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正剧的复苏:《太平年》能否再续《大明王朝1566》的辉煌?

“我们还能不能再等来一部《大明王朝1566》?”这句疑问,不仅道出了观众对高质量历史正剧的渴望,也揭示了当前影视市场的一种困境。近日,《太平年》在横店正式开机的消息再次将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带回公众视野。这部聚焦五代十国至北宋初年的作品,由白宇、朱亚文主演,导演杨磊带领《三体》原班人马倾力打造,目标是创作一部雅俗共赏的新时代历史大剧。然而,历史正剧真的能再现昔日辉煌吗?

从《三国演义》到《雍正王朝》,再到《大明王朝1566》,这些经典之作曾是中国荧幕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们以宏大的叙事、深刻的主题和精湛的演技,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尤其是《大明王朝1566》,它不仅是豆瓣评分最高的国产剧之一,更是中国历史正剧发展史上的一道分水岭。然而,近年来,这类严肃的历史正剧却逐渐淡出观众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古装偶像剧、言情剧和悬疑剧。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娱乐性的全面侵袭。随着通俗文学、流行音乐、商业电影等领域的崛起,电视剧市场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市场化、娱乐化、年轻化的道路。另一方面,观众的审美趣味也在发生变化。曾经迷恋于帝王家谱、贤君明臣故事的观众,如今更倾向于关注脚下的大地,那些婚丧嫁娶、家长里短、油盐酱醋、悲欢离合的故事更能引发他们的共鸣。

这种变化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时代与观众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在《雍正王朝》中,九龙夺嫡、“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朝堂大事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而在十多年后的《甄嬛传》中,雍正已经成了后宫权谋与爱情游戏中的一环。前者讲的是权力斗争之险、清明治世之难,后者则更多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情感的纠葛。

此外,成本、时间、代价与回报等因素也影响了历史正剧的制作。在过去的年代,不计成本、时间、代价与回报地制作精品电视剧,是可以期待得到相应的回报的。但如今,随着制播分离、上星落地、网剧兴起、IP混战、付费会员等概念的涌现,电视剧市场越来越市场化、娱乐化、年轻化。市场逐利,娱乐求热,年轻慕新,使得历史正剧的制作变得更加困难。

尽管如此,历史正剧并不会因此消亡。《大明王朝1566》依然稳居豆瓣国产剧榜首,人们还在反复欣赏1994年版《三国演义》、胡玫版《雍正王朝》等经典之作。这说明,观众对于高质量的历史正剧始终有着强烈的需求。只是,创作者们需要找到一种新的方式,让历史正剧与当下的时代共振同频。

《太平年》或许就是一个新的尝试。它以“纳土归宋”为背景,讲述钱弘俶、赵匡胤、郭荣三位有志青年经历家国动乱、秩序崩溃、生灵涂炭后,逐渐认识到只有国家一统才能摆脱战火国殇的故事。这样的设定既保留了历史正剧的严肃性,又兼顾了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更重要的是,它试图通过一个小切口,展现一个大时代的风云变幻,从而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历史正剧的底色多是悲凉的,更近于悲剧,而绝非闹剧。像《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等,都是以天灾开场,就天灾展开一系列各站立场、各怀鬼胎、各抱意图的“救灾”行动;结果适得其反,一场天灾,生出人祸。人祸,或来自官僚体系,或来自制度弊端,或来自险恶人心,不一而同。但它们都在探讨历史里的“人祸”。因为天灾不可避免,“人祸”却不该重复。也许这是历史正剧不同于偶像剧、言情剧、类型剧等各类通俗题材的价值所在。

《太平年》能否成为新时代历史正剧的代表作,还有待时间检验。但无论如何,它的出现至少表明,历史正剧并没有被遗忘,反而正在寻找新的出路。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真的能再等来一部《大明王朝1566》级别的佳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作者声明:本文包含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