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一生辞职无数次,其中有明确记载的就有二十四次之多。
1919年6月15日,这个校长再次宣布辞职,并且发布
《不愿再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宣言》
。
而他气势汹汹地质问北洋政府:
“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学校长。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北京大学,向来受旧思想的拘束,是很不自由的。
我进去了,想稍微开点风气,请几个有点儿新思想的人,提倡点儿新的学理,发布点儿新的印刷品,用世界的新思想来比较,用我的理想来批评,还算是半新的。
现在教育部来干涉了,国务院来干涉了,甚而什么参议院也来干涉了,世界有这种不自由的大学吗?还要我去充当这种大学的校长吗?”
能够有这种气势来质问北洋政府、教育部、国务院的北大校长蔡元培,究竟是有怎样的文化底蕴和本事呢?
思想转变
蔡元培,于1868年1月11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山阴县。
蔡元培的祖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商人,而他的父亲蔡光普是钱庄的经理。蔡元培的家庭可谓相当富裕了。
因为从小家境不错,蔡元培6岁就进入私塾,11岁便能熟读四书五经。
蔡元培聪明好学且有读书的天赋。
1883年,蔡元培在15岁时考取了清朝的秀才。
1889年,蔡元培在杭州参加乡试,考中了举人。
也在同年,蔡元培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夫人王昭。
第二年,蔡元培前往北京参加会试,再中进士
,顺利进入翰林院担任了庶吉士的官职。
蔡元培是个饱含爱国情怀的热血青年,但频频为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所叹气,深感
报国无门。
尤其是在经历了清王朝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签订《马关条约》;百日维新失败后,清政府杀害了蔡元培非常钦佩的维新志士谭嗣同。
蔡元培对清政府万念俱灰,毅然辞官南下,回到绍兴老家,担任了绍兴中西学堂的校长。
在担任校长期间,他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开始接触西方的民主思想,创立新式教育。
但这个时代的人们深受旧式文化的影响,想要改变绝非易事。
该所学校中守旧派势力对蔡元培的改革妄加干涉,蔡元培对此无法忍受,愤然辞职。
再婚与留学
1901年7月,蔡元培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的教师。
这时蔡元培的妻子王昭已经因病去世,而这时的蔡元培才33岁。
所以便有许多人劝蔡元培再婚续弦,以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声名在外的蔡元培自然是许多媒人拜访的对象。不堪骚扰的蔡元培就在门口贴出了一个娶妻标准。这个标准一共包括五点:
第一,不缠足的女性;
第二,会读书识字;
第三,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
第四,如果丈夫先死那么妻子可以选择改嫁;
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
这五点放在当时的年代,所传达的思想太过于前卫,甚至是惊世骇俗,登门说媒的人几乎全部吓跑了。
可上海毕竟是大城市,最不缺乏有学识的女子。其中江西名士黄尔轩的女儿黄仲玉就被这五点标准所吸引,两人在朋友的撮合下很快结婚。
婚后不久,蔡元培去日本游历。
蔡元培对日本的新式教育大感震惊,他认为中日最大的差距就是在教育上,更深感清政府愚民政策的毒害之大。为此,他决定采取行动。
他回国后在上海建立了光复会,开始公开谈论革命,密谋发动武装起义。
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蔡元培剪掉了辫子、脱下长袍,与年轻学生一起搞起了军事训练,希望用起义来摧毁腐败的政权。
1905年8月,蔡元培经人介绍加入了在日本东京成立的同盟会。
1907年5月,蔡元培前往德国留学,就读于著名的莱比锡大学,自费学习了四年之久。
也就是在这样紧张而忙碌的氛围中,他从一个只读四书五经的旧式知识分子转变成了一个通晓西方教育精髓的教育者。
为了中国的教育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蔡元培返回上海。
1912年1月,45岁的蔡元培被任命为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
此时的蔡元培可谓雄心勃勃,他准备了一整套改革计划。
他主张改变传统儒家教育,实行新式教育改革,将国民、实利、公民道德、世界观和美感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刀阔斧想要大干一场。
但可惜的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南京临时政府很快就宣布解散。
尽管此种情况下蔡元培仍然是教育总长,但这也仅仅是北洋政府为了粉饰民主而采取的无耻做法。
随着袁世凯大权独揽,内阁中的国民党籍人员日益受到排挤,蔡元培深知改革无望,就主动辞去了教育总长的职务。
