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三世纪,在西方,曾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苟延残喘,走向衰亡。到了公元五世纪后半期,西罗马帝国在蛮族强有力的进攻下溃不成军,最终走向灭亡。
然而,东欧的拜占庭虽然受到蛮族人入侵的冲击,但帝国的政权仍然得以保存,不仅走出危机且延续千年不坠。那么拜占庭帝国能够幸免于难并雄踞地中海世界千年之久的缘由何在?
希拉克略王朝统治时期进行的军区制改革无疑居功至伟。尽管军区制的发展最终走向了衰落,但其对于拜占庭历史的影响是无疑重大而深远的。
渊源——希拉克略时期一场意义深远的改革
1、背景:查士丁尼昙花一现的帝国之梦
所谓军区制,又称塞姆制,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七世在其《论军区》一书中明确指出“塞姆”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英文名为Themes,可译为农兵特辖区。
拜占庭帝国军区制最早出现于七世纪早期,其主要内容为:以军区代替行省,建立兵屯制度,将自由民编入军队,通过分配给其可以世袭的土地,让其成为屯田兵,并向国家缴纳税款,简而言之,这种制度本质上就是军政兼容,兵农合一。
在军区制下,管理机构采取战时体制,军区内的各级权力机构均按照军事建制设立,行政系统被归属到军事系统之中,作为军区首脑的将军也被赋予了极大的权力。
这种制度的建立,为拜占庭提供了大量兵员和收入,缓和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加强了拜占庭帝国的国防力量,促成了封建军事贵族的兴起。
军区制的建立与推行,与当时拜占庭所面临的来自周边军事民族入侵的巨大威胁,和边关吃紧的形势有着密切的联系。
早在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拜占庭边疆地区,就不断遭到来自外族的入侵,迫于北非边境上柏柏尔人的压力和意大利北方伦巴底人新一轮的入侵风潮,查士丁尼开始在这两个新征服区实行较为完全的军政合权的统治体制改革,他的改革,是后来拜占庭帝国实行全面军区制的前奏。
查士丁尼一世死后,局势进一步恶化,以福卡斯为首的军事贵族通过叛乱的方式结束了查士丁尼王朝,拜占庭帝国也因此陷入分裂和内战当中。
莫里斯一世
波斯人从东面入侵拜占庭的亚洲属地,先后夺取了叙利亚、大马士革、耶路撒冷等重镇,与此同时,阿瓦尔人和斯拉夫部落从北面大举南下,侵入帝国腹地。
公元6世纪末期,莫里斯皇帝建立了以将军为主体的总督制,这种军政合一的政治体制为希拉克略时期军区制的建立提供了灵感与摹本。
到了公元7世纪中期,迫于阿拉伯人带来的压力,拜占庭东部的局势可谓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据《教会史》的记载,当时人们惊呼“世界末日来了”。正是这样严峻的局势,才得以在下一任王朝中催发出军区制的改革。
2、雏形——希拉克略王朝的救命稻草
在20世纪的研究中,军区制的建立一直被归功于希拉克略大帝,这是因为在《忏悔者狄奥芬斯纪事》里记载有“希拉克略来到军区之地”的说法。书接上文,拜占庭帝国的军区制正是在一片混乱和动荡之中被建立起来的。
君士坦丁堡
公元610年,35岁的希拉克略在元老派和绿党的支持下顺利进军帝都,登上皇位,希拉克略王朝也从此开始。但刚登临帝位的希拉克略所面临的局势并不乐观——斯拉夫人和阿尔瓦人从北方入侵巴尔干地区,直接威胁到了首都君士坦丁堡,边境地区的局势更是不容乐观。
面临帝国内外交困的现状与危机,希拉克略采取了几大措施,首先希拉克略在尚未被敌人占领的小亚细亚地区建立起三大军区,并各设一名督军也就是军区长官,其地位要高于省区的总督。
在军区政权分配方面,采用军政分离的制度,即军区总督是行政首脑,军权交由军区将军管理,与此同时,将军还拥有军区内的最高指挥权,可见军区管理体制是充满着浓厚的军事化色彩的。
此外,希拉克略还在基层建立起了军役和封建义务合一的军事屯田制,通过后世史料的揭示,长期驻扎在小亚细亚地区的军区农兵成为了一支极强的军事力量。
对于希拉克略而言,他找到了一种走出当时拜占庭困境的新方法,不仅保障了拜占庭帝国政权的稳定,也巩固了自身的统治,为帝国的发展与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可见军区制不仅成为挽救希拉克略统治危机的救命稻草,更为后来拜占庭帝国延续千年寿命奠定了统治制度上的基础。
兴起与衰败——从横跨欧亚帝国的推动器到走向瓦解的刽子手
1、世界最强军队的缔造者
自7世纪中期,军区制在帝国境内逐步推行,到8世纪中期,拜占庭大部分国土均被置于军区制的管辖范围之内,除上述三大军区外,又建立起包括希腊和海上两大军区在内的四大军区,用以管理巴尔干半岛和爱琴海上的大小岛屿。
军区制的推行使得当时危如累卵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好转,不仅在对波斯人的战争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而且迫使已经进入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臣服。
