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8日,浙江省江山市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荣誉市民证书颁发仪式。仪式上,江山市长亲自授予了毛泽东的嫡孙毛新宇江山市“荣誉市民”称号。
江山市政府在仪式上称,作为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嫡孙,毛新宇多年来一直关心和支持清漾毛氏文化研究保护开发工作,公开表示江山清漾是“毛泽东祖居地”,给江山市带来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与毛新宇一同被授予江山市“荣誉市民”称号的还有湖南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毛炳汉,以及衢州地区研究清漾毛氏文化的学者郑艮安。
毛炳汉和郑艮安都是长期致力于中华毛氏源流、繁衍、迁徙等问题的专家,为考证清漾毛氏与吉水毛氏、韶山毛氏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做出过巨大努力,用大量史实证明了毛泽东祖居地在清漾,为弘扬清漾毛氏文化做了大量工作。
一、
2009年5月22日上午,浙江省江山市石门镇清漾村人潮涌动,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自发地涌入了这个平静的小村庄。
因为大家得到消息,今天毛主席的嫡孙毛新宇,将会带着夫人刘滨来到这个小村庄,进行他的“寻根之旅”。
清漾村是一个座落在群山环抱中的小村落。村东头是几条宛如游龙盘旋的小山,西头则是一片农田。位于山下的清漾村,则如同一颗明珠,被几条小山小心的簇拥着,沐浴着天地间的灵气。
早在南北朝时期,清漾村便已有人居住,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作为江南毛姓的聚集地和发祥地,清漾村历史上出过8位尚书,83位进士,可谓是卧虎藏龙。
据《清漾毛氏族谱》记载,清漾村是南方毛姓的发祥地,江西吉水毛氏、浙江三衢毛氏、湖南韶山毛氏以及云南毛氏的根,都在这个小小的村庄。
因此作为湖南韶山毛氏的后人,毛新宇这才会携夫人来到这里寻根问祖。
当毛新宇携夫人刘滨出现在村头时,早已守侯在此的村民们不约而同地拥了上去,簇拥着这位毛家的后人,走进了村里的毛氏祖祠。
清漾村的毛氏祖祠是一栋白墙灰瓦马头墙的建筑,门头两边写着“礼门”“义路”四个大字,门口悬挂着苏轼题写的一付对联:“天辟画图星斗文章并灿,地呈灵秀山川人物同奇。”
走进毛氏祖祠,毛新宇捧起一本始撰于1083年的《清漾毛氏族谱》,仔细阅读起来。
当看到毛氏是周文王第十子毛伯郑的后代时,毛新宇说:“周朝和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年代,毛氏文化也是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清漾在研究毛氏文化时要注意结合西周和东周文明,将这一时期的毛氏文化也要吸收进来。”
在这次清漾寻祖的过程中,毛新宇夫妇参观了村里的毛氏名人陈列馆、国学大师毛子水祖居等处后,对陪同的江山市的领导说:“韶山是毛泽东的出生地,清漾是毛泽东的祖居地,希望江山市委、市政府多与韶山沟通,继续深入挖掘毛氏文化精髓,并将其应用于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去!”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中,到了毛新宇离开的时候了。在清漾村乡亲依依不舍的送别下,毛新宇乘上了来时的客车。
在车子开动前,他从窗户里探出半个身子对送别的乡亲们高声说道:“乡亲们放心,这是我爷爷的祖居地,我以后还会常来的!”
二、
众所周知,毛泽东是湖南湘潭韶山人,怎么和浙江江山的这个小山村扯上关系了呢?说起这个事,就要提到一个人——那就是韶山毛氏的始祖、被朱元璋封为“武德将军”的毛太华。
在韶山市韶山村党总支书记毛雨时的家里,还保存着一套《韶山毛氏五修族谱》。
这份族谱上对毛太华的生平有着很详细的记载:“我族始祖太华公,元至正时人也,避乱由江西吉州龙城迁云南之澜沧卫,娶王氏,生八子。明洪武十三年庚申,以军功官入楚省,携长子清一、四子清四与之偕行。
解组时居湘乡北门外绯紫桥。十余年后,清一、清四两公卜居湘潭三十九都,今之七都七甲韶山家焉。”
按照这份族谱上的记载,毛太华的祖籍是江西吉州龙城,后来迁到云南永胜县,最后又带着两个儿子迁到了湖南韶山。
那么毛太华和浙江江山市石门镇清漾村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毛太华原籍在浙江,那末他又是如何落籍江西吉州的呢?
