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风险和危机,看似是不幸的定数,可实际上,还蕴藏着大吉的变数。
何谓“危机”?就是危险当中,存在一定的生机。如果可以摆脱危险,把握生机,逢凶化吉,那我们多半能够时来运转。
在《周易》中,有两个词,
泰极否来,否极泰来。
意思是,
好到了极致,就会变坏。坏到了极致,就会变好。
到底是变好,还是变坏,一半由老天决定,一半由我们自身决定。这就是曾国藩谈到的
“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越是遭受什么痛苦和挫折,越不能轻言放弃,而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
投之亡地而后存,置之死地而后生
,才是最好的选择。
遭遇大苦、病痛的时候,会出现这些变数,暗示了大吉。
01
身处逆境,才能更好地“顿悟”。
明代第一圣人王阳明,早年特别推崇程朱理学,认为“格物致知”这四个字,才是人生的真相。所以,他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
七天七夜后,王阳明病倒了。卧病在床期间,王阳明就思考,为什么格物致知不适合自己呢?后来,他得出了一个结论,是因为自己没有把心修好。
大病初愈的王阳明,逐渐建立起了“阳明心学”,后边龙场悟道,更是将心学发扬光大。修心到了极致的王阳明,不仅开宗立派,还做到文人带兵,百战百胜。
如果没有一开始的格物失败,患了大病,就不会有后边那个圣人王阳明。失败和病痛,这不是倒霉,而是有转机的开始。
没病没痛的时候,人们不会反思自己。等有病有痛了,人们才会思考,自己在哪里做错了,如此才能裨补缺漏,有所得益。
未经人生大苦,根本无法觉悟。如果连大苦都熬不过,就说明此人非可造之材。
02
遭受大苦,才能激发自身的“潜能”。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幕,曹操讨伐袁绍,由于战事不顺,头风病犯了,所以曹操一病不起,心中也满是消极、疲惫。
袁绍为了气死曹操,就让谋士陈琳,写下了讨曹檄文。曹操一看到这篇檄文,整个人立马就清醒了,说这篇檄文写得前无古人,令人惊叹。
这篇檄文,就是来骂曹操的,而且有多难听,就骂多难听,甚至扯上了曹操的祖宗十八代。可曹操认为,这篇檄文写得好,让他重燃斗志。
结果我们都知道,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以少胜多,留名青史。可谁也不知道的是,如此风光的曹操,先前也有颓废的时候。
越是身处谷底,还患有一些病痛,当事人越会觉得,既然无路可退,不如放手一搏。就是这种放手一搏的勇气,让无数人都取得了成功。
所谓“天无绝人之路。”当人们觉得自己走向绝路的时候,也许,出路就在前方。
03
病痛加身,才能认清“世道人心”。
有一位老板,年轻创业的时候,身体不好,经常生病。中途,他还被身边的合伙人架空了,啥都失去了,特别狼狈。
这些遭遇和经历,让这位老板逐渐看透了世道人心,不再有以前的天真,反而多了一丝决绝和狠辣。
随着他病情痊愈,他回到了公司,重新拿回了管理权,将那几个不安好心的合伙人踢了出去。直到今时今日,他事业有成,熬出了头。
杨绛先生说过,
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一直高高在上,被人奉承,就容易被人欺骗,飘飘然而没有自知之明,这是大凶之兆。处于低位,被人折辱,于痛苦中醒悟,才能看清楚世道人心,这是大吉之兆。
没有被人伤害过,就不会认清现实。没有身处低位,卑微过,就不会拼了命往上爬。
以往所有刻骨铭心的经历,现在看来,都是好事。
04
被折磨过,才能“白手起家”。
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人,最适合白手起家?毫无疑问,有勇有谋,懂得放手一搏的人,才能白手起家。
这一点,对比刘邦和项羽就清楚了。
早期的刘邦,只是一个小混混,没啥突出的地方,所以很多人都看不起他。早期的项羽,勇冠三军,盖世无双,所以他身上的光环很重。
鸿门宴上,项羽明明可以杀掉刘邦,但他妇人之仁,为了面子和虚荣,就放过了刘邦。因为项羽觉得,刘邦只是老鼠,不必在意。
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刘邦回到军中,竟然敢跟他对着干,还不要命了。三年后,刘邦在垓下击败项羽,项羽乌江自刎,至死也不肯过江东。
一路走来太顺的人,后期往往会失败。而忍受挫折,放手一搏,毫无负担的人,才能突出重围,登临顶峰。
文/舒山有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