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不久前,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的经济学家罗尔夫·朗哈默在《法兰克福汇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对印度成为全球工作台的梦想提出了质疑。这一观点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十年前,印度总理莫迪推出了雄心勃勃的“印度制造”计划,旨在将印度打造成25个选定工业部门的全球工作台,并最终成为整个制造业的全球中心。然而,尽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印度距离这个目标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数据上看,印度的确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根据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排名,印度从2014年的第142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63位。此外,印度的进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从1970年的5%增加到2022年的22%。这些数字无疑展示了印度经济的开放和进步。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印度仍然面临着高昂的进口关税,这使得其难以在全球市场上具备竞争力。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印度对工业产品征收的最惠国关税平均为13.5%,而中国仅为6%。这种高关税不仅阻碍了外国投资者进入印度市场,也限制了印度产品的出口能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印度的劳动力市场结构也存在严重的问题。近一半的劳动力仍在农业部门工作,这意味着他们很难迅速转移到工业部门,以实现“印度制造”的目标。技能要求的不同使得这一过程变得异常艰难。
不仅如此,印度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表现也让人失望。与欧盟的双边自贸协定谈判已经持续多年且陷入僵局,印度甚至退出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谈判。这些行为无疑加剧了外界对印度能否真正成为全球工作台的怀疑。
面对这些挑战,印度政府是否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打破现有的障碍,实现其雄心勃勃的目标?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毕竟,印度并不缺乏具有国际能力的企业家,塔塔和米塔尔等工业家族就是最好的证明。然而,他们在国外的成功却未能在国内复制,这也让人不禁思考其中的原因。
总之,印度成为全球工作台的道路充满了坎坷和不确定性。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前方的挑战依然严峻。我们期待着印度能够克服这些困难,实现其宏伟的目标。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为它们不仅关系到印度的未来,也可能影响到全球经济的格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