黄金时代的军区制帮助拜占庭帝国缓解了日益严重的边防危机,《拜占庭帝国史》一书中现代拜占庭学者在评价这些胜利时认为“保护欧洲免遭阿拉伯人侵略之主要屏障的荣誉无疑应归于拜占庭军队”。
此外,军区制的推行还有力地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结合军区制带来的安定局面为以君士坦丁堡和其他城市为中心的工商业的繁荣发达创造了有利的内外部环境。
2、为衰败埋下的重要伏笔
军区制的推行对拜占庭政治生活产生的影响并非完全是积极的,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在推行过程中,以大地产为后盾的军事贵族随之兴起,这些大地主对小农土地逐步地蚕食乃至侵吞导致了小农经济的衰败,小农经济的破产同时又反向刺激了大地主的发展。
尽管当时一些皇帝能够认识到小农对于巩固统治的重要作用,想要通过采取立法的措施限制大地主的扩张,但囿于其自身阶级的局限性,统治者不可能会由衷的为被统治者的利益疾呼,他们的出发点仅仅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因而这一矛盾无法也不可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在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中,他们形成了足以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分裂势力,并最终成为了专制皇权最危险的敌人,也成为了导致帝国分裂的最重要因素。
3、由盛转衰——帝国灭亡的先导
军区制的发展有利于军事贵族的产生,军事贵族实力的不断壮大会又造成地方割据的产生,为军区制的衰败埋下隐患,正是在这种无尽的如魔咒般的恶性循环之中,随着大地主阶级的不断发展,军区制开始瓦解。
拜占庭文明
11世纪以后,新兴的官僚地主开始掌握行省内的军事和行政大权,乃至立法权,依托于军区制的国家税收和士兵来源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据《拜占庭文明》一书中的记载,至13世纪初,几乎沦落到无兵可用的拜占庭帝国最终失去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此后,拜占庭帝国沦落到只能在强国之间斡旋的局面,苟延残喘,直至灭亡。
从轰轰烈烈到最终的惨淡收场,军区制留下了什么
1、“昙花一现”还是“电照风行”?
尽管拜占庭的军区制仅仅存在了几百年便走向了衰落,但是,其对于拜占庭帝国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这不仅仅是因为军区制的现实作用和军事上的地位。
从更高角度来讲,在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它给拜占庭帝国带来社会结构潜移默化的变化,以及它对拜占庭中世纪社会性质的影响,都证明了军区制的作用与意义绝非是昙花一现,帝国的灭亡于拜占庭的历史也并非“神形俱灭”。
拜占庭文明
2、对军区制意义的再思考
首先,军区制的建立缓解了拜占庭帝国自查士丁尼时期以来面临的人力资源和财源枯竭的状况,为拜占庭帝国对内与对外军事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必要保证,在增强国家军事实力的同时,还通过“以田代饷”的措施极大的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其次,军区制的推行将拜占庭帝国从一个奴隶制生产阶级社会转变到一个以为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封建性生产关系,对于拜占庭帝国完成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后,从某种意义上讲,军区制还象征着统治阶级对小农经济的一种重塑和努力,军区制的推行,是一种从军事角度上对小农经济的恢复,兵农合一的做法,更是一种对于趋于破产边缘的小农经济的一种再造。
结语
这种诞生于帝国危难之际,以军政兼容和兵农合一为本质的行政区划制度,在经历了五百多年的沧桑巨变之后被毁于一旦。“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军区制的建立与发展,为昔日的辉煌帝国带来了新的转机,他的衰败,亦导致了这个雄踞一时的王国的轰然倒塌。
但对于一个国家的统治形态而言,没有任何一种制度永久的适合或不适合,只有暂时与适时的协调,就军区制而言,它的出现,给整个拜占庭乃至世界都留下了光辉的遗产与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论军区》
2、《教会史》
3、《拜占庭帝国史》
4、《拜占庭文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