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毛氏的来龙去脉。
“毛”这个姓氏起源于周文王的第八个儿子姬郑。这位姬郑在西周建立后,被他的哥哥姬发(周武王)封到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的“毛国”,从那以后,他的后人便以“毛”为姓,所以又叫“毛郑”。
作为第一位姓毛的人,姬郑也被公推为中华毛氏的始祖。他的后人在之后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数代繁衍和迁徒,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毛氏后人已遍布黄河流域的陕、晋、豫等数个省份。
东晋时期,毛家的后人中出现了一个杰出的人物。此人名叫毛宝,是晋成帝手下的豫州刺史。晋成帝咸和年间,一位名叫苏峻的大将发动过一场叛乱,危急之中,毛宝出兵平叛,斩杀了苏峻,挽救了东晋王朝。
叛乱平定后,晋成帝封毛宝为室开国侯,食邑1600户,以豫州刺史监扬州诸军事。
毛宝原籍陕西,是随西晋南渡的大臣之一。他在为东晋立下大功不久之后便逝世了,并没有归葬陕西,而是葬在了江南。他死之后,被奉为毛氏南宗的一世祖。
毛宝死后,其长子毛穆之袭了毛宝的爵位,被晋穆帝封为建安候,食邑信安。这个“信安”是当时的称呼,后来此地改名为江山,也就是如今的浙江省江山市。正因为如此,毛穆之也被江山的毛氏族人奉为二世祖。
三、
江山的这一支毛氏族人在生活了十几代后,出了一个名叫毛休的毛氏族人。
此人是毛氏南宗十五世子孙,生活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
南唐后主李煜在位时,任命毛休为银青光禄大夫、吉州(今江西吉安)太守。就这样,毛休带着父亲毛让、母亲薛氏及子女们,一齐来到了江西吉安。
北宋灭南唐后,毛休归顺了北宋,得到了宋太祖的重用。《韶山毛氏五修族谱》里也记载了这段历史∶"宋初,让公世居三衢。生子休公,官至国子监祭酒兼殿中侍御史,出守吉州。休公迎让公就养,占籍吉之吉水龙城家焉。”
根据这份族谱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毛休在降宋后,宋朝给了他一个“国子监祭酒兼殿中侍御史”的荣誉头衔后,仍然命他担任吉州的太守。
于是毛休便把他的父亲毛让、弟弟毛任以及家人们,从吉水县龙城乡接到了吉水县八都镇定居了下来。
毛休、毛任兄弟俩一共生了九个孩子,《族谱》中称他们的子孙“簪鳟蝉联,后先辉美,不可枚举”,可谓是人才济济。
《族谱》倒也没有吹牛。明朝嘉靖年间,毛让的21世孙毛伯温便官至兵部尚书,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后受命平定安南,因功加封太子太保,连《明史》中都有毛伯温的传记。
如今的江西吉水,仍然有不少毛氏的族人在这里生活。从毛休算起,他们在这里已繁衍了40多代。
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的时候,吉水的大街到处都悬挂起了“毛主席祖籍人民永远怀念您”的巨制横幅。居住在这里毛氏族人想通过这种方式,向那位和他们拥有共同祖先的伟人表示敬意。
四、
前文说过,韶山毛氏的始祖毛太华,也是吉水毛氏的后人,那么问题来了,他是怎么去的湖南呢?
