科专业布局新动作频频。

今年,上海交大成立集成电路、心理、人工智能等新学院;复旦新设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计算与智能、生物医药工程与技术、智能机器人与先进技术学院;上海理工“上新”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华东师大集成电路学院扩招,且面向所有专业本科生推出“人工智能+”微专业……

招兵买马之外,上海早已着手“筹措粮草”。7月,总规模逾890亿元的先导产业母基金落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分别约450亿元、215亿元、225亿元),期限均为15年。9月底,首批子基金公开遴选启动。

-2-

研发不及北京,产业不如深圳

在科创、金融上战略引导先导产业,上海有“不得不做”的理由。作为国内最重要的科创中心城市之一,上海科技实力雄厚,综合优势突出——但在高精尖研发领域以及产业化上,相比京深,上海并没有绝对胜算。

截至去年,上海先导产业总规模约1.6万亿元,其中生物医药占比最大,规模近9000亿元,从业者达到28万人。行业数据显示,上海医药研发领域人才需求占比高达54.6%;而在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及合成、生物信息数据库等基础研究领域,依然缺少高端人才。

“中间进口品消耗比重”是一个可见的指标——作为国内三大生物医药创新高地,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对中间品进口的依赖程度,上海最高,广东次之,北京最低。这意味着,上海生物医药,在双循环经济格局之下,面临的压力最大。

“行业高端人才不足,缺少战略科学家和顶尖人才”的情况,也出现在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约3800亿元)。上海人工智能产业以应用驱动创新为主,产业人才达23万,约占全国1/3。如前所述,上海顶尖高校才刚开始设立相关专业,而行业“大牛”主要还是在北京。

看看北京人工智能学科数据就可知差距:6个全国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4所高校设学院或研究院,25所高校获批本科专业,32所高校拥有博硕学位授权;2024年全球学术机构排名前15名有4所;“智源学者计划”每年支持百位优秀专家……

在人工智能行业内有这样的说法,“北京做的是从0到1的事情,上海做的是从1到10的事情,深圳则是做从10到100的事情。”这一方面当然意味着上海能力之均衡,另一方面则意味着,相比北京、深圳,上海的研发能力、产业化均不占优势。

综合来看,北京依托强大的研发实力,人工智能基础创新遥遥领先;上海在算力、数据等方面具有优势;深圳市场化氛围浓厚,制造业发达,在将技术向市场铺开、快速产业化方面表现出色。

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之外,作为国内“产业链最完整、集中度最高、综合能力最强”的城市,2023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3 251亿元。然而,近年来,受到国际政治影响以及海外市场需求不振的多重压力,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面临“卡脖子、捆手脚”的双重难题。

-3-

众城百舸争流,上海欲守龙头

虽然跟国际领先、国内顶尖城市相比,上海先导产业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但对于“将产业重心从之前的资本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和高端服务业”的上海而言,先导产业依旧是其全力推进、极度仰仗的工业龙骨。数据显示,上海工业颓势明显,而先导产业是少有的亮色。

前三季度上海GDP3.4万亿元增长4.7%,同期工业增加值微增1.3%。从规上工业总产值看,行业前三的汽车、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3.6%、0.5%、-2.4%;而细分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增长20.8%、3.2%,生物医药持平。

当然,如同专项奖励适用范围所示,上海推进新型工业化并不只有先导产业——年初上海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还要提升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民用航空、空间信息等高端产业集群,加快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而这些,也是其他区域头部城市的发力方向。

深圳提出迭代升级网络通信、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等支柱型新兴产业,抢抓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低空和空天经济等产业新风口,培育具身智能机器人、合成生物、脑科学与脑健康、细胞与基因、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

苏州“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大健康、新材料等10个产业集群30条产业链”;北京目标产业方向包括集成电路、生物制造、新能源汽车、超高清视频,以及新能源、新材料、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量子、生命科学、6G等未来产业。

以投资支撑新型工业化,上海也面临不少竞争。前些年的基金招商,上海表现沉稳。如今面对持续烧钱的先导、未来产业,以及想要分羹的周边城市,上海不得不打起精神——千亿级先导、百亿级未来产业基金落地只是开始,股权投资淡季如何撬动社会资本,值得思量。

逐鹿“新型工业化”赛道,上海的紧迫感上来了。虽然发力方向不同,但头部城市重叠不少,各地“实现程度”将决定工业乃至经济格局。上海二产增加值已被深渝苏挤到第四,如不尽早反弹,经济龙头就有可能易主——前三季度京沪只差927亿元,去年同期则是1296亿元。

参考资料:

京沪深逐鹿“AI之城”.证券时报

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区域格局.中国科学院院刊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人才现状及培养实践探讨.华东科技

基于“目标保障效果”的未来产业发展政策对比分析.创新科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