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年拥书自重的日子过来毫无反省,几乎以不假思索的方式聚敛各种堪读之物。从高中时代起,我就自命风雅地学古人在房门上写着“屋不延客,书不借人”的联语,直到成家得子,依旧按照所能背负的重量、毫无限制地往家里扛书。姑容我见字拆意,曲解一下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的原文:“载籍极博”未必就能“考信于六艺”,一个人买书、藏书之量,还往往跟他所涉猎的知识深度或广度无关。
落差若是很大,还真应该觉得可耻。
不过,现在,我已经“十年不费买书钱”。为什么不花钱?答案很简单,因为花钱买的书若是未曾细读而径束之高阁,于书、于己都是极大的浪费,而我们的习惯如此:无论什么事物,经眼而爱之,不免经手而买之,似以掏钱垄断为自然而然之事。
买了一本书,充实了邺架,拥有知识的虚荣之感满足了泰半,甚至还连带地对生命的长度与好奇的强度都会产生虚妄的假设:人不死、债不烂,将来有一天,我总会找到或等到空闲的时间,再来到此书的背封前面,将它从左右两侧压挤得密密实实的书中抽取出来,深入一读。坦白说,这一天不会来,只要你不假思索地购买、只要你仍想扩充书架、只要你还觉得有生之年一定能完全浸润而不辜负所拥有的书籍。我的诗,就是在这样一个认识的基础上写的:
入暑无它只好眠,穿林午梦得悠然。
平生每忘吟迟语,满意犹思改旧篇。
一事多余还酒债,十年不费买书钱。
借来几本装模样,头枕南华是谪仙。
诗成之后,一位朋友看过这样说:“以你目前工作性质,大概出版社送的书都看不完了,自然可以说出‘十年不费买书钱’的话,这会气到小老百姓的。”“我以为读书人要都不买书,那还期待出版社能出什么好书?”
为什么一个人表达了不想买书、不想拥有书——以及懒得用勤勉孜矻的方式读书——这样的心情,居然是会冒犯到别人的一件事?我反复想了很久,终于想通了:现代人的确把买书当成是门面之事在干着了。不论因富有而藏书,或者是省吃俭用而勉可藏书,或者是胼手胝足地生活着、却无余力购书藏书,或者与贫富根本无关而纯粹只是从未读书或藏书,这样的人都把书当成是另一重具有深度意义的“名牌”;不论什么书、也不论自己有什么需要,一律以相较于高级服饰为廉、而相较于声色娱乐为雅的装点视之。有此装点,则可以骄人;无此装点,则为人所骄。
可悲的是:买书、藏书如果不能这样惹人憎恨,恐怕还显示不出原来书也可以是一桩有价值的物业。然而世事往往如此,一旦它显现了价值,也就失去了价值。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 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社区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