历史学家郑艮安在《毛泽东祖籍溯源》中指出: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的浪潮席卷全国。起义军的战火同样蔓延到了吉水,毛氏后人们也和全国人民一样,过着民不聊生,流离失所的生活。
此时的毛太华只有十几岁,为了活下去,他只得离开家乡,四处逃难,最后来到了云南永胜县。
永胜县地处云南西北部,自汉代以来就是“西南夷”各族群的世居之地。由于僻处西南边陲,这里并没有受到战火的波及,加上当地的地理、气候、自然条件都比较优越,毛太华便选择在这里安下了家。
虽然毛太华算是能吃苦耐劳的一个年轻人,但由于当时永胜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当地的民族对汉族有着很强的戒备心理,加上毛太华又是外地来的汉人,所以毛太华也经常受到少数民族土司的欺压,在云南的日子过得仍然比较穷困。
虽不说吃了上顿没下顿,至少日子也好过不到哪里去。
就在这时,明朝沐英、傅友德等人派兵消灭了割据在云南的元朝势力,平定了云南,并在云南实行“改土归流”政策,云南从此成为明朝的一个行省。
云南平定后,为了确保地方稳定,明朝在云南当地招募了一批年轻人从军。日子快要过不下去的毛太华,于是报名参军,成了一名“军户”,开始了闲时农耕,战时作战的屯戍生涯。
据韶山毛氏《族谱·》记载:毛太华入伍后,被分到一个名叫“澜沧卫”的卫所,成了一名小头目。这也和一些专家们的考证相符合。
现在公认的说法是:毛太华是洪武二十八年进入澜沧卫屯戍的,不久后便升为百户长,在澜沧卫屯戍了至少10几年。
为了鼓励像毛太华这样的汉族青年安心戍屯,明朝特意规定:凡是有家眷的戍屯军士,可以将家眷带到屯戍的卫所一起生活。如果戍屯军士没有娶妻的,也鼓励他们就地娶妻生子。
只要能娶到媳妇的,都会发一笔安家费——因为这些人生下来的儿子,将来可以接替他们的父辈,成为新的戍屯军士。
有这么好的政策,加上“铁饭碗”的身份,已当上基层军官的毛太华,要想在当时比较落后的云南娶个媳妇,还是很容易的。
果然没过多久,毛太华就娶了永胜县的一名彝族女子为妻。
这名女子的肚子也很争气,一口气为毛太华生了八个儿子,并成功存活下来了四个。
随着和毛太华一样的大批年轻军人的结婚成家,“澜沧卫”原有的屯田已经不能满足军士和家属们的吃用,所以必须开辟新的屯田地点。于是上级便让毛太华带着一百多名军士来到永胜县凤羽山,开辟新的屯垦区。
毛太华也不负众望,带着手下的百十名弟兄,很快便将凤羽山的这块新的屯垦区建设得井井有条,成了澜沧卫的“屯垦示范区”。
洪武二十九年,毛太华就因为这份军功受到朝廷的嘉奖,被封为“武德将军”,完成了从基层军官到高级军官的身份转变。
当上“武德将军”后,毛太华给这块新的屯垦取了个名字,叫做“毛家湾”。在他的心里,一定是想着在自己老死于此之后,自己的子孙们能在这个地方繁衍生息下去。
五、
也许是中国人骨子里都有一种对故乡的特殊感情,所以毛太华尽管在云南日子过得挺滋润,但他的心里还是忘记不了故乡。
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江西老家的那份思念之情越来越浓。
毛太华自少年离乡时算起,离开故乡已经三十余年,身在云南边陲的他,对于故乡的情况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当时的通讯可不像今天这么发达,所以故乡的亲戚们还在不在,还有没有人认识自己,都一直是个未知数。所以他只能把对家乡的思念放在心底,安心在云南生活下去。
就在这时,一个离开云南的机会出现了。原来朱元璋考虑到湖南经过多年的战乱,人口大减,于是便从湖南的周边省份,特别是从江西调拨了大量人口填充到湖南,以补湖南人口之不足。这就是明初有名的“江西填湖广”事件。
据曹树基在《中国移民史第5卷:明时期》考证,洪武年间岳州府人口不足20万,在“江西填湖广”之后,岳州人口涨到28.2万,上涨了三分之一还要多;而湘南三府(衡阳府、永州府、郴州府)原有人口约有103万人,“江西填湖广”事件后,这三个府的人口上涨到175万。这足以说明明朝初年的这次大移民浪潮规模之大。
这次移民的对象,不仅包括了平民,也涵盖了屯边的将士。也就是说,只要肯在湖南定居的人,都可以报名参加这次大迁徙。
消息传到毛太华驻守的军屯后,引起了一阵骚动。因为毛太华的手下军士中,就有不少是湖南人。
听说只要报名答应迁到湖南,就可以离开云南回到故乡,这些军士不淡定了。
毕竟当时的云南还属于少数民族聚居的不毛之地,当地居民对汉人多多少少都有些排斥,所以如果能够回到湖南老家,这些军士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于是这帮湖南籍的军士们经过商议,推选了几位代表去见毛太华,向他汇报大家想回湖南的想法,并鼓动毛太华也和他们一起去湖南。
军士们的理由也很简单:兄弟们都走了,毛将军你一个人留在这鸟不拉屎的云南,又有什么意思?不如和兄弟们一起去湖南,再想办法回江西老家!
