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结底一句话,菜是原罪。
表面上看,刘邦被围在白登山岌岌可危,似乎冒顿只需要一个冲锋就能够把刘邦给抓住,可是实际上真正岌岌可危的反而是匈奴人。
因为冒顿带来的匈奴人有三个短板,每一个短板都非常致命。
第1个短板,草原人没有后勤。
草原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战争大多都是为了掠夺,那么既然是掠夺,就让他们在战争中只能是短期快进快出,如果能抢到东西还好,抢不到东西也不久留。或者换个地方,或者赶紧回到草原。
这样的战斗方式可以让他们尽可能避免和中原的正规军进行正面对决,但是劣势也非常明显,那就是他们南下往往不会考虑到后勤的补给问题,一旦陷入持久战就麻烦了。
如果赶上中原老百姓坚壁清野,他们所获得的粮食非常少,来一趟可能仅仅给养不足就能让他们狼狈而逃。
就拿这次来说,刘邦这次率领33万大军北伐匈奴人,虽然被围在白登山,但是由于这个时候已经进入冬季,不仅匈奴人没有足够的粮食吃,就算是匈奴人的马在野地里也找不到多少能吃的草料。
不管刘邦在白登山能撑多久,反正匈奴人时间长了肯定撑不下去。
第2个短板,没有办法建一个紧密的包围圈。
这次匈奴人南下入侵是先秦以来对中原地区最大规模的一次入侵,兵力高达40万人,如果每一个匈奴人带两匹马,就是80万匹马。
如果40万人每人每天吃两斤粮食,每天就要消耗80万斤粮食,这些粮食在早期的劫掠中会有一定的积累,但是马匹呢,80万匹马如果每匹马每天需要20斤的草料就是1600万斤草料。不要觉得一匹马20斤草料多,消化系统更强的牛每天都得吃上百斤草料,大象每天得吃好几百斤。
匈奴士兵可以吃从周边地区抢来的粮食,但是80万匹马每天1600万斤草料就需要在白登山周围上千平方公里的地域进行搜集,除了抢当地老百姓在入冬前收割的柴草之外,就是把这片区域当做一个临时的牧场,把马放到四周啃地里边的草根。
这也是匈奴人在围城战的时候一个非常普遍的方式,比如300年之后耿恭在疏勒城被匈奴人包围的时候,匈奴人就没能对小小的疏勒城完成一次紧密的包围,因为他们需要在附近寻找牧场,所以分布极为分散,汉军援军到的时候竟然都没发现。
既然如此,白登山附近的40万匈奴人表面上看是把刘邦团团的围住了,但是到处漏得像筛子一样,如果刘邦率领汉军硬往外闯,匈奴人还真不见得能拦得住。
当然,刘邦不可能这么做。
原因很简单,刘邦不知道汉军主力已经接近白登山,他只知道周围全是匈奴人。
而汉军以步兵为主,根本就跑不过匈奴人,如果放弃白登山的工事,暴露在平原上反而有可能被匈奴人全歼,所以他没有冒这个险。
但是,冒顿单于应该非常清楚,如果刘邦从山上冲下来他还真拦不住。
第3个短板,肉搏能力太差了。
今天一提起草原人,很多人就会觉得草原人长得又高又大,至少要明显比中原人高大强壮的多,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印象,从古至今中原人的平均身高和体重都要超过草原人,不信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搜一下。
在秦汉时期,由于中原尚武精神非常浓厚,中原人的单兵格斗能力更是要远远超过草原人,所以有一汉敌五胡的说法。
汉武帝时期在准备对匈奴人开战之前,虽然当时汉朝对匈奴采取的是守势,但是汉朝上下普遍认为如果双方比单兵肉搏的能力,汉军士兵具备明显的优势。
这件事冒顿单于比大多数人都要清楚,因为当他把刘邦所率领的汉军在白登山围住之后,一开始他确实是想让匈奴人下马进攻白登山把刘邦抓住。但是经过了惨烈的战斗之后,冒顿单于才发现,下了马步战的时候匈奴人不是汉军的对手。
