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1976年主席去世,远在加拿大的叛徒张国焘,一番评价令人感慨万千

初次相遇

毛主席去世的消息传到了加拿大,叛徒张国焘听到后,面对采访说了一段话,令人感慨万千。

张国焘是如何评价毛主席的呢?

毛主席和他早在革命时期就相识了,不过第一次见面的经历却有些不愉快。

1914年五四运动在国内轰轰烈烈地展开,不少爱国青年学生投入到这次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中。

在北大就读的张国焘,受到革命的感召,也带头参加了革命运动,他还组织了一帮青年学生,四处宣传张贴新思想。

张国焘因为表现突出,深受李大钊的赏识,把他当成重点培养的对象。

那时候毛泽东也对五四运动宣传的新思想,非常感兴趣,李大钊在台上演讲的时候,毛泽东也是台下的忠实听众。

虽然毛泽东和张国焘都和李大钊有交集,但是两个人从来没有见过面。

直到后来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来到了北大教书,毛泽东是杨昌济的得意门生,为了帮助生活困难的毛泽东,杨昌济在北大图书馆给他找了个图书管理员的工作。

李大钊是北大图书馆的馆长,他也非常喜欢聪明好学的毛泽东,两人之间的交集也越来越深,经常在一起探讨学习。

后来,毛主席回忆起李大钊,都会说那是他青年时期,对他影响最大的人之一。

那一次,毛泽东和李大钊在图书馆探讨,碰巧赶上张国焘来到图书馆拜访李大钊,两人在北大图书馆是第一次见面。

李大钊向毛泽东介绍了青年领袖张国焘。

认识志同道合的新朋友,毛泽东是非常高兴的,主动上前自我介绍:你好,我是毛润之。

张国焘看到毛泽东穿着的棉袍满是补丁,还操着一口浓重湘音,对他的态度是十分的冷淡,眼神里都带着一分高傲。

他向毛泽东轻轻点点头,就径直走到了李大钊身边,高谈阔论起来,丝毫没有把毛泽东放在眼里。

毛泽东也没有生气,并没有放在心上。

毕竟张国焘出生在江西萍乡的官绅世家,父亲不仅有官职在身,还经营着钱庄,家世显赫,他从小也是过着优厚生活的公子哥儿。

后来张国焘还凭借实力考上了北京大学的理工科,接触了新思潮之后,还成为了优秀的青年领袖,心气也自然高傲一些。

而毛泽东出身贫寒,在一路的求学生涯中,每一步都走得非常艰辛,一个出身农村的图书管理员,以张国焘的出身和性格,根本没有放在眼里。

可是日后两人的发展却是大相径庭。

他看不起我这个乡下来的土包子

毛主席回忆起两人第一次见面时,感触颇深地说道:他看不起我这个乡下来的土包子。

毛主席为人向来谦逊有理,虽然初次见面被张国焘轻看,但是毛主席也从来没有想过给张国焘办难看。

从第一次见面之后,两人就各自忙活自己的革命事业了。

1920年共产主义小组在北京组建,李大钊担任书记,张国焘成为了得力助手,主要负责组织工人运动,且做得有声有色。

同一年毛泽东在老家湖南,创建了共产主义组织,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

一年后,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上,毛泽东和张国焘两人再次相遇了。

这一次张国焘见到毛泽东,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高傲姿态。

毛泽东作为参会代表之一,风尘仆仆的赶来上海参加会议,张国焘早早的就候在了门口,见到毛泽东以后,就笑意盈盈的主动上前打招呼。

他拉着毛泽东的手激动地说道:润之兄,我们又见面了。

虽然两人之间并不熟悉,但是张国焘表现出来的样子,好像两人是多年都没有见过的老朋友一样。

毛泽东待人宽厚有礼,一路上也跟热情的张国焘攀谈了起来,第二次两人见面的气氛,相比第一次缓和了不少。

张国焘对毛泽东的态度为何会转变得如此之快呢?

这或许和张国焘当时的身份有关,他当时以主人翁的姿态,接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态度上也是格外的热情。

中共一大之后,毛泽东被任命为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在长沙、安源等地领导工人运动。

张国焘也因为能力突出,表现优秀出色,后来被任命为中央常委,成为了中央高层领导的核心成员之一。

当时他还作为我国的代表,前往国外学习,是我国第一个见到列宁的共产党员。

按照张国焘的发展速度,将来也是前途无量,可是他偏偏要自毁前程,走上一条不归路。

张国焘和毛泽东第三次见面是在中共三大上,两人都是作为参会代表,参加了那次会议。

这一次张国焘跟党中央的意见发生了分歧,我党主张和国民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共同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张国焘对这一提议却是极力反对的,不同意双方在革命道路上组成统一战线,还在背地里搞一些小动作,企图破坏国共双方的友好合作。