毛太华经过慎重考虑,认为大家的意见很有道理。
毕竟自己年岁已高,错过了这个机会,那可真的是要老死在云南了,不如试一试。
但毛太华还是留了一手:他并没有把四个儿子都带走,而是让次子清二、三子清三留下来继承他的职务和军户资格,只带着长子和四子去湖南。
他的想法是万一在湖南混得不好,还可以重新回到云南——这种想法也是人之常情。
就这样,毛太华带着两个儿子,加入了“填湖广”的大军,和战友们来到了湖南湘乡县,定居于湘乡县北门外。
他的另外两个儿子则留下云南,继续繁衍生息。因此韶山毛氏和云南永胜的毛氏,都是毛太华的后人,只不过一支是毛太华长子和四子留下的,另一支是毛太华的次子和三子留下的。
六、
毛太华迁到湖南后,并没有等到回江西老家的机会,便因病去世了。去世前,毛太华给子孙们制定了一份《毛氏家训家戒》:
一、培植心田。二、品行端正。三、孝养父母。四、友爱兄弟。五、和睦乡邻。六、教训子孙。七、矜怜孤寡。八、婚姻随宜。九、奋志芸窗。十、勤劳本业。戒游荡、戒赌博、戒争论、戒攘窃、戒符法、戒酗酒。
毛太华死后不久,长子毛清一和四子毛清四便迁到湘潭一个名叫七都七甲的地方,定居了下来。后来七都七甲被改名为韶山冲,伟人毛泽东便诞生在这里。
虽然毛太华至死也没有实现他回到江西故乡的心愿,但在他去世五百多年后,他的后代毛泽东在江西这块土地上开创了最大的一块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将革命之火燎原到了全国。
2006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13周年。就在这一天,江山市的毛人后人代表,用民间传统的方式,将《韶山毛氏族谱》请到了清漾村,以便开展对毛氏源流的研究。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得出了韶山毛氏系出吉水毛氏,吉水毛氏系出三衢毛氏,三衢毛氏主系在江山清漾的结论。
这个结论对外发布的那天,特意从韶山赶来的毛氏后人代表,与清漾村的毛氏后人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因为从这一刻起,“韶山毛氏与江山毛氏是否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问题,终于得到了全国毛姓民众的公认。
向各位读者透露一个小“秘密”:据考证,清漾毛氏后裔中,有一支迁到了浙江奉化。
蒋介石的发妻毛福梅,正是这支毛氏的后裔。也就是说,如果从这个方面来“攀亲”的话,毛泽东和蒋介石还有亲戚关系呢!是不是很令人意外?
参考资料:
中新网:《
伟人宗族世代上溯千年毛泽东祖籍源自浙江江山
》、《
毛泽东族谱故事趣谈:蒋介石发妻也是毛氏后裔
》
江西新闻网:《揭开毛泽东先祖毛太华身世之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