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发明家探索所有控制燃烧的结果时,另一股基础力量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一位英国物理学家称其为「电」。法国科学家夏尔.库仑(CharlesCoulomb)想出测量这股力量的方法。美国发明家班杰明.富兰克林则证实不管电是什么,电会流动。发明家开始寻找可以运用这股力量的东西,结果你瞧,他们发现流进铜线一端的电会在另一端产生颤动。1816年,弗朗西斯.罗纳兹(FrancisRonalds)将这类电的脉冲送进八英里长的线。1837年,美国发明家萨缪尔.摩斯(SamuelMorse)使用电力来驱动会在远处发出敲击声的装置,还发展出一套可以将这类敲击翻译成文字的密码。现在小发明有了实际用途:它能传送讯息。
摩斯并不是突然灵光一闪才发明了电报,大部分的发明都经过层层改良。在一八○○年代早期,许多人靠改良其他人的东西,发明出由电力驱动的小装置。摩斯被誉为电报发明家,只是因为他的改良跨越某些新奇事物的关键门槛,并以毫厘之差赢了其他人。
然而,一旦电报问世,企业家就开始抢着贩卖这机器的各种功能,这才是导致差异的关键。在混乱中出现了一家巨富公司,西联汇款(WesternUnion),它的存在使无数发明家思索和电报相关的小发明,因为如果他们做出什么好东西,西联汇款可能会砸钱买下专利权。
电报的发明使得电话成为可能,因此许多准发明家忙着想出将人声透过电线传送的方法。这项发明里程碑被归功于亚历山大.贝尔(AlexanderBell),但他也只是在许多跑者中夺冠的赢家。一位西联汇款雇员实际上较早想出类似发明,但公司的负责人并不认为它有卖点:他们认为电话只能设置在电报站里。在电报站之间传递的声音讯息会被写下来,然后信差会将纸条交给接收人。那看起来对老式好用的摩斯密码不算太大改良。
若电话线网络连接的人数不多,则电话无法成为一种产品。毕竟如果没人可打,那干嘛买电话?另一方面,如果没人有电话,谁会花钱安装电话线网络,在家户间互相连接?这类系统如何产生?这里的症结点与生意有关,而非和科技相关。贝尔解决了这道难题:他设立了可提供订阅服务的电信交换机,会员可以打给电话线网络内的任何人,但无法打给网络外的人。但谁会只为了另外21人而买个昂贵机器?刚开始的订阅人数就是这么少。
贝尔于是提出应对策略:把电话租出去,而不是卖出去。很快地,透过会员制度订阅的电信交换机在美洲和欧洲全境内纷纷设立,而一旦它们开始存在,连接各种交换机的巨大网络在商业上就变得诱人且可行。有电话的人现在也可以打给订阅其他电话线网络的人了。每个电话系统都有电话交换台──这就催生了一种以前从未存在过的职业:接线生。
你不妨停下来想想这股推动发明大爆炸的力量,想想这些实业家、公司和有限公司的旺盛精力,以及象牙塔里的知识分子以理性和科学解开物理宇宙之谜。扩张的历史在此赋予发明万般荣耀,推动不断追求崭新和更好事物的进步叙事。这些因素的共同点是什么?它们都是在这个历史时刻上,西欧社会的共同特色。在这样的世界里,发明大爆炸注定会发生。影响深远的发明足以启动巨大的社会变革,但渐进式的改良也能造成同样效果。
小科技发明会掀起涟漪效应,改变了将生命编织在一起的叙事。就举转轮印刷机为例,它个功能在1830年变得更加完善,而这只是古腾堡平台印刷机(当时仍在使用)的改良款。平台印刷机一小时大概可印125张纸,轮转印刷机可印18000张。刚开始这个改良似乎相当无用。谁会买这么多印刷品?当时流通最广的美国期刊也只有4300位订户。
尽管如此,某种印刷产品的大众市场其实是存在的,只是未曾受到重视。美国充斥着渴望练习阅读英文和想知道家乡新闻的移民。订阅制、须预付一年费用的现存期刊对一般劳工而言太过昂贵。商业天才只消看一眼新科技和劳动大众,就可看到机会。1833年,班杰明.戴伊(BenjaminDay)推出《纽约太阳报》(NewYorkSun),那是大量生产的日报,一份只卖一分钱,几乎谁都买得起。很快地,戴伊一天就卖出15000份报纸,投资获利丰厚,很快就回本。
其他人眼见他赚钱,也纷纷加入这个行列。到处都是只卖一分钱的报纸。这类报纸的读者过着艰辛的生活,他们不是有闲的知识分子阶级,因此出版商以谋杀、火灾、自杀和其他耸动事件的新闻填满版面。即便如此,早期报纸仍旧面临「新闻」短缺。谋杀、火灾和自杀案就是不够多!一份《纽奥良周报》的出版商有次抱怨,并不是每周都有值得报导的新闻。为了填充版面,出版商于是雇请人们出去找新闻,他们派雇员去码头采访刚从欧洲抵达的乘客。因此另一种新职业诞生了,那就是新闻记者。
电报意味着人们当天就能得知远方发生的事件。一旦海底电报线越过大西洋,从欧洲来的事件也都能当作「新」闻。但跨大西洋电报传讯很贵,没有单一报社供得起定期收发电报。因此,在1848年,六家报社联合起来分摊「电报」新闻的费用。这个合伙行动演变成一家独立企业,就是美联社,也是第一家通讯社。这类企业接收记者送来的电报,然后将讯息卖给所有买家,新闻本身因此变为商品。各家通讯社为了赚钱,自然会想将消息卖给尽可能多的报社。谁卖最多新闻,谁就赢得这场商业竞争。但不同的报纸有不同倾向、品味、意图、议题、利益和兴趣。与习惯大量印刷单张广告和宣传小册的共和党员、一无所知政治运动党员(Know-Nothings)、宪政联邦党员、自由工地党员(FreeSoilers)和随便吹牛的人相比,还有什么样的讯息能够成功引起众人的兴趣呢?
答案就是「事实」。商业考量迫使通讯社认识到,每条新闻都有事实作为核心,而这和对该事件的评论意见是两回事。事实核心回答下列问题:何人、何事、何地、何时和为什么。这就是可以卖给每个人的东西。一旦事实变成商品,新闻就能用其正确和客观作为卖点。你可以说轮转印刷机创造了客观新闻的概念。「客观新闻」,使我们现在得以进入相互通讯、叙事和语言的领域,但也是稍后的网际网路所摧毁的概念。
科技和语言永远纠缠在一起。轮转印刷机帮助催生了客观新闻的概念,但若缺乏西方叙事的其他独特层面,它就无法造成如此深远的影响。工具总是内嵌在某些世界观里,两者的组合是形塑历史事件的动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