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清朝历史,我们首先便会想到“康乾盛世”,大清朝在康熙和乾隆执政期间,赢了来一片繁华的景象。一个国家能够富强,与领导人有着脱不开的关系,不过,皇室一直是主打“富贵奢华”的,因此铺张浪费的现象是亘古改不掉的恶习。康熙自然清楚这个问题,因此便提出了省餐饮,杜绝铺张的态度。不过,尽管提出了拒绝铺张浪费,依旧改不掉皇室的陋习,康熙心急,便决定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他带头每天吃窝窝头,目的是节省为君王御膳的开支,本以为这样既能够呼吁大众,又能够省下一笔钱,但吃了七天窝窝头后,结果却不尽人意。特别是他看到了七天后的账单,更是感叹7天的辛苦都白费了。康熙为节省开支,学百姓吃窝窝头,七天后看账单却傻眼。
清朝皇帝们的御膳
与明朝时期皇帝们的饮食习惯完全不同,清朝时期君王们一天只吃两顿饭,分别是早上六点钟到八点钟的早膳,和下午一点钟到两点钟的晚膳。除了这两顿排场饭外,就算是再饿肚子也不能再摆排场了,只能开小灶吃一些,这根据君王们饿肚子的时间来决定。通常小灶都会做些粥和小饼子,用来填饱君王们的胃。
即使是只有两顿饭,一般规定的时间都是确定不会更改的。但跟随季节的不同会稍做调整,夏季和秋季一般比较早,比冬天和春天要早一个小时。早膳和晚膳的菜品非常丰富,排场也一般相对来说很大,因此常有吃不完的情况。这时候,那些受皇帝宠爱的臣子和皇子们就有福了,这些精致美味的菜品便都能入他们之口,不过不能坐在君王原来的座位上吃,而是另设吃饭的地方,所以通常这些食物都不会被浪费。
为了将早膳晚膳筹备好,君王的御厨基本上每天凌晨就要起床为君王做饭,这样的习俗和传统一直延续着,直到清朝末年。不能只说御厨们辛苦,其实更辛苦的应该算得上是君王。在《清实录》中就有过记载,一位官员因为家中到朝堂的道路不好走,所以常常凌晨三点就出门准备上朝了,基本上要两个小时左右的5点钟才能够抵达中和殿,但那个时候,光绪帝已经在看资料和文件了,他正在等待大臣们的一一上朝。
根据这个实录的记载,我们便可清楚,光绪帝是在4点左右就用了早膳,然后来处理政事的,而再从后面的文献记载中,我们更能够知晓清朝君王们的每日安排几乎都很规律,不会出现什么问题。最大的问题应该算得上是铺张浪费了,尽管君王们会将御膳赏赐给他人,保证食物能够吃完,但每日的御膳量也属实是太大了。在光绪帝时期,光是每顿御膳的菜品数,就已经有120道了,并且每道菜品都是上等中的上等,花销自然很大。那么,这120道菜的开销,到底是多少呢?
康熙帝以身作则吃窝窝头
康熙帝执政后,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扭转了前期国家极度贫困的状况,经济迅速发展,局势异常稳固,这为康乾盛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不过在日渐丰盈的物质条件下,康熙很快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身边的人都开始渐渐奢侈了起来。御膳也渐渐奢华,因为康熙爱吃肉,所以在御膳房的调配下,康熙帝几乎每天都能够吃到11斤肉,2只羊,5只鸡,这样的量,可想而知。
因为察觉到了铺张现象,康熙一度向外提出了生活节俭运动,他要求大臣们,皇子们,百姓们纷纷控制花销。不过,这并不能压制住人们奢靡的物质享受,所以为了让大众停下浪费现象,康熙决定以身作则,带头吃窝窝头。
节俭后情况并不理想
据了解,康熙向御膳房下令,每天必须给自己做窝窝头吃,不准做大鱼大肉,接收到康熙指令的御膳房照做了,可吃了几天窝窝头的康熙却感到了不对劲。因为,为皇帝准备的御膳的食材,必须在一天前就采购好,且要经过层层的筛选和审核,一层一层将食物传递下来,因此,康熙发现,无论自己要求吃什么,开支都是一样的。是窝窝头也好,是山珍海味也罢,君王的餐饮标准制度在那里摆着,就没有人敢瞎胡弄,因此,食材还是十分的精致和昂贵。
不得不感叹,能够连吃7天窝窝头,这样的君王怎么可能不令人敬佩。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康熙能够将大清的风气带动,使大清朝蒸蒸日上了。以身作则,为天下百姓思虑,这无论何时,都是一个领导人最优良的品质。
参考资料:《清实录》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小苏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