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自古以来,水利工程都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我国人口众多,各朝各代无不把“水利灌溉、河防疏泛”列为首要工作,三峡大坝作为当今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初建到完工耗费了巨资和漫长的时间,其主要用于防洪、发电和航运,一旦决堤,后果将不堪设想。
修建浩大工程
三峡大坝修建过程耗费十几年,主要经过三个阶段,革命成功之后,孙中山先生致力于中国基本建设,不仅仅是建设铁路,对于拥有一大河一大江的中国来讲,水利工程自然也是重中之重,孙中山先生有了兴建水利工程这一想法之后亲自前往三峡考察,在勘察过程中他发现波涛汹涌的三峡水量完全可以满足给中国供应大量电力的条件,这些电力对于新中国的成立会有着极大的帮助。
同一时期,西方的工程师也来到这里勘察,以他专业的学术对这里的水流地势进行了缜密的分析,发现这里水坝如果建成能够供应的电量是十分庞大的,比美国最大的水坝都要多出百分之三十左右,这对当时的中国至关重要。
新中国成立之后,后来出现特大洪灾,天灾人祸,对于我国的民生无疑是一重击,很多人都意识到了修建水坝的重要性,各方专家来此考察,经过多天探讨终于确定了最终方案,三峡大坝自此开建。
大坝显著作用
根据史料记载,从汉代至如今长江地区出现的严重水灾高达两百多次,每一次都会对沿岸百姓造成毁灭性打击,俗话说一方水养育一方人,长江在养育的同时也会葬送一批人,许多帝王都以兴建水利来彰显自己的功绩,三峡大坝建成之后,其主要作用便是防洪,它改变了长江水域的水流走势,减少了很多水灾。
三峡大坝的建造位置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它的底部是非常古老的花岗岩结构,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古老又稳定的结构,这么多年三峡经历过1840多次地震,造成的后果也不过是一些山体下滑,并不影响三峡大坝的使用,从而长江中下游的居民也能够安心的生活。
三峡大坝同时兼顾着发电和航运等功能,为民生做出了巨大贡献,极大的改善了川江航道的运输状态,如今即使上万吨的航船也能够顺利从武汉直接抵达重庆,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让“自古川江不夜航”成为可能。
基设固若金汤
自古水利工程和国防建设密不可分,倾注了无数人心血的三峡大坝身上自然也有不可言说的秘密。
战争爆发时期,除了最先攻击敌对国的军事基地,一些民用设施也是主要目标,比如水库大坝、电厂等,严重者可造成一国巨大的动乱,三峡大坝自建造以来,外国媒体一直宣扬可以通过摧毁三峡大坝来达到搅毁中国水利工程的目的,然而专家对此表示,三峡大坝连核武器都不能摧毁,即使向三峡大坝发射核弹也不过是在上面炸出一个洞而已,并不能直接捣毁大坝。
三峡大坝位处我国内陆,地理位置绝对安全,三峡大坝在建造过程中,专家们曾多次模拟核弹武器攻击大坝的场景,并以此为依据一点点改进,为了建造大坝,我国耗费了近几千万吨的混凝土以及几十万吨的钢筋和小三十万吨的钢材,三峡大坝可以说是一座牢固的混凝土重坝,核弹虽威力无穷,却也奈何不了这巨大的钢筋块头。
除了地理位置和材料,三峡大坝周围还有一系列严密的防空体系,一共包括两层,第一层是反导弹防御系统,另一层是大气层内的立体拦截系统,两层防御系统加持,连一只鸟都不能靠近这里,更不要说其他国家的空军阵营。
内藏决堤隐患
然而三峡大坝的建成也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国防隐患,三峡大坝虽坚实无比,但也并非铜墙铁壁,也有一些致命的弱点,它所囤积巨大水量,水轮发电机的26条进水管以及众多泄洪管、泄沙管都安装在大坝之中,还有三道横截大坝的槽,如果这层钢板被炸毁,后果不堪设想。
三峡大坝下游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中国重要的军事基地,几乎占据我国兵力的三分之一,三峡一旦决堤,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尚未加入战争之中就会被洪水所吞没,整个武汉都会危在旦夕,京广铁路至少要中断两个月的时间。
假如三峡大坝决堤,百亿吨水水库瞬间齐冲而下,三峡大坝所在地到沙市之间的沿岸都将受到洪水直接冲击,葛洲大坝水利枢纽将受到严重损害,铁路以下的宜昌市地区会被淹没,枝城、上下百里洲和荆江分洪区都将受溃堤受淹。
另外,三峡大坝如果决堤将会造成上亿人口损失和不可统计的经济损失,长江中下游地区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人口与经济中心,武汉、南京、上海等系列沿海城市里生活着上亿的居民,这里的粮食产出占据全国将近百分之四十,汇集着无数英才,是我国城市中的重中之重,如果三峡大坝上百亿吨长江水倾泻而下,整个三峡下游的沿江城市将会被一扫而空,中国各方面都将遭受严重打击。
三峡水坝虽然还存在着一些隐患,我国也在不断优化改进,让中国的综合国力变得更加强大,让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相信我们会有实力来抵制一切能威胁中国的事情,未来的祖国,更是需要大家一同守护。
往期文章精选:
四川农民因酷似马云而走红后,竟耍起了大牌,嫌弃开电动车来接他
爱新觉罗后人因抢不到火车票,在火车站怒斥众人:全都是奴才
冰山惊现少女尸体,尸检专家:她死于700年前,死因丧尽天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