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哪些人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最大?

作为世界上传承时间最久的文明,对中国文化做出突出贡献者,历朝历代数不胜数,但如果要说谁对中国数千年的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贡献最大,我认为至少有五个人必然要上榜,那就是仓颉、蒙恬、蔡伦、毕昇,还有一位不知道名字,他们的发明可以说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

造字圣人:仓颉

文字对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据历史记载,轩辕黄帝兴起之后,黄帝的史官仓颉、沮诵受鸟兽足迹的启迪,集中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呕心沥血数十载,搜集、整理流传与先民中的象形文字符号并加以推广和使用。仓颉后来仰观奎星环曲走势,俯看龟背纹理、鸟兽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纹,从中受到启迪,根据事物形状创造了象形文字。

在仓颉发明文字之前,中国当时的主要记事方式便是“结绳记事”,但这种方法只能记录简单的事件,且随着时间推移,辨识度也极低。而仓颉的赫赫功绩正在于“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使得中国文化的传承成为了可能。

虽说中国文字传承至今,离不开历代先贤的完善和改进,但仓颉创造出整套成体系、规范文字的历史贡献不可小视。

毛笔改良者:蒙恬

虽然目前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蒙恬之前毛笔就已经出现了,但毫无疑问的是,蒙恬改良了毛笔的制作工艺,在文字书写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最早出现毛笔的墓葬是河南省信阳长台关1号楚墓和湖南省长沙左家公山楚墓。其中出土的毛笔笔竿细长,笔锋均为2.5厘米,略长于现代小楷毛笔的笔锋。其制作方法是将笔毛围在笔竿的一端,以丝线束紧。

而在湖北云梦秦墓中也曾出土过三支竹杆毛笔,这三支毛笔则应该是经蒙恬改良过的毛笔。其制作工艺是,以竹子制成笔管,在笔管前端凿孔,将笔头插入孔中,另做一支与笔管长度相同的竹管做笔套,将毛笔置于笔套之中,再用胶粘牢。为取笔方便,笔套中间镂有8.5厘米长的长方孔槽,竹筒涂以黑漆,并绘有红色线条。

毫无疑问,经过蒙恬改良过后的毛笔较之战国时期的楚笔已经有了极大进步,而且与现代的毛笔制作方法极为相似。毛笔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就不必多说了吧,它几乎伴随了整个中国古代史。

造纸先驱:蔡伦

虽然目前对于谁发明了造纸术仍然有争议,但东汉改进造纸术这一点却是不容置疑的,正是由于“蔡侯纸”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其生产成本和便捷程度,从而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

有了文字和书写工具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很好的载体。早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人们通常使用的文字载体都是甲骨、竹简和绢帛等,这些材料要么笨重、要么极为昂贵,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极大的制约。虽然目前证据表明,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麻质纤维纸,但由于质量粗糙、数量稀少、成本高昂,并未获得普及。

直到蔡伦改进造纸术,才真正促使了书写材料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不但便于携带,且取材广泛,造价低廉,不仅推动了中国文化的传承,推着其广泛传播,更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印刷术:不知名的发明者和毕昇

随着文化的发展,人们对于书籍开始产生了大量的需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先后在唐朝和宋朝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这使得书本的造假开始迅速降低,为文化的大范围传播奠定了物质基础。

早在印刷术出现之前,人们传播文化还主要依靠抄写,这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使得文化传播成本依旧高昂,传播范围依旧狭窄。正是这种原因,才使得在唐朝之前,知识始终为少数人所掌握,广大人民群众根本没有能力和金钱去接受文化的洗礼。

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术的出现,使得一块块刻板代替了人工抄写,再一次大幅度降低了文化传播成本,使得文化传播范围开始变得更为广泛,可惜的是我们并不知道发明雕版印刷术的是哪位先贤。不过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大范围应用,它也体现出了一定的劣势,一是刻版费时费工费料,成本依旧较高;二是大批书版存放不便;三是有错字不容易更正。

活字印刷术:到了宋代,平民发民家毕昇总结了雕版印刷的丰富经验,在宋仁宗清理年间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这便是活字印刷术,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不过活字印刷术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再版难度较大,成本较高。

两种印刷术各有优缺点,正是两种印刷术的发明,才使得文化传播成本大幅度下降,使得普通百姓学习知识也成为了可能,使得中国文化开始在更大范围内得以传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