他也因此被中央权力中心疏远,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

毛泽东在革命运动的过程中,提出了不少符合当下国情的新思想、新主张,才情和能力逐渐显露的毛泽东,成为了中央局秘书,在陈独秀身边协助处理相关工作。

张国焘虽然出身比毛泽东好,身边的资源和接受的教育,都要比寻常人高出许多倍,本身占有极大的优势,但是到头来却被出身贫寒的毛泽东赶超,心里多少有些不平衡。

不管张国焘多么嫉妒毛泽东比他优秀,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

后来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在蒋先云是否能加入我党这件事情上,张国焘和毛泽东之间产生了意见分歧。

蒋先云就读于黄埔军校,国共合作关系破裂以后,蒋介石给黄埔军校的学生出了一道难题。继续留在黄埔军校的人,必须加入国民党,不愿意加入的自行离开。

蒋先云对蒋介石的做法非常不满,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黄埔军校,成为了共产党员。

但是这件事情遭到了张国焘的强烈反对,他认为蒋先云在黄埔军校就读,政治立场不正确。

另外蒋先云非常优秀,还被蒋介石所倚重,张国焘认为蒋先云被蒋介石收买了,是打入我党内部的可疑人员。

为此他还对蒋先云进行了一系列的审查,结果证明蒋先云没有问题。

毛泽东认为蒋先云虽然出身于黄埔军校,但是跟蒋介石的思想主张却不一致,他选择加入我党,那就是志同道合的优秀同志。

而且蒋先云的各项审查都没有问题,这样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我党要珍惜重视起来。

然而张国焘对蒋先云的偏见,始终都没有被现实情况打动。

在投票表决的时候,党内人士都支持毛主席的意见,把蒋先云给留了下来。

直到后来蒋先云在革命中壮烈牺牲,张国焘对这件事情才就此罢休。

毛泽东和张国焘因为革命事业的开展,而再次分隔两地,从那以后,两人也就没有再有过交集和联系。

这一别就是8年。

毛主席去世,远在加拿大的叛徒张国焘,一番评价字字戳心

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以后,毛泽东和张国焘两人时隔8年再次见面。

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早早地就等在路口,为张国焘接风洗尘。

两人一见面像是老朋友一般,相互寒暄,完全没有之前的芥蒂。

然而这样的氛围并没有持续多久,两人的意见再次发生了分歧。

这时候的毛泽东已经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了,反观天之骄子一样的张国焘,这些年越过越倒退,就连当初他瞧不起的毛泽东都把他甩在身后一大截,心里非常不服气。

后来张国焘得知中央红军的人数只有不到3万人的时候,心里才平衡了许多,仗着红四方面军比中央红军的人数多出不少,开始大着胆子跟中央唱反调。

当时毛泽东主张北上,张国焘偏要主张带着红军南下。

毛泽东担心南下,敌人众多,对红军极其不利,会惹出很多事端,削减红军实力,但是张国焘却听不进去,一心想要另起炉灶,证明给所有看他比毛泽东强,更有远见。

双方为了北上和南下的问题僵持不下,最终中央决定,把红军部队重新改组,毛泽东带领一部分红军北上,张国焘带领红四方面军南下。

两人分开以后,张国焘就变了一副嘴脸,露出了真面目,他四处造谣抹黑毛泽东,结果在南下的过程中,张国焘就遇上了敌军,遭遇失败之后,只好灰溜溜的听从毛泽东的意见北上。

如此来回折腾,红军遭受到的损失严重,张国焘也因此被中央批评,要求他改正。

然而张国焘的认错态度却非常的敷衍,遭到了不少红军将领的不满,在大会上对他说话的语气重了些,张国焘就受不了了,还憋了一肚子怨气。

毛泽东知道对张国涛的批评重了些,主动向他道歉,好言相劝让他积极改正,摆正认错态度,还是会被同志们接纳的。

张国焘这才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南下是有私心的。

可是一向心高气傲的张国焘经此一遭,不仅没有挽回颜面,还因为他不愿意承认错误的态度,在红军中失去了信任,存在感一再降低,而备受打击。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张国焘的老对手王明。

当初他在莫斯科工作,王明在中山大学学习,两人明里暗里相互竞争,最终张国焘成为手下败将,被排挤回国。

如今在他犯错以后,王明也回来了,而且职位还比他高,张国焘心里很不是滋味,同时非常惧怕王明。

后来,王明还告诉张国焘他曾经看中的两个人,犯了原则性错误被秘密处决了,张国焘震惊的同时,内心惶恐不安。

他被王明百般折磨,日子过得举步维艰,后来红四方面军将领何畏公开叛变投敌,张国焘惶恐不已。

在1938年,张国焘借口祭祖逃跑了,投靠了国民党。

曾经作为我党创始人之一的张国焘,站在我党的对立面,是令人震惊失望的。

不过张国焘在蒋介石手下也不好过,他手里根本没有什么有价值的情报,被蒋介石边缘化了。

后来张国焘去了加拿大,1976年毛主席去世的消息传到了加拿大,张国焘听闻后,面对记者说了这么一段话:

毛主席也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生老病死谁也躲不过去,只是时间问题,他们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

这一番评价看似毫无波澜,却句句戳心。

1979年寒冬,张国焘冻死在了加拿大的养老院中,结束了他这具有戏剧性,又让人讽刺的一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