这就尴尬了,虽然刘邦从白登山一时半会儿跑不了,可是要想把白登山给拿下来匈奴还真没这个能力,于是双方进入到对峙之中。
这种对峙必然不会持久,随着时间的推移,匈奴人的给养耗尽,他不想撤也得撤。
而在冒顿的粮食耗尽之前,匈奴还要面对如下几个威胁:
第1个威胁,恶劣的天气。
这场汉匈之间的大战诡异之处在于发生在冬天。
通常匈奴人南下都是在秋天粮食收割的季节,这个时候去抢中原人的粮食才正合适。而这个时候也正马匹膘肥体壮体力非常充沛的时候,有利于匈奴人南下作战。
所以,通常情况下匈奴人不会在冬天作战,更不会在中原地区停留这么长时间。
考虑到这一年冬天比往常冷的多得多,很有可能是东亚地区在这一年遭受了来自西伯利亚寒潮的袭击,而这个寒潮也许影响到了一整年,导致匈奴在这一年损失了大量牲畜,所以不得不比往年在中原地区停留更长的时间,以便获得足够过冬的物资,来的人也比往年多,几乎全军出动,一把梭哈的感觉。
当刘邦率领33万汉军北伐驱逐匈奴人的时候,匈奴南下抢劫的计划已经宣告破产。
白登山包围刘邦很有可能是冒顿单于孤注一掷,如果能把刘邦给抓住,可以让他获得比正常抢劫多得多的战争红利。
但是,如果双方陷入僵持,恶劣的天气对他的威胁比对刘邦的威胁要严重的多得多,毕竟刘邦好歹待在山上,匈奴人却要暴露在平原上,天气对匈奴人的杀伤力更强。
第2个威胁,汉军主力马上就要来了。
刘邦在白登山被围的汉军是先头部队,也就几万人,但这已经让冒顿单于无可奈何,汉军主力部队却正在逐渐向白登山接近推进。
古代步兵正常情况下每天的行军速度在50里左右,继续包围下去最多10来天的时间汉军主力就会出现在匈奴的背后。如果匈奴人不想撤兵,就要把这支汉军击败。
问题是双方正面对决匈奴人不是对手,而如果一旦匈奴人被击退,他们枪的大批粮草没有办法运回草原,这一趟就算白来了。
同时,双方的主力对决匈奴人哪怕有更强的机动性,也必然会付出非常惨重的代价,等于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所以,当汉军主力越来越近的时候,冒顿单于想的不是把刘邦给抓住或者杀掉,而是怎么体面的收场。
第3个威胁,内部的反对势力。
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先秦时期草原上有很多独立的部落、方国,匈奴只是其中实力较强的一个,一直到冒顿单于时期还有月氏、东胡和匈奴三足鼎立。刘邦在统一天下的同时,冒顿也在统一草原。
这次南下匈奴看上去气势汹汹规模庞大,实际上真正中忠于冒顿单于的只是其中一部分,绝大多数是为了利益和对冒顿单于的恐惧而来,如果得不到相应的利益或者敌人太强,这些人恐怕从内部就会反对冒顿。
随着和刘邦之间的僵持,汉军主力逐渐接近,匈奴内部的平衡将会被打破,到那时冒顿单于连自己的位置恐怕都保不住了,还想什么灭掉刘邦拿下汉朝呢?
转机来自于陈平的计策。
战场迷雾更不利于刘邦,他不知道几天之后汉军主力就会到位,也不知道冒顿单于以及整个匈奴正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他只能看到一眼望不到边的匈奴人把他团团围住。
虽然双方步战汉军有一定的优势,可是想要从这里突围逃出生天似乎非常渺茫。
而且,汉军内部因为极寒的天气出现大量冻伤,战斗力必然会直线下降,这个时候通过武力击退匈奴人似乎不太现实,所以刘邦在陈平的建议下选择跟冒顿单于议和。
就这样,冒顿单于不仅体面地从汉朝撤走,还等于找了一个长期饭票,取得了对汉朝的战略优势,也让他也巩固了他在草原的统治地位。
总结:再待两天冒顿的草原帝国很可能会因为这次南下而覆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