袁世凯为了笼络人心当面挽留他,还假惺惺地说:“我代表四万万人坚留总长。”
蔡元培则坚定地回应说:“元培也向四万万人之代表辞职”。
袁世凯见其去意已决,只好同意。
1912年,蔡元培带着家眷再次前往德国留学。
第二年3月,国民党领袖人物宋教仁遭暗杀,蔡元培非常愤怒,全力支持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失败后,在法国考察的蔡元培和法国的进步人士组织了华法教育会,组织国内的有志青年前往法国以半工半读的方式留学。
这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有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人。而这些人在回国后对中国的大革命浪潮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改组北大
1916年袁世凯病死,时年49岁的蔡元培接受邀请,回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受清政府教育腐败的影响,学校教育水平极差。
里面的很多老师是通过“走后门”进来的,浑水摸鱼,照本宣科是常态,教学水平可想而知。
而且民国初年,大部分的学生读书都是为了做官,然后进行贪污腐败,名利双收。
蔡元培认为教育学生首先需要改变的是他们的求学观念和老师的教育理念。
蔡元培到任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他改变了北大领导体制和学科,学制设置,创办科研机构,倡导平民教育,首行男女同校。
在思想道德方面,
他教育学生应当以学术研究为重,不要以升官发财为目的,希望通过努力来改变学生们的一切旧思想。
在教学“硬件”方面,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蔡元培将国内最好的教师引入北大。而他的用人方式别具一格:
不管国籍、资格,不论年龄、思想倾向,只要有真才实学,一律加以聘用。
在这样的用人条件下,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等名人志士纷纷加入北大。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想考入北大学习的梁漱溟,因为在哲学方面研究颇深,年仅24岁的梁漱溟被聘用为教师主讲印度哲学。
经过蔡元培的大力整顿,北大教师团队成为全国最年轻,也最具进取精神的队伍,平均年龄仅为30多岁。
蔡元培在北大期间,成立了各科研究所,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术人才。
北大图书馆也赫赫有名,成为全国最有名的图书馆,毛泽东就是在北大担任图书馆管理员期间,获得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作为当时国内数一数二的高等学府,很多西方记者都称北大是最接近西方教育模式的大学。
在这里,北大的青年学生更加向往民主和科学,也为后来“五四运动”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五四浪潮
1919年5月2日,中国代表团参加“巴黎和会”时,蔡元培得知他们有可能会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大受震惊。
5月3日上午,蔡元培便急招学生代表通告情况,之后各校学生召开紧急会议,一致决定第二天举行游行示威。
5月4日下午,数千名学生在天安门举行示威大会,就此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
北洋政府为了镇压学生,出动军警维护秩序,将32名学生逮捕入狱。
为了营救学生,蔡元培愿“以一人抵罪”。
他带着各校校长代表团前往政府各部门请愿,要求立即释放被捕学生。在连续奔波了两日后,被捕学生终于得以释放。
事后,北洋政府决定撤销蔡元培的校长职务,但在北大师生的强烈抗议声中和社会贤达的反对之下,又被迫收回命令,蔡元培得以返回北大任教。
病逝香港
1923年1月,担任北大校长七年之久的蔡元培因抗议教育总长彭允彝提出辞职。
1926年,广东革命政府开始北伐,蔡元培紧急回国参加革命运动。
1927年,蔡元培提出成立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的倡议通过,他也被任命为大学院院长。
当年11月,蔡元培和萧友海于上海创办国立音乐院(即现上海音乐学院),这也是中国建立最早的高等音乐院校。
“九一八事变”后,蔡元培奔走呼吁,主张枪口一致对外,共赴国难。
1932年,蔡元培与宋庆龄、鲁迅等组织发起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开展抗日爱国运动。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时蔡元培已经是古稀之年,他于当年11月移居香港。
1940年3月3日,蔡元培在寓所失足跌倒,被送入香港一家医院急救。3月5日,蔡元培病逝于医院之中。
蔡元培去世后,蒋介石在重庆主持公祭,延安也举行了各界追悼大会。
毛泽东在唁电中称颂蔡元培为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这也是历史对一代教育大家的公正评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