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档案馆通讯员会议:写作培训掀起历史文化热潮

2024年11月1日,天津市档案馆举行了一次重要的通讯员工作会议暨文章写作培训会。这次会议不仅为参与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更是推动了对历史文化的深度理解与传播。会议邀请了《中华档案报》文化版的编辑王玉璘作为主讲嘉宾,馆宣传部副主任杨仲达主持了本次培训,近40名通讯员及写作骨干参与其中。

会议背景与目的

此次市档案馆举办的写作培训会,标志着档案工作与文化传播新阶段的到来。这是近年来该馆首次以历史文化类文章写作为主题的培训讲座,体现了档案工作的使命,不仅是文献的保存,更是历史文化的传播。通过写作,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天津的红色文化及历史故事,为社会大众提供有价值的文化素材。

高亮专家分享

王玉璘详细介绍了《中华档案报》文化版的栏目设置与用稿需求,尤其强调了写作过程中需围绕“写人”“写事”两大主题展开。同时,她归纳出写作成功的“三要”与“一不要”原则:首先,文章中人物和事件应具备一定的知名度;其次,写作应以小见大,通过具体故事传达更深的历史意义;最后,应突出档案的特色,避免将作品变成简单的履历或编年体大事记。

结合大量实例,王玉璘也提炼出适合《中华档案报》文化版刊用文章的基本特点:

  1. 吸引的标题:引人入胜的标题能抓住读者的眼球;
  2. 时效性:内容需与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紧密联动;
  3. 契合社会热点:呼应社会关注话题,提升文章的影响力。
解答与互动

在培训的互动环节,参会同志积极提问,王玉璘针对大家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堵点”进行了详细的解答。不仅解答了所有疑惑,还激发了大家的创作热情。许多人表示,参加培训后更加坚定了宣传好红色文化以及天津历史文化的信心。

与会者普遍认为,本次培训紧贴工作实际,内容充实、实用,讲解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通过王玉璘的引导,大家认识到持续关注与学习《中华档案报》的优秀文章和栏目是相当必要的,同时也要培养读报、学报和用报的习惯。

未来展望

本次培训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市档案馆传播能力的一次提升,更是对天津历史文化的宣扬。参会的通讯员们纷纷表示今后会努力钻研档案方志业务,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力求推动馆藏资源的研究开发,用心讲述档案史志中的党的故事、中国故事及天津故事。

市档案馆的微信公众号展示了丰富的天津历史记忆,吸引了众多关注。本次培训结束后,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对档案文化产生兴趣,进而参与到传播历史的队伍中来,也为津门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通过这样的写作培训,市档案馆展示了它在历史文化传播中的创新意识与前瞻性,为未来推动区域文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无疑为天津的文化事业注入了新活力,使历史文化的绵延不觉中成为了每个人的共同责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作者声明:本文包含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